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理论专题 > 奋辑扬帆新征程—扶困助学在行动 > 正文
奋楫扬帆新征程 扶困助学在行动(56)丨睢宁县刘圩学校:用爱助力乡村困境儿童茁壮成长
2023-12-28 15:23: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徐州市睢宁县刘圩学校地处偏远乡村,曾经是一所非常薄弱的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老师平均年龄接近53岁,年轻教师严重匮乏,结构性缺编明显。教学质量曾一度跌入谷底,周边群众纷纷将孩子转到城区学校就读,留下的多是留守儿童和特殊困难家庭学生。

面对困境,学校秉持“改变一点点就会一点点改变”的行动理念,围绕让学生“吃好、住好、学好、安好、向好”的“五好”目标;用“服务”引领发展,用“看见”激发动力,用“关爱”助力成长。不断打破陈旧低效的管理模式,探索实用有效的管理路径,通过过程性学生资助不断缩小与城区学校差距,逐步实现“让留守乡下的儿童也能享受优质教育”的办学目标。

——坚信“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关注每个学生。

全校676名学生,其中国家重点保障的特殊困难家庭学生达20%,学校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鉴于这些孩子的家庭特殊,他们往往缺少完整家庭的关爱,从教干到教师坚持与孩子们交流谈心,坚持和孩子们共进三餐;学校定期召开学代会,倾听孩子们的声音,因材施教,借以调整学校的管理措施;组织“星级少年”评比,在微信公众号开设“成长故事”专栏,尊重孩子们因家庭和成长环境形成的个性差异,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找到自信,为其成长成才注入动力。

留守儿童多是乡村学校的典型特征之一。学校创办“留守儿童之家”,周末义务为家境特殊的留守儿童提供托管服务。与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合作,义务开展暑假托管活动。学校被江苏师范大学确定为“校外实践基地”。成立“家长学校”,组织家庭教育培训,引导留守家长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家校共育。融合教育实施后,随班就读的特殊家庭儿童逐渐增多。学校针对性开展“结对关爱行动”,为其量身定做“个性化成长课程”,给予他们更多关爱,让他们在校园里找到自己的价值,快乐幸福成长。组织教干教师深入暂时处于困境的家庭,走访看望学生,纾困解难,确保“一个都不落”。2022年3月,疫情肆虐,全县封城,200余名留守儿童家中无人监管,学校毅然决定将其留在校园,23名教职工一起鏖战63天,守护了他们的健康,更促进了他们的成长。

为保障困难家庭学子茁壮成长,老师们倾心、细心、贴心,将其当作自家的孩子一样对待,经常给他们带去闲置或购买新的衣服、鞋子;孩子们的衣服破了,老师及时为其缝补,让他们时刻感受到爱的温暖;逢年过节,学校都会组织教干教师走进困难学生家庭,给他们送去“年货”,让其感受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惦记”。充满关爱的校园也引来了社会爱心人士的关注,他们主动出资,结对“助学”,共同保障孩子们健康成长。2022年毕业的学生王某凯是名孤儿,在国家、学校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共同帮扶下,如愿考上了高中。优秀校友商凯慷慨解囊,捐资15万元为学校建设“昭义书院”,为孩子们创设宁静优雅的读书之地。

——秉持“教育本来就该是幸福的”,打造幸福校园。

为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被关爱的幸福感,学校首先把幸福的种子种进老师们的心灵。确立“校长服务教干,教干服务教师,教师服务学生”的工作理念,从尊重开始,倾听师生心声,排忧解难,营造和谐氛围;大胆改革,摈弃频繁无用的会议,取消束缚老师的考勤;教学研讨不拘形式而更重实效;评优评先在阳光下公正进行。变“巡课”为“寻课”,变“巡查”为“寻找”,主动寻找教学亮点,鼓励老师们充分发挥教学个性和专长。设立“特殊贡献奖”,在学校公众号开设“教育叙事”专栏,多角度发现每位教职工的付出。老师有什么样的体验,就会把什么样的体验传递给学生。老师是幸福的,他传递给学生的也是幸福。当倾听、理解、尊重、公平充满校园,教干主动作为,老师潜心育人,孩子们勤学苦读。

——践行“只有改变行为才能改变结果”,优化教育教学。

“如果学生在学校都学不好,别期待他回家会学得多好。”由于部分孩子家庭特殊,或者家长长期在外务工,留在家中的单亲也忙于家务与农活,与孩子沟通、交流较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更谈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在校园,学校推进实施“固本”计划、“作业不回家”计划和“2S(运动+睡眠)”计划,注重基础,讲究实效,劳逸结合,减负提质。通过开展“诊断式”教研,助推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利用“过关清单”,促进作业“减量提质”;设计分层作业,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看到希望,有所进步。“包干”补弱,有效促进了后进生转变。依托“菜单式”课服,开设花样跳绳、手工编制等选修课程,丰富学生学习内容、促进学生特长发展。

“留守乡村的孩子更需要关爱与陪伴”,睢宁县刘圩学校用教育人的初心,用心、用情、用爱去助力每个孩子的成长,去关爱每个特殊个体的学习生活,让校园充满爱与温情。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编辑:徐羽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