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渴求人才”,“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不要求全责备”,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聚才用才工作指明了方向。当下,一些高技能人才集中的城市,正在努力打造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引进人才固然重要,但用好人才更显重要。在用人过程中,有些地方不同形式的存在妒贤嫉能的现象,做不到人尽其才,导致人才流失,最终与引进人才的初衷背道而驰。
纵观历史,《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天下初定后,谈到取得天下的原由时,刘邦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运筹帷幄,刘邦比不上张子房;安抚百姓,刘邦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刘邦比不上韩信,但刘邦能善用这三位能人,为自己成王霸业汇聚人才。反观他的对手项羽,妒贤嫉能,让将才韩信沦为看门人,致使韩信投入刘邦门下,成就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千古美谈。可以说,刘邦从草根到大汉皇帝,项羽从霸王到自刎乌江,正反对比,既道出了刘邦聚集英才知人善任的成功之道,又折射出项羽妒贤嫉能痛失贤良的深刻教训。
以史为镜鉴,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如何摈弃“妒贤嫉能”,参悟海纳百川聚才之道,为一方领域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当有“舍弃小我”的思想境界。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唯有齐桓公,依赖管仲之力,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举荐管仲的鲍叔牙,也名留青史。鲍叔牙教导齐桓公多次避祸,成功夺权,有此才能,实在不必屈居管仲之左,但他清楚自己的谨小慎微在齐桓公弱小之时,能明哲保身,但在齐桓公势力强大时很难兼济天下,他把个人得失的“小我”融入到君王和国家的“大我”之中,举荐了曾经的对手管仲,器量之大超越了能臣干吏的自我定义,实乃唯贤是举的肱骨之臣,鲍叔牙的“张”,与管仲的“驰”,助力齐桓公达成天下盟主的愿望。领导干部要有鲍叔牙之气量,以无言大德的家国情怀,以超越个人恩怨的思想格局,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超然态度,摒弃“妒贤嫉能”,为地方乃至国家的发展网罗行业精英。
当有“宽容之心”的胸襟气度。“楚王绝樱”的典故,表现了楚庄王容君臣之过的气度,即使在殿上酒酣烛灭,有人趁机拉扯宠妃之衣,亵渎了庄王的尊严之际,他也能命大臣们都摘下自己的帽缨后才点燃蜡烛,巧妙地化解了自己的尴尬和政治危机,宽容了酒后失态的武将唐狡。乃至,七年之后,楚庄王兴兵伐郑之时,被郑国的伏兵团团围困,唐狡自告奋勇带百余名士卒奋力作战,以死相拼,五次杀退敌军,使后续部队兵不血刃杀到郑都。楚王的宽容之心,造就了唐狡舍身相报。“荆岫之玉,必含纤瑕,骊龙之珠,亦有微隙”,领导干部一定要有宽广的胸襟,把心思放在大事要事上,切忌求全责备。要明白“观人观大节,略小故”的道理,真正做到既容人之长,不嫉妒,又容人之短,能原谅。
当有“用人不疑”的驭才智慧。三国时期,诸葛瑾与诸葛亮虽是兄弟,但分属孙权与刘备两帅阵营,孙权未听信有人因妒忌诸葛瑾而中伤其暗通刘备的谣言,将那些文辞虚妄的奏章,封起来派人都交给诸葛瑾。这种信任,是领导者用人的战略思维和对人才的充分信任,是“铁肩担道义”的忠诚公道,是稳定人心,进而得人才,最后取得天下的制胜秘诀。唐太宗也深谙此用人之道,并未采纳“利用计谋或权术去试探朝中大臣忠奸”的建议,不得不说,这是他迎来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关键要素。用人疑心,妒贤嫉能,表象不同,实则是个人英雄主义在作祟,最终导致将良贤才的流失。领导干部要用人不疑,用人必重,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持续为国家的发展固本培元。
(作者于林惠,系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派驻监察专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