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亚洲协会上海分会1921年表示,上海的美国人寻求“把上海变成一个真正生活的地方”,而不只是一个生存地点。研究显示,上海美童公学、社区教堂和美国总会这三个机构,是在沪美国人社区活动的主要载体。由传教士控制的教堂吸纳了所有美国人;总会的功能是美国商人的活动中心;学校则是连接这两个元素的桥梁,且愈发关注在孩子中灌输美国主义和保持美国的生活方式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自上海入境访问中国。毛泽东在对话中对尼克松说:“来自美国方面的侵略,或者来自中国方面的侵略,这个问题比较小……因为现在不存在我们两个国家互相打仗的问题。”访华期间,尼克松一行在周恩来的陪同下参观上海工业展览会。在一部开式双柱冷挤压机前面,尼克松试着按了一下启动按钮。当加工样品被取出时,周恩来一语双关地说:你这是按了建设性的一钮
1972年2月28日,中美两国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史称《上海公报》。从此,东西两个大国伸出的友谊之手跨越了太平洋,中美关系开始迈向正常化。今年恰逢《上海公报》发表45周年,让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回忆一下近代以来美国人与上海的渊源。
从一般意义的外国人
到“打算在上海呆下去”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人在上海最初的身份只是外国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沪美国人认同西方文化传统,与上海的其他外国人维系着松散的合作关系。当时的美国人并没有赶紧在城中建立一个所谓的民族社区,而喜欢加入英国人的社交生活场所,穿梭于酒吧和教堂。他们的这种被动态度,被人嘲讽为“半吊子英国人”。由于英国方式对美国人来说是如此舒服,以至于他们在建立共同体机构方面落后于其他外国人。
美国移民在上海的增加,与中美贸易的增长成正比。1923年,《密勒氏评论报》认为,除了马尼拉,上海美国人社区是“美国在海外最大的”,共有4000多人。这些美国移民主要是有商业头脑的年轻人,包括许多大公司的代表、独立的小商人,其中也有大量的妇女。到1925年,在上海的美国男女人口比例是105.3:100,男性占总数的51.2%,是性别比例最平衡的外国人社群。这些美国女孩通过出国、来到上海,得以逃避狭隘的家庭生活。毫不稀奇,干柴与烈火的谋面,让结婚的几率随之倍增。二战前,美国总会是最重要的社交机构;二战后,家庭成了在沪美国人的基本生活单元。
随着数量的急剧增长,美国人从最初一般意义上的外国人和西方人,逐渐成为特定意义的美国人。他们愈加关注国家、民族的存在,颂扬美国文化和美国生活方式。美国亚洲协会上海分会1921年表示,上海的美国人寻求“把上海变成一个真正生活的地方”,而不只是一个生存地点。1923年,当美国游客哈里·弗兰克抵达上海时,他看到一个实实在在的“美国市政中心”:它建在贝当大街和南路易多佛路交界处,在那里有上海美国人学校和社区教堂,两处紧挨着,距离许多美国人的住所都很近。
研究显示,上海美童公学、社区教堂和美国总会这三个机构,是在沪美国人社区活动的主要载体。由传教士控制的教堂吸纳了所有美国人; 总会的功能是美国商人的活动中心;学校则是连接这两个元素的桥梁,且愈发关注在孩子中灌输美国主义和保持美国的生活方式。伴随战时的移民,美国儿童在沪的比例急剧增加,从世纪之交的10%上升到1925年的近25%。1918年,由来沪传教士建立的美国学校已经人满为患。
今天衡山路的国际礼拜堂,就是社区教堂,原本叫作“美国唱诗社”,成立于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前两周,是民族主义勃兴的产物。由于英国对美国的批评让人感到不快,在上海的美国人组建了这一新的团体。这块土地在上海美童公学的街对面,易于人员造访。
美国总会是在沪美国人中最为知名的社交场所。历史上,社交俱乐部是美国社区发展的重要步骤。建在福州路上的美国总会,于1924年11月竣工。它的富丽堂皇,是当时上海社交和俱乐部生活中前所未有的。随着总会大楼的落成,“美国社区已经清晰和完美,即使对那些最怀疑的人来说,美国社区打算在上海一直呆下去”。
被日本定为敌国侨民
因反战而遭遇非法拘禁
1937年,淞沪抗战的大炮轰炸声、空袭警报声所引发的恐惧,穿透了上海这座国际都市的心脏地带。起先,大部分美国人并未预见到这场战争的可怕后果,还只是将其划归为无数次“东方人”之间打斗的一次。但很快,这种情绪在“黑色星期天”(1937年8月14日)那天急转直下。日本对上海市区的轰炸,造成上千平民死亡,其中就包括《教务杂志》主编、美国传教士乐灵生以及日本问题研究学者、普林斯顿大学的罗伯特·赖肖尔等多个美国侨民。
危急时刻,沪上美国人热切希望自己的政府能够出面保护侨民,谴责日本的野蛮行径,但得到的回音是“绥靖”。美国政府劝导国民如无必需立即离开上海,由此在沪美国人的数量开始锐减,最终只有不到2000人坚持到上海“孤岛”时期的终结。
