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首页栏目 > 高校汇引用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正文
整体性体育课程研究:实践反思与理论建构
2016-07-08 17:34:00  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整体性体育课程研究:实践反思与理论建构》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年11月,于晓东 

  该专著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方面:(1)实践反思    对新中国体育课程实践的整体性进行了批判性反思,认为:建国以来我国不同时期体育课程实践中的许多环节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整体性缺失的问题,产生了形形色色的二元对立(例如,在课程形态上,过于强调正规课程、学科课程、显性课程,而忽视了非正规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在课程内容上,或强调“配给”,或强调“自选”),使体育课程实践蒙受损失,影响了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2)理论建构    针对新中国体育课程实践中整体性缺失的问题,在借鉴有关“元理论”(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体育学中具有整体意义的观点)的基础上,从理念、目标、形态、内容、实施方面提出了整体性体育课程的基本主张,初步构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整体性体育课程理论体系。整体性体育课程理论的基本主张如下。 

   在理念上,坚持科学与人文的统一,树立科学人文主义体育课程观;坚持学科发展需要与个人需要、社会需要的统一,树立“学科•儿童•社会”体育课程观;坚持手段论与目的论的统一,树立“手段•目的论”体育课程观。在目标上,坚持普遍性、行为性、生成性和表现性目标的统一,坚持身体与心理目标、物质与精神目标、多域与重点目标的统一。在形态上,坚持正规课程与非正规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统一,整体把握体育课程形态的立体结构。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上,坚持“过程模式”与“目标模式”的统一,合理应用“‘主项选修,配项必修’模式”和“‘配项主修,选项辅修’模式”。在实施上,坚持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创生取向的统一;坚持(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的统一;坚持协商型的课堂管理方式;坚持发展与甄别兼顾,侧重于发展的学习评价导向。 

  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江苏省政府 

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作者:于晓东   编辑:韦轶婷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