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常州中小企业创新型产业集群研究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10-07-27 14:03:00

  常州中小企业创新型产业集群研究

  李群,1    李霄,2   丁跃进,1

  1常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常州 2131642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要:创新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来源,创新能力是支撑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决定力量。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和产业传统,江苏常州迅速形成具有集群链整合高效、创新氛围浓厚、知识技术转移扩散快、企业竞合程度高等特点的中小企业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快常州中小企业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发展,必须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引进和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人才、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拓展市场网络。

  关键词: 常州;中小企业;创新型产业集群

  创新型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的一种重要类型,是指以创新型企业和人才为主体,以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品牌产品为主要内容,以创新组织网络和商业模式等为依托,以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文化为环境的产业集群,[1]是传统产业集群的高端模式。

  创新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来源,创新能力是支撑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决定力量。经验表明,创新型产业集群是显著提高产业集聚力、要素转化力、市场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主要形式。[2]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正确认识常州中小企业创新型产业集群,如何通过常州中小企业创新型产业集群促进常州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尤为重要的问题。

  一、常州中小企业创新型产业集群的特点

  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和产业传统,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整合,常州中小企业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及环保、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等五大创新型产业集群中已经涌现出10多个竞争优势明显的龙头产品群,成为带动相关产业集群乃至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装备制造业在输变电设备领域聚集了188家相关产品制造和配套企业,年产值规模超过300亿元,变压器等骨干产品生产规模在国内首屈一指,其中常州东芝变压器有限公司生产的500KV系列;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在数字视听产品、新型电子元器件及计算机网络产品等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其中新型电子元器件领域年产值规模超过200亿元;新材料产业集群中功能塑料及制品、新型建材、玻璃钢制品、稀土材料、反光材料等已成为常州新材料产业集群的主打产品;新能源和环保产业集群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光伏产业集群链,带动了全市光伏产业集群的高速成长;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依托精细化工的传统优势,医药中间体及制成品、食品添加剂等产品得到快速成长,已拥有多只竞争力较强的拳头产品,部分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国内领先地位。[3]

  2008年以来,常州各级积极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外部需求减弱、市场动荡剧烈等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围绕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和结构调整主线,突出重点,立足长远,加大有效投入,加强产学研联合,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创新型产业集群。目前,常州中小企业创新型产业集群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集群链整合高效

  在常州众多产业集群中,已经形成产业集群链紧密协作的超过了15个,规模较大的有湖塘纺织、洛阳机电、横林强化木地板、孟河汽摩配件、湟里电动工具等。这些产业集群企业,不仅完成了各工序部件的专业化分工和配套协作,而且在产品研发、专利技术、市场信息、检测检验、专业市场、物流运输、原材料供应以及协会管理、专业经纪人等方面形成一系列的方式和服务功能,从而使产业集群发展趋于成熟化、规模化。从湖塘纺织城来看,该产业集群由处于纺织产业集群链上的本地企业和对产业集群链的相关支持企业构成,其相互作用构成网络组织形态。在产业集群链上的企业主要有纺、织、染、整理、服装。湖塘从事织造的企业有2800 余家,规模印染后整理企业30 余家,拥有后整理生产线30 余条,从事服装设计、加工的企业近20 家。

  (二)创新氛围浓厚

  产业集群内往往存在着共同的文化传统、行为规则和价值观,相同的社会文化氛围促使集群内部形成一种相互信赖关系。企业间彼此信任的协作关系是产业集群区域创新的关键。处于创新文化中的企业,善于发现市场潜在的需求,并产生创业及创新的强烈要求,这不仅强化了创新氛围,而且保持了创新的持续性。在常州高新区,自主创新已成为区内企业的集体意志和共同实践,同时也成为常州高新区最为鲜明的标记之一。创新让常州高新区的电子信息、软件、智能仪器、动力机械、新材料等六大高新技术产业群的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保持30%左右的增幅,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常州高新区工业总产值的47%。在常州高新区每家企业都是创新的主体,通过政府的有效引导,各企业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创新力和区域经济创新力。在良好的创新氛围中,高新技术企业在常州高新区获得了初始的成长能量,逐步建立并完善的技术交易、专利转让、风险投资等公共服务平台让企业在自主创新时更加方便。

  (三)知识技术转移扩散快

  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快了创新的速度。集群内相互关联、高度专业化的产业集群由于空间、产品、文化、技术等相似,使知识在传播过程中失真情况降低,转移的知识也可以更好地被理解并运用到创新过程中,促进了技术的扩散和知识的流动。知识和技术扩散对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知识和技术在产业集群组织内的相应集中,集群内企业的竞争、合作与交流,促使技术和知识由产业集群的中心向四周扩散与传播,为集群内企业提供了实现创新的重要来源。企业间的相互比较带来竞争压力,促使企业必须干中学,学中干,将竞争的压力转化为创新的动力,进一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四)企业竞合程度高

