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首页中区 > 历史 > 正文
读古代官箴 悟政治伦理
2016-12-29 09:05:00  来源:学习时报

  流传至今的古代官箴,许多都充满了智者的叮咛,广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这些箴言的当代价值。

  官箴,即古代为官者的从政格言,来自于传统社会中诸多为政者的从政心得体会。能被今人所看到的官箴,其作者多为久历宦海的名人。这些流传百世的警醒之言可谓字字珠玑,今天读来仍然振聋发聩,其蕴含的政治伦理值得我们深刻反思,以下择其悟之。

  “堂上远于百里”和“水失鱼犹为水也”。这两句都指出了脱离大众远离实际的危险。前句出自《管子·法法》:“堂上远于百里,堂下远于千里,门庭远于万里。”很多为政者都将官民关系比作鱼和水或者舟和水的关系,不乏“民贵君轻”和“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见解。前句强调当权者要注意“清君侧”,即幕僚、智库和家人素质水准对当政者的重要性。后句出自《尸子》中孔子和学生的对话。指出了水可以无鱼而鱼却不可无水。古人认为“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

  “欲影正者端其表”和“嗜欲深者天机浅”。前句出自《盐铁论·疾贪》,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论语中也有“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表述。古人对官员自身修养和以上率下的示范作用十分看重。即使有的王朝为缓解财政状况而公开卖官鬻爵,但是四品以上官职是不会卖的,为的是防止“关键少数”动摇根基。后句出自《庄子·大宗师》,其洞见在于将为官者的智能见识与其生活情趣相联系。古人认为贪欲会导致人“天机浅”,即聪明精明而不睿智高明。“非淡泊无以明志”“俭以养德”,反映了古人对节制欲望、反对奢靡的超越性思维意义有深刻洞察。从烟瘾酒瘾到贪财好色,从身陷囹圄者痛哭流涕可以看出,贪婪能使人利令智昏失去判断力且不自知,如很多“脑子特灵”的贪官最后才发现其实“就当了一下财物保管员”。

  “不以私事害公义”和“用贤无敌是长城”。前句出自《说苑·至公》,是提醒为政者要公私分明和不可假公济私的重要性,尤其不能因为私人恩怨而影响公义。在我国古代伦理政治为主的人情社会,此见解尤为可贵并有现实意义。后句出自杜牧诗:“广德者强朝万国,用贤无敌是长城。”此句强调为政者要善于发现贤人和使用贤人。《贞观政要》载唐太宗语:“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雍正皇帝叹“治天下惟以用人为本,其余皆支叶事耳”。试想,如果各级领导职位无论贤愚谁都能当,在古人看来其危险等于动摇根基,“自毁长城”了。

  “治大国若烹小鲜”和“分熟不如分腥”。前句出自《老子》第六十章,指治理大国的为政之道应该注意施政方针要稳定长远,切忌朝令夕改翻来覆去折腾百姓。后句出自《说苑·政理》:“分熟不如分腥”后还有一句“分腥不如分地”,此句主张为民众谋划利益要避免舍本逐末,反对通过输送小恩小惠取悦百姓于一时,却忽视了长远和根本。

  “务学不如务求师”和“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句出自《法言·学行》,强调直接去请教老师比独自死读书效果更好,在和师者的对答中可以更有效率地启迪心智,相当于“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的意思。中国古代没有孕育出近代大学制度,各种知识除了私塾和长者以外主要靠个人天赋和悟性,因此这里的老师,应该是指“一字师”“三人行必有吾师”等含义。此句体现了古人重视向他人学习以完善自身的理念。后句出自《说苑·建本》:“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春秋》本来是典籍名称,后来成为历史风云的代名词。古代政治家读《春秋》曾蔚然成风,凡军事家政治家都自觉地把此类典籍应用于经国济世,是中华经世致用思想的一种体现。古人认为当政者要有以史为鉴的忧患意识,善于从经典古籍所记录的历史兴衰规律中去增长才干,以应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王亚强   编辑:吴鑫浩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