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情本体”的美育解读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10-03-03 14:42:00

   要:李泽厚学术著作中蕴含丰富的美育思想。李泽厚的美育思想从20世纪50年代的美感二重性开始萌芽,到20世纪90年代倡导“情本体”已成熟完备,形成了完整的美育思想体系。“情本体”含有丰富的美育思想,却一直为学界所忽视。作者在细读李泽厚关于“情本体”论述的基础上,立足于“情本体”概念本身,结合李泽厚美育思想体系中的其它部分,深入发掘“情本体”蕴含的丰富美育思想。“情本体”所蕴含的美育思想对于对人的健康发展、对塑造现代审美人生,都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李泽厚;美育;“情本体”

  李泽厚学术著作中蕴含丰富的美育思想,其美育思想从20世纪50年代的美感二重性开始萌芽,到20世纪90年代倡导“情本体”已成熟完备,形成了完整的美育思想体系。“情本体”是李泽厚学术思想中内涵丰富的一个概念;目前学界对“情本体”的阐发虽多,但其中蕴含的美育思想却为人忽视。本文立足于李泽厚对“情本体”的解释,深入发掘“情本体”蕴含的丰富美育思想,以求丰富对“情本体”的认识、加深对“情本体”的理解。

  一、何为“情本体”

  李泽厚最早使用“情本体”概念是在1992年完成的《论语今读》中,对“情本体”进行完全解释则在1994年撰写完成的《哲学探寻录》中。何为“情本体”?李泽厚说:“‘情’与‘欲’相连而非‘欲’,‘情’与‘性’相通而非‘性’(‘理’)。‘情’是‘性’(道德)与‘欲’(本能)多种多样不同比例的配置和组合,从而不可能建构成某种固定的框架和体系或‘超越的’‘本体’(不管是‘外在超越’或‘内在超越’)。可见这个‘情本体’即无本体,它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本意’。这个形而上学即没有形而上学,它的‘形而上’即在‘形而下’之中。康德、海德格尔都想去掉形而上学,但又建构了自己的形而上学。大概只有在解构的‘后现代’,才有去掉形而上学的可能,但又流于真正的原子个人而物欲横流,失去任何普遍价值和社会性。也许,只有凭依理欲交融的‘情本体’,能走出一条路来?而‘心体’、‘性体’只有皈依于‘情本体’,也才可能真正贯彻一个人生,一个世界的华夏精神。‘情本体’之所以仍名之为‘情本体’,不过是指它即人生的真谛、存在的真实、最后的意义,如此而已。”[1]521

  此段话较晦解,但细味此段对“情本体”的解释,可知李泽厚是从感性与理性关系角度切入解释“情本体”。“性”(道德)即是理性,“欲”(本能)即是感性;“情”作为“性”与“欲”的“多种多样不同比例的配置和组合”即是理性与感性“多种多样不同比例的配置和组合”。从宏观来说“情”有三种类型:“性”支配“欲”,形成道德情感、宗教情感;“欲”胜过“性”,形成情欲;“性”积淀于“欲”,两者和谐交融,形成审美情感。据于李泽厚的人性乌托邦思想,审美情感高于道德情感与宗教情感,道德情感与宗教情感高于情欲。“审美情本体”是审美情感的本体论提升,最本质特点是情与理的和谐统一;所以,“情本体”的美育内涵主要即存于“审美情本体”之中。李泽厚所说的“也许……能走出一条路来?”与“它即人生的真谛、存在的真实、最后的意义”,所指都为“情本体”中的“审美情本体”。以“审美情本体”为本,塑造感性与理性和谐统一的审美人生,突出生命的个体主体性、多元性与生动鲜活的感性色彩;正是在这层意义上,“情本体”显现出其丰富的美育性。

  二、“情本体”的美育性

  “情本体”是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中一核心概念。“情本体”虽不是李泽厚专门在美育意义上提出的概念,但“情本体”丰富的美育内涵却是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综合李泽厚在其学术著作中对“情本体”的阐述,对“情本体”的美育特性进行全面思考,可以将“情本体”美育性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审美情本体”突出个体主体性,张显生命多元色彩

