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理论专题 > 2018年马克思主义·青年说 > 战队排行榜 > 河海大学 > 调研展示 > 正文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弥散性”危机及其对策研究
——以南京地区高校为例
2018-10-16 16:31:00  来源:理论之光

  团队名称:河海大学青马战队调研团

  调研时间:2018.7 - 2018.8

  调研地点:江苏省南京市

  目录

  一、调查背景

  二、调查基本情况

  三、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

  四、调查结论

  五、对策建议

  六、附件

  一、调查背景

  信仰是指对某种主张或主义的极度相信和敬畏,并把它奉为自己的最高行为准则的特殊情感与理念,其本质上是信仰主体与信仰客体之间的最具内在必然的联系的反映,这就使得信仰具有鲜明的评价、选择和引航功能,表现为人类对意义世界的智慧性认知。但在当前全球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社会民众普遍面临着精神迷惘、价值观异化等信仰危机问题。信仰危机不仅阻碍着个人的健康发展,而且还制约着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由此,重塑国民信仰成为当下的首要任务之一。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因此,在我国,重塑信仰的关键是要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未来实现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状况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但由于他们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容易受外界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因此,有人指出,当代大学生面临严重的马克思信仰危机问题,表现为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泛滥,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和爱国主义等观念淡漠。这种判断有无事实根据,是主观臆断,还是客观判断? 为回答这一问题,本课题以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为调查主体,通过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探求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分析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表现形式,并对成因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建议。

  二、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查方法

  本课题采用问卷调查法,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随机抽选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612份,回收并有效问卷599份,问卷有效率98.3%。本课题研究对收集的数据采用社会科学统计数据软件包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对象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为南京地区包括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晓庄学院、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河海大学闻天学院等6所不同类别高校的本科生,其中,男、女生比例分别为42.1%和57.9%;大一新生占34.1%,大二学生占30.3%,大三学生占30.3%,大四学生占5.3%;调查对象来自多种学科专业,文科学生占44.5%,理科学生占33.0%,工科学生占22.5%;来自农村的学生占51.1%,来自城镇的学生占30.1%,来自城市的学生占18,7%;汉族学生和少数名族学生分别占92.3%和7.7%;学生党员占12.7%,共青团员占87.3%。;调查对象的学习成绩排名在前三分之一占30.1%,中等占51.9%,后三分之一占18.0%;调查对象的家庭经济状况广泛,非常富裕占0.3%,较富裕占15.1%,不太富裕占43.3%,不富裕占29.2%,很不富裕占12.2%;总体来说,此次调查对象涉及范围比较广、类别比较多,能客观反映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际状况。

  (三)调查主要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包括大学生信仰情况、大学生的马克思信仰情况、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情况及认知途径三部分内容。

  三、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

  (一)大学生的信仰情况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信仰文化的一种,研究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目的主要在于展现马克思主义魅力,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优化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因此,我们的调研首先从大学生的信仰观入手。该调研部分包含大学生的信仰态度和信仰选择两个方面内容。

  1.信仰认知

  信仰对人生的重要性,大学生对此是如何理解的?关于“你认为信仰重要吗?”,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能够认识到信仰的重要性,有32.4%的大学生认为信仰非常重要,38.4%的大学生认为信仰比较重要。当代大学生毕竟是受到高等教育的人群,对于信仰都有一定的认知,信仰在他们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4.8%的大学生认为信仰不重要,甚至有2.0%的大学生认为信仰非常不重要。值得注意的是,22.4%的大学生认为说不清楚信仰的重要性,这反映出大学生在信仰问题上的迷茫性。

  2.信仰持有

  信仰认识与信仰持有是两个概念,认识到信仰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大学生已拥有信仰。当代大学生信仰持有的情况如何呢?在“您有信仰吗”的调查中,45%的大学生选择“有信仰”,21.6%的学生选择“没有信仰”,亦有33.4%的大学生选择了“说不清楚”。“说不清楚”以为着大学生的信仰对象模糊不清,这和“没有信仰”的比例加起来高达55%。数据说明,没有信仰或者信仰不明确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信仰现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也证实了大学生信仰危机是存在的,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魅力及信仰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大学生持有的信仰有哪些呢?调查显示,大学生表示信仰宗教的占13.1%,信仰西方的自由平等民主占16.5%,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占42.0%,信仰其它的占28.4%。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同学信仰马克思主义。(如图1所示)

  图1

  在性别的比较上,男生更多认识到信仰的重要性。在问及“您认为信仰重要吗”时,男生持“非常重要”的占38.7%,高于女生的28.6%。但是男生持“非常不重要”的占3.3%,是女生(占0.9%)的近四倍。这一方面说明男生对信仰有一定的了解程度,另一方面也说明男生在信仰问题上存在着认识偏颇性。

  (二)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情况

  1. 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数量规模

  大学生中究竟有多少人信仰马克思主义?我们设计了“您认为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吗”,数据显示,大部分调查对象认为大学生少数信仰或不信仰马克思主义。需要指出的是,选择“全部信仰”或“大多数信仰”的比例远远低于前面问及“您有信仰吗”是表示的“有信仰”(占39%)的比例。即大学生群体中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度不够,倾向于认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高于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比例。(如图2所示)