    产业集群是竞争与合作的组合,集群中企业的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协同与竞争,对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作用显著。以常州五金机电专业市场为例。博爱路五金机电一条街附近集结了金桥和怡康两家,同时,东南西北各有美吉特、武进、中天凤凰和江南4家。五金机电专业市场已从以街面为主的“一代市场”、以卖场为主的“二代市场”,发展到以独立商铺为主,卖场为辅,配套服务设施齐备,功能齐全的第三代市场。第三代市场的建立,标志着五金机电专业市场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专业市场阶段,通过集群内企业的竞合,实现了与商户经营相关的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如足够的仓库、货物进出时的交通顺畅、对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服务设施等。

    二、常州中小企业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截止2007年底,常州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共吸纳就业人员102.4万,创造的税收约占全市税收总额的63.6%。调研结果表明,中小企业创新型产业集群不仅是推动常州技术创新、产业集群结构调整的主体,也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构建经济社会和谐社会的保证。就常州中小企业创新型产业集群而言,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制度环境不完善

  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制度环境的支撑,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发展还需要政府的适当引导。虽然近年来常州中小企业创新型产业集群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总的来看,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环境还不完善。各项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但部分政策措施执行效率不高,效能不显著。现行税收优惠政策优惠覆盖面窄,对产业集群的促进力度仍然不够。知识产权保护缺少力度。集群内企业质量管理和技术提升机制不健全,产品质量改进、技术提高的情况不理想。技术上的模仿多于创新,导致同质产品供大于求。行业机构的缺乏使得市场竞争不规范,出现过度的价格竞争,服务性机构也不多,不利于创新系统内知识的创造、转移、存储和系统内部各要素发挥创新作用。

  (二)产业层次低

  常州中小企业经营范围已经延伸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但仍以机械、冶金、纺织、服装、化工、医药、塑料、建材、电子为传统产业集群主体,其中机械冶金占50.93%、纺织服装占14.3%,化工医药占15.98%、塑料建材占5.95%、电子占5.53%,其他产业集群占7.32%。调查结果表明,常州机械冶金产业集群虽然占半壁江山,但高新技术企业较少,产品的高新技术含量较低。目前,常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45家,列入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统计口径的企业约1018家,但其平均产值远远低于全省平均产值。[4]这说明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仍然是常州中小企业集群的主体特征,其产业集群结构和产业集群层次亟待进一步调整和提升。集群中企业间协作互动关系较少,更多是同行业企业间竞争关系。集群内部的创新还停留在模仿创新阶段,内耗和重复建设、重复开发等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

  (三)同质化现象严重

  集群内各企业的方向和特色不明显,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在争夺技术、人才、客户以及产品定价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无序竞争。农机产业集群中众多企业集中在油机特别是单缸机等几个产品门类中拼杀,而农机产品的众多领域在常州尚属空白。常州虽然是全国第二大工程机械生产基地,但与徐州和厦门工程机械生产基地相比,无论产品门类还是产业集群集聚程度都处于劣势。[5]纺织行业的同质化更为严重,项目大多是低水平重复建设。金属冶炼及深加工产业集群产品大多为中低档的长线产品,产品集中度更低。

  (四)市场体系不健全

  集群内部市场有待完善,外部市场需要进一步拓展,市场的不健全使常州中小企业集群的创新动力不足,生产销售僵化;创新系统中的相关机构缺乏影响企业的竞争力,不利于集群企业的知识创造、存储和转移,产业集群的优势效应降低,阻碍了集群整体创新绩效的提高;集群内上下游企业之间缺乏协同性,相关行业协作配套不足降低集群协同创新能力。以湖塘纺织城为例,从内部市场来看,湖塘镇拥有家纺用品市场、纺织机械、棉纱供应以及色织布等市场。从外部市场来看,湖塘镇纺织业外向度高。在占全镇工业经济总量70%的纺织业中近85%的产品销往国外。但在内部市场中除棉纱市场是为了满足当地部分中小纺织企业,其余大多与本地企业无直接关系,集群面向外地区、面向全国、甚至面向全球的产品交易市场尚未形成。由于外贸订单大量利润由外贸公司占有,因而不少企业与客户或形成比较稳定的客户关系或进入实体生产领域或建立自己的客户网络和加工网络,这充分说明现存市场的创新导向性不够。[6]

  三、加快常州中小企业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要根据产业集群创新的相关规律,立足常州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自身情况制定相关的对策,在推动和引导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的同时,促进产业集群集聚和科技集群创新互动发展,实现企业技术的持续创新和常州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 

