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江苏聚焦 > 学习型党组织 > 2017年第3期 > 正文
专家视点
2017-03-06 09:12:00  来源:人民网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永胜:一是两个聚焦的目标导向思维。“十三五”时期的改革,必须按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的新的目标要求(五个目标要求)深化和推进。二是扭住关键的矛盾思维。强调改革要“扭住关键”、“突出问题导向”,深刻地体现了在对现实中国社会矛盾分析基础上注重抓中心、抓关键的矛盾思维方法,体现了对矛盾运动规律的深刻认识与科学把握,它是唯物辩证方法在改革问题上的创造性运用,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三是精准发力的精准思维。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社会已进入到了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更加注重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式发展阶段,产业升级、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提质增效成为大势所趋。与此相适应,改革也进入到了更加注重质量与效益的精细化改革新阶段。质量导向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在此背景下,改革要推动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增强质量意识,更加注重作为质量统一的精准思维。四是严明责任的主体思维。主体思维要求我们关注主体命运,强化主体责任,激发主体活力,调动主体积极性,促进主体全面发展。改革是紧紧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幸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事业。改革的主体是人民,党和政府是改革的领导者和推动者。人是具有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社会主体,人是通过实践活动自觉地改变世界和能动地适应世界的,严明责任的主体思维有助于激发和调动改革主体的能动性,为全面深化改革注入生机、活力与动力。五是狠抓落实、确保效果的实践思维。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有好的理念、思路和改革发展良策,更要有实践思维指导下的苦干、实干加巧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狠抓改革方案的落实工作,使各项改革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实践创造中形成推动发展的新格局,在脚踏实地的不断探索中开创全面改革的新局面,才能促使改革真正取得实效。

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吉林大学教授张焱: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能否坚定信心、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直接决定着改革成败。在近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三次会议上,“注意解决执行中统一思想的问题,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被突出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推进到今天,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担当。只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使我们党更加团结统一、坚强有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是党执政的骨干力量,要把抓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坚定改革信心和决心,增强推进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在改革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冯向科:一是科学真理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凝心聚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习近平同志的系列重要讲话,展现了关乎党运国脉军魂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高度。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开拓了认识真理、发展真理的新进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每一次循环往复都在不断向前推进,都体现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理性的自信。

二是巨大优越性。以人民为中心的优越性。我们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思想行动都围绕为民靠民惠民进行;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的背景下,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之所以能够有效应对经济风险,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之所以能够排除各种干扰、阻力,保持社会长期稳定;之所以能够在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中,使中国号巨轮风帆高扬,越来越接近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归根结底,是民心所向、民心给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最牢靠的根基。

三是特有本质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科学真理性、巨大优越性是同它的特有本质性紧密联系的。从本质上去观察,更可洞悉它储有源源能量,更加坚信它具有强大生命力。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和全国人民正以雄心焕发的志气、理直气壮的正气、创新实干的勇气,夺取新的“娄山关”、强渡新的“大渡河”、冲击新的“泸定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科学真理性、巨大优越性、特有本质性作出新的佐证,谱写新的华章。

深化改革必须紧盯落地务求见效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文治:紧盯落地,务求见效,关键在于改革进程中主要负责同志是否有“一竿子抓到底”的精神,关键在于改革执行中能否有“把责任一级一级压下去”的力度。这要求主要负责同志不仅要勇于列改革题目、定改革举措、思改革难点、探改革路径,还要着重抓调研、抓推进、抓落实,引导建立科学合理的改革评价机制、打通意见采集和反馈机制。

处于深水区和攻坚期的改革,要调整的利益关系比从前更复杂,要达成的效果也要比从前更系统和立体。后者意味着改革面临着多元化的社会发展评估指标,包含经济增速、环境测评、民生改善、政府透明度等,既有传统意义上的“显绩”,又有利在长远的“潜绩”。在这个前提下推进改革落地、力证改革实效,肯定需要提升统筹层级和加大抗阻力度。主要负责同志唯有把准方向、敢于担当,亲力亲为、抓实工作,才能保证改革的统筹性和执行力,将上述改革落到实处。

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渐进式改革

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卓元:首先,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除经济体制改革外,

政治

、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日显重要和迫切,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改革的目标更高更全面。其次,虽然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但更强调要全面推进。再次,全面深化改革是1978年从农村改革起步不断深化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逐步建成富强文明民主

法治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突破性和先导性的关键环节,是中国共产党顺应世界发展大势主动的改革、自觉的改革,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抓住和用好历史机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必然选择。我国发展到今天,发展和改革高度融合,发展前进一步就需要改革前进一步。发展是全面的,改革就是全面的。

相比之前的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重视统筹。改革不是单个领域体制的调整和修补,而是各方面体制与制度的创新,是全方位的改革。二是重视系统。改革不是某个领域体制改革的单向推进,而是各领域、各层次的系统推进。三是重视集成。改革不是止步于改革体制机制,而是要着眼于制度聚合与集成,形成总体性的制度成果和制度文明。

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关键在于坚持改革不动摇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主要表现在:第一,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发展,注重弥补结构性短板。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一个鲜明的特点是“补制度短板”,哪个领域制度不适应发展的需求,就重点改革哪个领域的制度。这个注重全面性的制度完善方式,使得制度具有可改革性和可完善性,不至于形成僵化的体制。第二,制度设计上有一个中长期的规划,不回避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能够提出问题并且部署结构性改革,是我们现行最突出的优势所在。第三,有一个改革的顶层协调和统筹推进机制,以实现结构性改革的突破,推进结构优化。因此,从制度角度看,我国的制度优势在于,不回避制度短板,不回避结构性矛盾,注重结构性改革,通过制度的调整和完善不断适应发展环境的变化。要保持这个制度优势,关键在于坚持改革不动摇。一个经济体的发展,不可能不面临这样那样的挑战和问题,关键在于要有改革的决心和勇气,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改革、不断完善。只要有改革的意识,有开放心态,有打破利益掣肘的决心和勇气,我们的制度优势就能够继续保持下去。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注重改革的

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第一,把人的发展作为建立制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于这一考虑,在制度安排上应着力于建立无愧于人自身发展的新体制,从制度上要有“补短板”的意识;应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改革中要有人文关怀。

第二,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

第三,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原则。任何一个成熟定型的社会制度,都绕不过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问题。新阶段的改革必须科学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方面,积极稳妥地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沉浸在市场万能的迷思之中,在市场失灵领域发挥政府的应有作用。

第四,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防止单打一或顾此失彼。要以“海纳百川”的精神,寻求每一项体制的包容性。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没有制度的不断改革与完善,我国现行国家治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很难得到有效处理,治理能力也无法得到有效改善。

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出发,下一阶段深化改革,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要取得重大突破:第一,加快推进服务业市场开放,以打破行政垄断和市场垄断为重点,实现服务业市场开放;第二,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城镇化结构变革,推进户籍人口城镇化进程;第三,以服务贸易为重点加快“二次开放”,对外开放的重点应是以服务贸易为重点推动外贸结构转型,推动多边、双边自由贸易进程;第四,以监管转型为重点深化政府改革,尽快建立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监管体系;第五,完善共享社会的体制保障,关键是提升财税体制的公共性,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

来源:人民网   编辑:韦轶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