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赣榆区一直高度重视资助育人工作,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学生资助工作的根本宗旨,充分整合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各种帮扶,决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影响学业,让资助之花开遍黄海之滨,有力彰显了赣榆教育资助的温度与厚度。
守望乡土,愿做一束光
有这样一位老师,她默默扎根于乡村教育,用爱托起乡村孩子的梦想,用信念诠释了作为乡村教师的责任和担当。
“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说这话的是唐淑娟老师的学生小朱(化名),如今小朱已是一名优秀教师。记得小朱上学那会儿,父母身体多病,家庭特别贫困。在偶然的一次谈话中,唐老师得知小朱的父母都住进了医院,小朱情绪低沉,思想压力很大,出现厌学情绪。唐老师焦急万分,利用双休日找到了小朱,和他促膝谈心,帮他疏导心理,定期送去生活用品。此后,她经常和小朱保持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她就像妈妈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着小朱成长。通过唐老师的细心呵护和国家资助(初中阶段申请生活补助;高中阶段申请国家助学金、学校免去学杂费;大学期间申请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大大减轻了他上学期间的经济压力,小朱顺利地考上了高中并如愿以偿进入大学。大学毕业之后小朱选择到大凉山支教,支教环境虽然艰苦,衣食住行样样简陋,但小朱从未退缩。有人问小朱:“你为何不去条件更好的大城市工作呢?”他回答:“因为我有一位尊敬的老师,是她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是《雷锋日记》中的一句话,也是唐老师的座右铭。一幕幕师生共乐温馨场景,一趟趟不厌其烦登门家访,一次次结对帮扶活动……她相信:阳光温暖过的地方,一定会有幸福在生长!
唐淑娟老师暑假期间在村委会为家庭困难孩子免费托管
微光如炬,照亮育人路
祁德玺,现任连云港市黑林中学副校长,分管学校的资助工作。多年来,他本着“资助、扶志、育人”相结合的原则,带领教师们开展家访“全覆盖”活动,利用放假休息时间走进村间地头与家长一一见面,真正做到家庭困难学生的精准认定、精准帮扶,一学期他和老师们走访了35个自然村,609个家庭。同时,他变“输血”帮扶为“造血”扶志,牵头成立了“爱林基金会”,争取社会力量为山区的困难孩子捐资助学。
在多年资助工作中,有很多家庭经济困难但十分优秀的学生给他留下过深刻的印象。学生小刘(化名)因家庭经济困难特别内向甚至自卑,一家人靠种田维持生活。刚入学时,他总是埋着头不说话,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努力也无济于事,逐渐消沉。祁德玺听说后,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找小刘谈心,以身边家境贫寒但发愤图强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为榜样激励他,帮助他逐步适应初中生活。每年寒假家访时,考虑到冬季天气寒冷,小刘家缺衣少粮,祁德玺总是第一时间送去米、面、衣物等生活必需品慰问,还为其筹募到每年5000元的社会帮扶,有力减轻了小刘家庭的经济负担。祁德玺多次鼓励小刘担任班委、参加社团,提升综合素质,使其在思想与学习上都取得了很大进步。最终,小刘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省重点高中。如今的黑林中学,社会各界热心教育,踊跃奉献爱心,扶困助学已经蔚然成风。
连云港市赣榆区黑林中学副校长祁德玺
山区孩子读书之路充满艰辛,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任重而道远”!祁德玺将继续奋战在学生资助工作的第一线,在山区学校教育之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倾心助学,为梦想插上翅膀
江苏省赣榆中等专业学校
于勇(化名),出生在一个山区家庭,虽然家境贫寒,但他从来没有放弃对未来幸福生活的追求。中考后,他选择来到赣榆中专学习建筑专业技能,努力通过学习技能改变自己的人生。在校期间,于勇申请到了国家资助和学校食堂勤工俭学岗位,这样获得了每个月四百多元的餐费补贴和每学期1000多元的助学金。有了这些资助,于勇再无后顾之忧,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技能之星,并在2022年连云港市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荣获工程测量项目一等奖。
因为在校表现优秀,今年2月初与学校深度合作的企业向他抛出橄榄枝,他向师傅虚心学习技术,刻苦钻研业务,掌握了一名施工管理人员的基本技能,项目经理对他的表现更是大加赞赏。在于勇领取了毕业证后,公司立即和他签订了劳动合同。成为集团正式员工的那一刻,他感慨万千:“如果没有国家的资助政策,我也无法顺利完成学业,更不可能有一份正式的工作,感谢国家和学校,给了我改变命运的机会,我一定会努力工作,以优秀的业绩来回报公司,回报社会,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学生资助工作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全面保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学生资助工作的落实,鼓励了受资助学生 “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在心灵上为他们点亮了一盏明灯。连云港市赣榆区教育局将落实好国家各项资助政策,为每一名困难学生的梦想插上翅膀,让资助之花开遍黄海之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