  (一)进一步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常州中小企业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部门给予大力扶持、提供的良好政策环境和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特别是金融、中介服务、劳动力教育和技术培训等。要充分发挥财政投入“四两拨千斤”作用,进一步增强市级“科技三项经费”投入,加大带动企业投入的力度。[7]要利用产业集群关联高的基础性产业集群、公共设施等的投资,增加产业集群市场需求。要强化政策激励,为实施集群科技创新战略、推动集群开展自主创新提供强大动力。要将各项创新政策切实落实到位,做到集群企业舍得科技投入、政府舍得免税,激励集群企业增加科技投入。要加大财政资金对科技的投入力度,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要加强对产业集群的人才服务创新,政府有关部门要构建人才信息库与人才信息网络、为外来人才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同时建立专门人才培训基地。鼓励自主研发,加快集群企业“一站两中心”建设,多渠道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要鼓励同类产业集群之间形成战略联盟,使它们由竞争关系走向竞争合作关系。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信息、资金和技术等服务,降低集群企业创新成本。

  (二)进一步引进和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人才

  创新型企业和人才是创新型产业集群的主体,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人才是发展常州中小企业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基础手段。要通过政策引导等多种手段,大力引进、培育和提高创新型企业,进一步实施人才战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广泛吸引高层次的技术研发人才,重点引进和培养高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应用人才,为实施产业集群科技创新战略、推动产业集群开展自主创新提供适宜的外部环境。要鼓励集群企业之间开展技术合作和培训交流,建立吸纳和使用创新型企业家队伍的制度和机制,努力创造优秀创新型企业家人尽其才的优良环境。要有计划地推进区域教育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常态化的产学研活动,不断提升产学研联合层次,努力做到层次高、形式多、规模大,合作形式从点对点、项目与项目的合作,逐渐走向共建创新基地、开展载体与载体之间的合作,为创新型产业集群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三)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

  根据常州中小企业资源优势和发展定位,通过技术、产品和人才的引进,以自主开发、委托开发和联合开发等方式,充分利用和整合国内外技术和管理资源,最终形成具有自主产权的企业创新能力。要鼓励发展专业化的中小科技型企业,吸引跨国公司在集群内设立研发中心,鼓励本地企业与外资建立合资研发中心。要引导集群企业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建立和完善以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为主要内容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工作机制,指导集群企业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网络。要鼓励集群企业加强重大专利开发,争创名牌,将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向标准转化。同时,要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发挥大学和科研院所、公共研发平台、孵化器、风险投资、产权交易市场、法律和技术咨询服务、物流平台等作用,培育完善自主创新生态环境,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四)进一步拓展市场网络

  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为常州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注入更大的动力。要根据各产业集群的重点、产业集群优势、地理特征、交通条件、区域状况等,统筹规划各产业集群产品专业市场的建设。依托各产业集群现有的国内外市场网络和营销力量,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在国内外设立大中小型销售网点,采用代理制、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网上交易等方式形成发达的市场营销网络。要充分发挥服务体系的作用,通过服务体系,使包括制造商、用户、行业组织、投资咨询商、经营代理商、信息服务商、广告商、科研院所、咨询机构等在内的服务商得到积极的发展。[8]要建立科技成果转让交易市场,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积极培育投资咨询、市场研究、技术信息服务、专利代理、法律服务等中介组织。

  

  参考文献:

  [1] 李佐军.创新型产业集群事关经济后续动力[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91):53-56.

  [2] 康月敏.国外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经济与管理,20077):34-37.

  [3]江苏省统计局.常州产品集群发展态势良好,支撑作用日益明显[EB/OL].2008-11-24[2010-5-13]. http//www.stats.gov.cn/tjfx/dfxx/t20081124_402520570.htm.

  [4]政协常州市委员会.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推进我市中小企业新一轮新发展[EB/OL].(2008-12-02)[2010-5-13].http//www.czcppcc.gov.cn/Meeting/1qh1202/l5-1.asp.

  [5]苑全驰.推动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转型[EB/OL].2006-02-24[2010-5-13].http//www. loone.cn/misc/2006-02/24/content_423437.htm.

  [6]  .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的创新系统研究——以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纺织产业集群为例.财经科学[J]2004s1):162-164.

  [7]  .常州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探析[J].中国市场,20099):16-19.

  [8]民盟常州市委课题组.常州市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EB/OL].2009-10-15[2010-5-13].http//www3.upweb.net/index235-img/showlog.php?id=83290.

  

  作者简介:

  李群(978.——),女,江苏徐州人,经济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和企业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工业学院人文社科基金项目(WJ200909

来源:<常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编辑:袁涛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