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江宁以“四个落地”为抓手 精准提升冬训“供给侧”质效
江宁区2017年度党员冬训工作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党员真受教育、群众真得实惠”工作目标,瞄准基层冬训“需要什么、供给什么、怎样供给”等“热、难点”问题,创新运用“供给侧”思路,组织实施“四个落地”冬训(上级精神落地、最新部署落地、百姓诉求落地、工作成效落地),做实冬训“供给侧”,打好冬训“落地牌”、奏响惠民“合唱曲”,成为继“党群一体化”、“交汇点”、“融合法”等冬训品牌后,江宁精心打造的又一党群喜爱的“特色品牌”。
(一)以“真学”确保上级精神落地,做实理论学习“供给侧”。坚持冬训“需要什么,供给什么、怎样供给”等问题导向,精准对接党员干部需求。问题式“研学”激活学习“兴奋点”。做实“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线上摸底”等训前调研,把准机关部门、街道(园区)、企事业单位、村(社区)党员“学什么、训什么、怎样训”等需求,共收集理论学习突出问题8大类200多个。菜单化“供给”补足精神之钙。将“两聚一高”、“一个高水平建成、六个显著”、“两学一做”等内容融入省市7个专题,制定区级“规定菜单”、街道(园区)“自选菜单”和村(社区)党员“乐学菜单”“三级菜单”,确保学有重点、学有兴趣。民语化“宣讲”实现理论深普及。发挥区委宣讲团、街道(园区)宣讲小分队、全民阅读推广人、文艺小组作用,借助“文化与文明讲坛”、党(工)委(党组)中心组学习会、市民课堂和江宁发布微博微信矩阵、无线江宁APP等阵地(平台),广泛开展“民语式、互动式、差异式”宣讲,用基层党员干部“听得懂、学得进”的话语,宣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大政方针,使冬训成为理论知识的“传承地”、惠民政策的“传唱地”。共开展各类宣讲活动1000多场次,深化了大众化理论普及。
(二)以“规范”确保最新部署落地,推进党员冬训定“规”立“矩”。严格冬训纪律。联合区委组织部、区纪委等部门,组织开展训前提醒、训中检查、训后巡查活动,编牢“防线”、划定“红线”。今年冬训中均没有出现以冬训名义组织旅游、违规发放补贴等现象。落实冬训责任。建立健全各级党(工)委(党组)冬训主体责任和落实责任制,通过领导带头讲、组织深入推、党员主动学等形式,抓牢抓实冬训培训“责任分工、计划审定、组织开展、推动落实”各个环节。做实冬训保障。坚持省市冬训经费和奖励经费分拨制,各级党(工)委(党组)党费向冬训倾斜,串起冬训财力“联线”;成立冬训服务小组,全程指导、全程拍摄、全程服务,形成冬训资料共享“联线”。
(三)以“服务”确保百姓诉求落地, 促进惠民通道由“阻”到“通”。针对基层党员冬训百姓诉求多元化、服务“渠道”梗阻化、服务时间短少化等惠民“短板”,探索建立“承诺账单”、“便民服务卡”制度,让百姓诉求进入“冬训账单”、纳入“党建”议程、贴上村务公示栏,回应百姓期盼,畅通惠民“通道”,密切党群关系。建立便民服务卡。突出问题导向,立足实际需求,推动社区两委班子、党员经营户、新老党员、党员群众等多个群体结成互助对子,通过建立便民服务“一对一”互助卡的形式,促进社情民意传递,真正畅通解决民众难题烦事的“绿色通道”。支付党员“承诺账单”。结合“走千企、入万户、助发展促民富”和“两学一做”、“四走访四化解”等活动,广泛开展两委班子亮承诺、普通党员亮身份“两亮”活动,通过“互助共建”、“精准帮扶”、“跟踪服务”、“上门解困”等形式,心贴心帮助服务,面对面“兑现”惠民承诺。冬训期间全区10个街道建立“承诺账单”300多个,开展志愿服务120场(次),化解群众问题600多个,涵盖便民维修、政策咨询、敬老助残、保健义诊、法律援助、帮扶助困、文化惠民等项目,受益群众达20多万人(次)。
(四)以“评判”确保工作成效落地,实现冬训质效由“低”变“高”。把“党员参训率、覆盖率、受教育程度和群众满意度”作为冬训评判的重要标准,让党员群众当“裁判员”,参与冬训评判。细化评判标准。对街道(园区)、机关部门,制定了“冬训台账、知识竞答、创新示范”等细则;对党员干部,制定了“领导责任、宣讲手段、党员学习”等细则;对普通群众,制定了“帮扶成效、志愿活动、民生民计”等细则,确保“评判”分“层次”、打分有“标准”。组织评判整改。结合冬训总结会、巡查督查会、创新试点会、民主生活会,组织所属党员进行冬训评判,查找不足、分析原因、及时整改,确保冬训实效。完善评判机制。建立党(工)委(党组)冬训工作评价机制,制定出台《2016五位一体综合绩效千分考核实施意见》、《江宁区文化建设工作目标》和《江宁区宣传工作要点》、《全区基层党员冬训工作通知》等文件,常态化开展党员群众冬训评判活动,让党员群众在主动参与中共享“冬训成果”,提升冬训“获得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