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专门地阐述,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
一、农村的经济发展,应立足农业,加强现代农业建设,即逐步实现农业的工业化与产业化。
现代农业是指能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满足现代人类的消费需求为主要标志的农业;在目前,现代农业主要指农业的工业化与产业化。农业工业化是指以标准化、机械化的方式来经营农业,进行农业生产;也就是用发达的装备武装农业,用先进的技术改造农业,用工业管理的方法管理农业,从根本上优化农业的内部结构。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农业部门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大大下降,资本供给越来越充裕,而劳动成本越来越高昂,用机器代替劳动不仅具有经济合理性而且具有现实可行性,劳动节约型的大型机械和其他资本密集型技术被发明出来,并被运用到生产中;在这种情况下,农业工业化才可能实现。当前,我国在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所以,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进行农业工业化是可行的,而且应当加快步伐。实行农业工业化,将会使工业化与城市化更发达,并可带动农村城镇化的建设和服务业的发展,使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能够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地增长,能够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在这些地区,工业有能力反哺农业,所以要加大反哺力度,给农业在资金、技术上大力帮助,尽快实现农业的工业化;特别是劳动节约型的大型机械和资金密集型技术要迅速推广运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早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从而在工业、农业发达的基础上,按照生态的、环保的、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对生产进行布局。同时,在这些地区,农业人口大都已转移到了非农业,即使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也较可观;真正从事低成本、低技术的农业生产的,大都是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来“打工”的;所以,在这些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基本不存在了,农业工业化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也是势在必行的。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尚有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这些地区,工业不发达,资金不充裕,农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迅速用大量机械代替劳动不太现实,资本密集型技术也很难迅速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实现农业工业化有一定的难度。对这些地区的农业发展,走农业工业化的道路有一定的难度,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比较合适。农业产业化是指扩大农户经营的外部规模效应,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经营,实现农业生产布局专业化、服务社会化、效益最大化。进行农业产业化关键是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绝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现状,盲目地对农业进行调整,搞形象工程。要找准本地区的特色,将农业生产与历史文化结合起来,以文化底蕴的深厚烘托出农业的特色,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农业等,并做大做强相关服务业,使农民大量向服务业转移,积极开拓市场,确保农民收益;使农业与服务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发展。正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们消费需求的改变,农业与服务业可以天然地结合在一起。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几千年的农业生产,会使每个地方都有自身的特色。找准自身的特色,这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农业的发展更是如此,应对全国的种质资源进行系统的调查、分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只有对各种种质资源有全面的掌握,才能对生命的遗传性、多样性、复杂性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把握住人与自然和谐的规律,农业的发展才有明确的方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有的放矢。可以说,谁掌握了科技,谁就掌握了未来。
二、农村的经济发展,既要立足农业,又不能局限于农业资源,应对农村整体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和利用。
我国虽然人口多耕地少,但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素有“三山六水一份田”之说;而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大量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当今世界,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文明形式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现代经济形态由无生命内涵的工业型经济向有生命内涵的服务型经济转变,现代经济发展道路由向大自然攫取的非持续发展向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转变;人类的消费需求从“衣、食、住、行”等生理享受的物质需求逐步转向各种服务的心理享受的精神需求。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人们将精神需求融入到各种服务中,形成非物质的精神产品,和有形的物质产品一样交换,这种融入精神需求的产品将逐渐主导消费。所以,我们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根据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等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生态的、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将历史文化与自然资源相结合,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开拓市场,引导人们的消费,就可以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民增收创造多种渠道。
“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社会的进步就在于富有阶层的人数不断地扩大,越来越多的人能分享到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好处。资本主义社会比其以前的社会,富有阶层的人数空前地扩大了;工业化与城市化充分发挥了人类的集体力量,使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得到积极的体现,社会生产力空前地提高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富有阶层人数的不断扩大,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弊端也凸显出来了,人们的消费需求也由“衣食住行”等生理享受逐步转向各种服务的心理享受,服务业也就形成了,由以前的为极少数人的享受转向为社会生产及多数人的生活服务,进而发达起来。当今世界,发达的服务业是一国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当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以后,科技进步的越快,消费需求的变化也越快,科技在社会生产上的应用也越快,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和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的迅速推广,社会生产和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改变,使人们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对工作、生活环境的要求,由大规模向城市聚集,转向生态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布局方向发展。所以,对农村的整体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和利用,实现生产布局专业化,服务社会化,使生产与人们的生活相融合,正是顺应了这一历史发展趋势。
“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这是发展农村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所在。(作者单位:安徽省凤台县新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