1941年12月7日清晨,太平洋战争拉开序幕。日本军队随即正式宣布美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侨民为“敌性国”侨民。1942年1月20日,日军宣布对在上海的英美等国侨民进行人口登记。此时,上海有美国人1369名。日本占领当局规定,从10月1日起,敌国侨民凡满13岁者均须佩戴红色臂章,臂章宽10厘米,上以一个英文字母代表国籍,美国为A。同时规定,凡佩戴这类臂章者,不得进入戏院、电影院、舞厅、夜总会、回力球场、跑马厅等公共娱乐场所。有反日、反战倾向的美国人更是受到了日本宪兵的非法拘禁,备受折磨,其中包括美国记者、《密勒氏评论报》主编鲍威尔,他因严刑拷打而致双腿残疾。1943年年初,还有约700名美国人被关押在闸北、浦东等地为寓沪外侨专设的集中营里。
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不少美国侨民已经在集中营内经历了两年半的监禁生涯。原来衣食无忧的他们为继续生存下去,而不得不承担繁重的体力劳作,还必须忍受日本士兵的殴打、威胁与恐吓。到了1945年春天,困于闸北集中营的美国人一般每天只能得到一顿饭。生存的艰辛、不确定性和过度拥挤使得同狱人充满恐惧、变得贪婪,不时发生冲突。但总的来看,炼狱般的生活中涌现了不少勇士。餐馆老板吉米·詹姆士在闸北集中营的厨房诚实而不知疲倦地工作,直到病魔把他打垮;埃里克·施密特和其他一些人为孩子和成人开办学校,并举办了各种展览,还秘密举行美国独立日庆祝活动,以鼓舞人们的斗志。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约有4000多名美国人返回上海,打算重建诸如总会、学校和社团机构等,意欲重温旧梦。但此时的上海已不是1937年前的那个上海了,“美军打死臧大咬子事件”一出,美国在华声望跌入低谷,全国各地出现了大规模抗议美军暴行的游行。
1948年年底,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南进,美国领事馆建议本国公民立即撤出上海。1949年4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炮轰英国护卫舰“紫石英号”之后,更多的美国人离开了上海。5月25日,当解放军到达上海时,美国总领事约翰·摩尔斯·卡伯特估计,在这座城市里,还有1200名美国人。
《上海公报》字斟句酌
昭示中美两国关系未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美国政府对于新生的共产党政权抱有强烈的敌意,两国外交中断,进入长达20多年的“大偏离”时期。1950年3月,美国轮船公司“戈登将军号”来华撤侨。1950年年底,按上海市公安局发布的《上海市外国侨民登记办法》办理的在沪外侨中,美国人仅剩236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美两国的关系进入冰点。
冷战时期,国际局势斗转星移。1971年3月,在日本参加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美国乒乓球队,受邀来华进行友谊比赛。在小小银球带来的契机下,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自上海入境访问中国。毛泽东在对话中对尼克松说:“来自美国方面的侵略,或者来自中国方面的侵略,这个问题比较小,也可以说不是大问题,因为现在不存在我们两个国家互相打仗的问题。”
访华期间,尼克松一行在周恩来的陪同下参观上海工业展览会。在一部开式双柱冷挤压机前面,尼克松试着按了一下启动按钮。当加工样品被取出时,周恩来一语双关地说:你这是按了建设性的一钮。尼克松高兴地回应:对,我按的钮是建设性的。
周恩来陪同尼克松轻松游览的背后是《上海公报》 中英文内容的字斟句酌。1972年2月25日,双方就公报中台湾问题敲定行文如下——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2月27日,中美双方在锦江饭店核对全部中英文文本,最终完成联合公报。由于美国方面没有带印刷设备,因此中方承担中英文两种文本的印刷工作。当时,上海外文印刷厂仍处于瘫痪状态。于是,有关方面把几位外文排版的老工人召回来,临时上阵,奋战一宿,配合几位英文翻译才最终完成清样。
《上海公报》是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时至今日仍然昭示着中美关系的未来。它是1978年12月《中美建交公报》的基础,并与后来的《八一七公报》一起,被统称为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迄今仍是中美关系的基石性文件。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