  哲学上人的自由发展的人性论,教育学中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融合在美育中即是追求塑造充满个性的活泼生动的生命个体。“情本体”是一种“情理结构”,根据理性(“性”)与感性(“欲”)的关系“情本体”有三类实现形式;具有美育意义的也是最为李泽厚所强调的是理性融于感性的“审美情本体”。“审美情本体”外在突出的特征是凸显个体主体性,张显生命多元色彩;不去追求同质化的东西,只确认此生偶在中的千千总总。人作为缤纷多彩世界的构成部分,只有作为独一无二的个体存在才可以张显出自身存在的价值;若人的个性被泯灭,成为千人一面的“产品”,如应试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那么也就失去了生命体存在的意义。“审美情本体”使个体从集体、从理性、从各种约束中解放出来,追求人的多元偶然存在,对于改变单面人的存在状况有纠偏之功;因此可以说它是李泽厚整个“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的归宿所在。“审美情本体”的因而也就成为“乐感文化”注意的焦点。“乐感文化”是李泽厚对中国传统思想概括出的两个特征之一,另一个是“实用理性”。“乐感文化反对‘道德秩序即宇宙秩序’,反对以伦常道德作为人的生存的最高境地,反对理性统治一切,主张回到感性真实的人。人不是神。你、我、他(她)是神(理)与动物(欲)的结合统一。问题就在于这是结合而不是同一或分裂。分裂或同一将造成人的身心痛苦,这就是以人为本的乐感文化的根本含义。它不是自然人性论的欲(动物)本体,也不是道德形而上学的理(神)本体,而是情(人)本体。”[2]216“审美情本体”追求个体主体性,张显生命多元色彩,它是“情本体”美育性的基础方面,也是“情本体”美育性现实迫切面。

  (二)“情本体”的审美超越性

  “情本体”追求超越一己功利得失的审美感,欲达到审美的人生境界即“天地境界”。人们于生活中常因一时的荣辱得失或喜或悲、怨天尤人、感怀伤物等等,这些都是生活中情感的具体呈现。它们是生活中的寻常情感,亦是“情本体”的呈现形态,但非超越性的审美情感。“情本体”在美育方面所揭示的最高追求即在于超越性的审美情感。呈现在自然景物的欣赏中,它是陶渊明笔下的“平畴交远风,良苗易怀新”,在这里主体对景物看似无情,实则那种超功利的审美之情已深深融化于对象之中,难分彼此。于社会生活中,它是孔子的“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3]182“乐以忘忧”,孔子在社会生活中超越世俗,达到审美人生境界,这是人生的审美情怀。此外,如“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3]203等皆可以见出儒家在现实生活中追求情感的审美超越性。至于宋明理学家所强调的道德情感,台湾学者张享教授认为亦是走向超越的审美情感。对自然、生活进行自由观照、自由享受,进入审美的“天地境界”,充分张显了“情本体”的审美超越性。李泽厚在文章中经常谈“情本体”,但在使用中不够严谨;因之,对其“情本体”中审美超越性一面不做仔细深入思考是难于把握。所以,以“情”立命,“情”可以是日常生活中之“情”亦可以是审美超越性之“情”,到底立何种“情”,似可因人而定。

  (三)“情本体”乃一种人生宇宙情怀

  钱穆说:“人之有情乃为人类一大特点,而天地竟可无情。”[4]每个生命都是洋溢着生命情感的个体;有情生命,有情世界,有情宇宙。于是,道不可无情,“道始于情”;法不可无情,“屈法伸情”;“天地之大德曰生”,宇宙天地亦有情。人将自身的情感扩张到自然宇宙,移我情入万物,于是天地万物皆充盈人性情感;所以“情本体”“是一种具有宇宙情怀甚至包含某种神秘力量的‘本体’存在。”[1]515李泽厚说:“将‘人活着’和自然界的存在和万物的生育,看作宇宙自然的‘大德’,这就是以‘情’为体,将‘人活着’予以宇宙性的泛情感化,即给予整个宇宙自然以温暖的、肯定的人的情爱性质,来支撑‘人活着’。从而它……是一首情感的诗篇。”[1]516将“情本体”扩充为一种人生宇宙情怀是李泽厚对“情本体”境界的提升;于是“情本体”不仅超越利害得失,还给人生以实在的情感关怀,可以成为人生的皈依之所在。既然自然宇宙有情,“又何必去追求虚无,讲究寂灭,舍弃生命,颂扬苦痛,皈依上帝呢?”[1]516好好生活在此际世间,珍惜此在的情感关怀,人生既实在又超越。 

来源: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001期   作者:徐振玺   编辑:袁涛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