  图2

  对于认为“少数信仰”或“全部不信仰”的调查者,我们设计了进一步的调查,以获得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根源的认知。关于“您认为造成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主要原因”,选择“马克思主义自身缺少被信仰的魅力”占20.5%,“高校领导对马克思主义教育不重视”的占20.3%,“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信仰存在问题”的占4.5%,“马克思主义教育中‘假大空’问题”占40.1%,“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分化加剧 ”占8.6%,“政府腐败现象严重”占1.5%,“其他”占4.5%。结果显示,在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过程中应当主义教育方式,避免“满堂灌”、“假大空”的教育方法,多结合大学生实际,讲将教育内化到学生实际行动之中。

  在问及“您是否相信,大学生中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将越来越多”中,持“相信”的占36.1%,持“说不清”的占40.4%,持“不相信”的占23.6%。由此可以说明大家对马克思主义大多持说不清的态度,但是相信的是比不相信的更多。

  关于“您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老师信仰马克思主义吗”,8.0%的认为“全部信仰”,55.8%的认为“大多数信仰”,32.7%的认为“少数信仰”,3.5%的认为“全部不信仰”。数据显示,绝大多数调查对象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老师信仰马克思主义。在性别比较上,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老师是女性的比男性更倾向于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男性不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占4.1%,而女性不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占0.5%。在家庭所在地的比较上,城市的大学生大多数信仰(全部信仰和多数信仰合计)所占百分比最高,因此城市的马克思老师更倾向于信仰马克思主义,城镇其次,农村最后。汉族大学生认为“大多数信仰”所占百分比最高,为63.2%,而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少数信仰”所占百分比最高,是41.6%。因此可以认为汉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老师比少数民族马克思主义理论老师更倾向于信仰马克思主义,这应当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纵向比较发现,对马克思主义非常了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老师“多数信仰”(全部信仰和大多数信仰合计)的比例最高为82.6%。下面依次是基本了解的72.8%、了解较少的62.3%和不了解的52.6%。因此对马克思主义了解程度越高的马克思老师越是信仰马克思主义。

  2.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评价

  调查发现,6.5%的大学生选择“已经推动了信仰的价值”,90.0%的大学生选择“应当信仰它,但不能盲目信仰”,3.5%的大学生选择“应当不加怀疑地信仰”。数据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90.0%,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大多数是应当信仰它,但不能盲目信仰。同时我们追问“您认为增强公民马克思主义信仰最根本的路径是”,持“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为最高35.2%,其次是“彻底根治腐败,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民主”占总数的27.4%,下面依次是“发展生产力,壮大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基础”占24.4%,“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占8.7%;“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仅占4.3%。说明增强信仰的最根本途径是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如图3所示)

  图3

  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态度,找出传播的最佳路径。我们设计了“您认为当前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威信”。认为“非常高”的占10.2%,“比较高”的占40.5%,“说不清”的占27.0%,“比较低”的占18.3%,“非常低”的占3.9%。在性别的比较上,男性对党和政府信任度高(非常高和比较高合计)占52.4%,低于女性的53.2%,而男性对党和政府信任度低(比较低和非常低合计)占25.4%高于女性的20.6%。因此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信任党和政府。

  3. 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的态度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成果。设想未来的所有阶级社会将最终过渡成为共产主义的无阶级社会,是一种政治信仰。对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态度不仅能够反映大学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取向,某种程度也能透视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度。关于“您认为当前党员干部中,有多少人是在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46.7%的男生认为“少数或极少数”,但是持此观点的女生为39%。这表明女生更倾向认为党员干部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家庭所在地对大学生认为党员干部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有显著影响。认为“绝大多数”的农村大学生占8.2%,小于城镇和城市。认为“少数”的农村大学生占26.7%,高于城镇和城市。说明农村的调查者对党员干部为共产主义奋斗的认同度低。(如图4所示)

  图4

  政治面貌对党员干部为共产主义奋斗情况有显著差异。学生党员比团员更倾向认为党员干部为共产主义奋斗。调查显示,39.2%的学生党员认为“多数或绝大多数党员干部”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高于团员24.6%的比例。一个有趣的现象,成绩不同的大学生认为党员干部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程度从成绩好到差逐渐递减。成绩在前三分之一、中等和后三分之一的认为“绝大多数”比例分别为13.5%、9.8%、6.3%。数据显示,学习好的学生比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更倾向于认为多数党员干部为共产主义奋斗。研究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大学生对该问题的回答发现,经济情况对党员干部为共产主义奋斗有显著相关性。家庭不富裕的调查对象认为,“少数”的占28.8%,“多数”的占14.3%,而家庭富裕的调查对象认为这两项的为16.7%和46.3%。不富裕的调查者认为“少数”的高于富裕的。而不富裕的认为“多数”的低于富裕的调查者。说明富裕的调查者更倾向于认为党员干部为共产主义奋斗。在对马克思主义认识方面,对马克思了解的倾向于认为多数党员干部为共产主义奋斗;认为信仰重要的倾向于认为党员干部为共产主义奋斗。

