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闽粤边区革命史是一幅包容万千、隽永浑厚的山水画,那么从普通农妇成长为革命战士、被誉为“革命母亲”的李梨英就是画里的一棵青松,餐风饮露,沐霜浴雪,却越发坚挺如铁、叶茂如云,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坚守信念,成了一道多彩动人的风景线。
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蒋介石被迫答应合作抗日,驻闽南“剿共”前线的国民党一五七师也大唱“联共抗日”。中共闽粤边区特委积极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与一五七师谈判合作抗日问题并签订停战抗日协议。正当闽南红三团与闽粤边独立营改编队伍,开赴福建漳州漳浦县,准备接受点编时,国民党顽固派却背信弃义,于1937年7月16日这一天,同时制造了“漳浦事件”和“月港事件”,收缴闽南红军全部枪械,杀害中共闽粤边特委代理书记张敏等十几位领导干部。
消息传到乌山伤兵站,如晴天霹雳、五雷轰顶,有的人惶惑不安,有的人悲痛欲绝。被伤病员们亲切唤作“阿姆”的老党员李梨英气得浑身发抖,但她相信革命必胜的那天总会到来的,黑夜不会很长了。她擦干眼泪,沉痛地对大家说:“国民党反动派缴我们的枪,杀我们的人,却不能毁我们的心!”坚毅的眼神和掷地铿锵的豪言壮语给大家鼓足了气,伤病员们对革命又充满了信心。
伤兵站和上级的联系中断了,伤病员的给养断绝了,20多个伤病员的吃饭和医药都没有了。有的人开始不安,向李梨英提出大家散伙,都回家去暂避一下风头。李梨英冷静地思索着:散伙,这决不是共产党员应该说的话!参加革命就是大家拾柴火焰高,怎么可以轻易提出散伙的主张呢?革命从无到有,从失败到胜利,哪能一帆风顺,没有挫折与困难?何况我们伤兵站还有20多个战士,有着闽粤边区革命根据地人民的大力支持。党把伤病员交给了我,我就要把他们带好,护养好,如数地交给党。决不能同意散伙,有困难就要大家齐心协力,同舟共济。李梨英站起来,斗志昂扬地对同志们说:“散伙是万万不能的,没有党的命令,我梨英半步也不离开乌山,要坚持到革命胜利。”
李梨英认真地做好伤病员的思想工作,同时还谨慎地把伤兵站转移到更隐蔽的地方。她把自己多年积蓄的20多块钱拿出来,交给事务长,让他买番薯给大家充饥,又组织轻伤员到山沟里去采野菜,向群众募捐筹款,终于解决了20多人的吃穿问题,闯过了一个个难关。3个月以后,组织派卢胜带着重建后的闽南红三团来伤兵站接走了伤病员。李梨英欣慰地笑了,她终于能够把伤病员如数交给党,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1938年2月,闽南红军被编入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开赴苏皖前线抗日。李梨英留在闽南接受新的任务,继续为革命奔波、奋斗。
1951年,李梨英作为南方根据地代表团成员到北京参加国庆典礼,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