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浙江与时俱进深化内涵目标,围绕土地制度改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公共服务制度改革、乡村建设机制改革等,推进一系列制度改革创新,为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实现从整治垃圾村到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未来,学校将结合高水平建设人文江苏要求,围绕繁荣兴盛乡村文化、传承保护优秀农耕文化、提升新时代农民精神风貌和完善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强化科研创新能力、拓宽社会服务渠道,为江苏美丽乡村注入美丽灵魂。来源:新华日报作者:勇 强日期:2023-09-27 09:35:00
-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领导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所创造和积累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使命、不懈奋进的精神力量源泉,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来源:新华日报作者:张 健日期:2023-09-27 09:36:00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高全民全社会数字素养和技能,夯实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社会基础。开设数字素养、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相关的课程,如数字工具的运用、数字资源的评估和利用、数字创新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等课程,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理解。来源:新华日报作者:张莉娟日期:2023-09-27 09:35:00
-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两个结合”的智慧结晶,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表征,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贡献。来源:新华日报作者:管向群日期:2023-09-27 09:17:00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论述,是对人民精神世界发展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客观规律的新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彰显出鲜明的人民性、主体性、科学性、历史性、建设性等理论特质。“人民精神世界”是一个需要全社会来丰富塑造的世界,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来源:新华日报作者:郭明兰日期:2023-09-27 09:22:00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具备强大活力的有力证明,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形态。”中国共产党始终自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中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要义,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从文本中继承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传统理论形态,不断开辟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来源:新华日报作者:张晓日期:2023-09-27 09:20:00
-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要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教育,引导青年把自身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命运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导青年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来源:新华日报作者:田轶 陈醉日期:2023-09-20 10:03:00
-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围绕学习党章、尊崇党章、维护党章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党章应有的属性地位,系统阐释了党章具有的效能作用,明确提出了学习执行党章的纪律要求。来源:新华日报作者:毛瑞康 田芝健日期:2023-09-20 09:45:00
-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 “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坚持人民至上价值内核的同时,更要凸显全体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来源:新华日报作者:詹国辉日期:2023-09-20 09:47:00
-
针对当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所面临的改革、发展、稳定等统筹协调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仍不适应、城乡区域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等关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的新矛盾。要充分尊重地方和基层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结合各行业各部门实际情况,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积极创新,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完善政策效果和意见建议反馈机制,为完善和优化顶层设计提供实践经验。来源:新华日报作者:李海青 郑秀梅日期:2023-09-20 09:44:00
-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7月在江苏考察时,对江苏提出了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的“四个新”的重大任务,具有极强的政治性、战略性、指导性、针对性。来源:新华日报作者:方世南日期:2023-09-20 10:07:00
-
思政课是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传播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主阵地,我们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打造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特色的思政大课堂,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重要作用。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书写新篇章。来源:新华日报作者:高 杨日期:2023-09-20 10:14:00
-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既要对内提升文化凝聚力,也要推进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展现中华文明持久旺盛的生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概念是中华文明话语体系的基本构筑单位,支撑中华文明话语的概念越丰富、逻辑体系越严密,中华文明就越容易产生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因此,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必须“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 ,不断提升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人才效能。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来源:新华日报作者:罗月娥日期:2023-09-20 10:13:00
-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我们要更加坚持开放包容和守正创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来源:新华日报作者:尹毅 贾韬日期:2023-09-20 10:10:00
-
10年来, “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到全球共识,已经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规模最大的合作平台。来源:新华日报作者:张颢瀚日期:2023-09-12 15: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