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新华智库 > 智库论坛 > 正文
智库界的变与不变
2016-12-23 08:32:00  来源:新华日报

  智库论坛

  自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到“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距今已三周年了;2014年底,中办专门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颁布指导意见,把智库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距今也有二周年了。

  这两三年智库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大体有三个“变”:第一个变化是,由于官方在顶层设计、中央文件上的大力推动,“智库”逐渐成为公众与官方均认可的一门“显学”;第二个变化是出现了一批智库界的新星和一些重要的智库产品;第三个变化是产生了推进智库发展的重大评价机制。

  同时,也存在三个“没变”:第一,虽然有了社会与官方的认同,但智库的思想供给仍然跟不上政策需求。中国智库研究了许多问题,但不少是伪问题;中国智库提供了许多方案,但不少是假方案,无法落实的方案。在这点上,决策者是非常焦虑的。

  第二,虽然有了不少智库新星、智库新秀,但比起全球智库的知名度、公信力、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比如,机场书店是最高效的销售、传播思想的地方,但我从没有见到过一本中国学者写的书。

  第三,虽然中国智库界有了许多评价体系,各类智库的评估与排名在国内至少有10类,但是我们在全球影响力上仍然没有超过美国宾州版的全球智库排名。换句话说,我们还没有对全球智库的评价权。

  最后,我有一些发自内心的建议:我们智库界的人士要有紧迫感,要在真正的社会进展中找到真正的问题。张五常先生说:“问题有重要与不重要之分,做学问要找重要的入手。生命那么短暂,而一个人的创作期更短。选上不重要的问题下功夫,很容易转眼间断送学术生涯”。我们智库界的人士要团结,要成为真正的知识、思想共同体,最好成立一个 “全国智库联合会”。智库界的人士要面向国际,中国智库的竞争对手应该是布鲁金斯、兰德公司,中国智库之间不应该有竞争,而要互相帮衬、互相团结。毕竟,在全球知识思想体系中,我们不能成为知识思想体系后殖民化时代的倾销地与被主导者。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王 文   编辑:吴鑫浩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