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要闻要论 > 正文
2016年中国十大法治影响力事件
2017-01-17 08:50:00  来源:理论之光

  2016年度中国十大法治影响力事件

  1.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的意见

  一、法治意义:

  《意见》首次提出“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的平等保护原则,触及重大宪法问题,体现出财产权平等的市场经济法治观念,将推动宪法修改,具有重大的法治意义。

  二、事件概述:

  2016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正式对外公布。这是我国首次以中央名义出台产权保护的顶层设计。

  《意见》强调,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保护产权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有恒产者有恒心,经济主体财产权的有效保障和实现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解决我国产权保护中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必须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有效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公民财产权,增强人民群众财产财富安全感,增强社会信心,形成良好预期,增强各类经济主体创业创新动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

  《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完善现代产权制度,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在事关产权保护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方面各环节体现法治理念。坚持平等保护、全面保护、依法保护、共同参与和标本兼治几项原则。

  《意见》特别强调:“坚持平等保护。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

  《意见》明确了产权保护的十大任务:加强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保护;完善平等保护产权的法律制度;妥善处理历史形成的产权案件;严格规范涉案财产处置的法律程序;审慎把握处理产权和经济纠纷的司法政策;完善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完善财产征收征用制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健全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各项制度;营造全社会重视和支持产权保护的良好环境。

  2. 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

  一、法治意义:

  监察体制是国家体制的组成部分,具有宪法意义。全国人大常委会以专门决定的方式授权地方进行监察体制改革试点,体现出通过国家体制层面上的制度变革来推进反腐败、反渎职的治国理念,是国家治理法治化的重大进展。

  二、事件概述:

  2016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为深入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反腐败制度建设,部署在北京、山西和浙江三地设立监察委员会。设立监察委员会旨在建立党统一领导下的国家反腐败工作机构,进行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上的探索和试验。国家监察委员会的设立将整合现有纪检、行政监察、检察院反贪腐等反腐资源,扩大监察对象范围,丰富监察措施手段。通过明确职能职责,建立健全组织架构,完善与司法机关的协调衔接机制,从而弥补过去监察制度中存在的不足,构建一个“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防腐机制。监察委员会由省(市)人民大表大会产生,采取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合署办公模式。同时,在中央成立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对试点工作进行指导和协调。《方案》要求试点地区在细致科学谋划的基础上,“加强调查研究,审慎稳妥推进改革,整合资源、调整结构”,使改革取得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效果。

  12月25日下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决定自2016年12月26日起施行。

  3. 聂树斌案再审宣告无罪

  一、法治意义:

  聂树斌案因其申诉时间长、复查难度大而受到社会各界的长期关注,甚至被看作是刑事司法领域中法治理念的风向标。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作出的无罪判决使本案尘埃落定,而判决书所彰显的无罪推定、证明责任、证据规则等法治理念却对中国刑事司法的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事件概述:

  聂树斌,男,汉族,1974年11月6日出生,初中文化,河北省鹿泉市冶金机械厂工人。1994年9月23日被传唤,9月24日被监视居住,10月1日被刑事拘留,10月9日被逮捕。

  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检察院指控被告人聂树斌犯故意杀人罪、强奸妇女罪,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于1995年3月15日作出(1995)石刑初字第53号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书,认定聂树斌犯故意杀人罪、强奸妇女罪,判决死刑,立即执行。

  宣判后,被告人聂树斌、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康某分别提出上诉。1995年4月25日,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1995)冀刑一终字第129号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书,判决维持原判,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授权高级人民法院核准部分死刑案件的规定,核准聂树斌死刑。1995年4月27日聂树斌被执行死刑。

  2005年1月,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被河南省荥阳市公安机关抓获的犯罪嫌疑人王书金主动供述聂树斌案所涉事实是他本人所为。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发社会关注。2007年5月,申诉人张焕枝、聂学生、聂淑惠向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和多个部门提出申诉,请求宣告聂树斌无罪。

  2014年12月4日,根据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请求,最高人民法院指令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聂树斌案进行复查。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对案件进行全面审查后认为,原审判决缺少能够认定聂树斌作案的客观证据,在被告人作案时间、作案工具、被害人死因等方面存在重大疑问,不能排除他人作案的可能性,原审认定聂树斌犯故意杀人罪、强奸妇女罪的证据不确实、不充分。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启动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

  最高人民法院对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复查意见进行了审查,于2016年6月6日作出(2016)最高法刑申188号再审决定,提审本案。

  2016年11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作出聂树斌无罪判决。

 

来源:理论之光   作者:吴鑫浩   编辑:吴鑫浩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