  大学生对实现共产主义的态度可以通过大学生是否愿意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的态度来了解。为此,在“您愿意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吗”的问题中,接受调查57%的女生“愿意”或“非常愿意”,42%的男生“愿意”或“非常愿意”;8%的女生“不愿意”,而16.9%的男生“不愿意”。数据表明,男性愿意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低于女性,而不愿意的高于女性。说明女性更愿意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关于政治面貌对共产主义的态度,调查发现,75.8%的中共党员“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47.5%的团员“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说明政治面貌对奋斗终身显著差异,党员更愿意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学习成绩与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相关,成绩靠前的愿意的高于成绩靠后的学生,而不愿意的低于成绩靠后的。说明成绩靠前的要倾向于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在关于信仰重要性的调查中,认为信仰重要的更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关于“马克思主义了解程度”上,79.2%对马克思主义非常了解的选择“愿意”,21.6%对马克思主义不了解的选择“不愿意”。说明越是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越愿意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4.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传播过程中遭遇挫折的态度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我国不断打开国门,国外的思想、文化也随之传播,其中不乏一些试图消除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对西方思想的态度,我们设计如下问题。在“您怎样看待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持“赞同”的占51.8%,持“说不清”的占45.9%,持“反对”的占2.3%。在年级的比较上,“赞同”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的年级,按年级越高呈递减规律。其中四年级在看待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占最高百分比。可以得出年级越低的年级,越倾向于赞同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而高年级学生随着年纪的增长,自主性增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较强,在看待西方自由民主平等越倾向于模糊,说不清。最后,越看重信仰,越是赞同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

  关于“您对“中国崩溃论”如何看待”,7.1%“相信”,34.6%“说不清”,58.3%“不相信”。说明虽然外国媒体中大肆宣传所谓的“中国崩溃论”,但是当代大学生受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有自己的判断,绝大多数不相信,坚定对马克思主义道路的信心。在学生政治面貌的比较上中共党员比共青团员更倾向于不相信中国崩溃论。在成绩的比较上,成绩在前三分之一、中等和后三分之一的,看待“中国崩溃论”都是崩溃论所占百分比最高;按列来看,三者呈递减规律。因此可以认为学习成绩越好,越是不相信中国崩溃论。同时比较发现,认为信仰越是重要的,越是不相信中国崩溃论;对马克思主义了解程度中的非常了解、基本了解和了解较少都是“不相信”中国崩溃论的比例最高,且有减少的趋势,分别为65.5%、65.7%和52.3%;而对马克思主义不了解的,看待崩溃论“说不清”占51.4%。可以得出对马克思主义越是了解,越是不相信中国崩溃论。

  中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不断上升。这也引起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敌对。为了了解大学生对此问题的看法,我们设计了:“当前一些国家‘敌视中国’的主要原因”,选择“政府专职腐败和忽视人权”的占17.6%,选择“国力日益强大”的占66.6%,选择“国际竞争中不遵守国际规则 ”的占3.8%,选择“其他”占12.0%。在对家庭所在地的比较上,农村的大学生比城市和城镇的更倾向于认为一些国家敌视中国的原因是由于中国国力日益强大。父亲的文化程度与大学生对敌视中国的原因是有影响的。结合数据可以看出,父亲文化是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和中专、大专和本科及以上,认为敌视中国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力日益强大。但是按列来看,所占比例却在呈递减规律。因此可以认为父亲文化越高,越会客观的分析中国考虑敌视中国的其他原因。经济状况非常富裕的大学生,更倾向于考虑政府专制腐败和忽视人权的原因,从自身考虑一些国家敌视中国的原因。此外,认为信仰重要的,倾向于认为由于国力日益强大造成外国敌视中国;而认为信仰非常不重要,更倾向于是由于政府专制腐败和忽视人权造成的。对马克思主义“非常了解”较其他的了解程度的,会更加倾向于考虑中国在国际竞争中不遵守国际规则的原因。

  (三)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情况及其认知途径

  1.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程度

  为了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的传播魅力以及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态度,我们首先针对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进行调查,并设计了相关题目。我们提出的问题是:“您对马克思主义了解吗?”,大学生表示对马克思主义“非常了解”仅占5.5%,“基本了解”的占48%,两项相加是53.5%;“了解较少”的占43%,“不了解”的占3.5%。应该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多少是有了解的,但“了解较少”的比例高达43%,说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不全面,更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随意动摇信仰。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有哪些了解呢?我们设计了“您认为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的问题,并提供了“虚假的意识形态控制 ”、“宗教迷信”、“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不知道”四个选项让调查对象选择。结果有85%的大学生选择“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1.2%的大学生选择“宗教迷信”;仅有4.3%的大学生选择“虚假的意识形态控制 ”。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能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没有发生信仰偏差。

  关于“您对共产主义如何看待”,选择“共产主义是一定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占33.1%,“共产主义是有可能实现的社会”的占21.2%,两者相加达到54.3%;“共产主义是不太可能实现的乌托邦”的占41.9%,“共产主义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占3.8%。后两者基本是不相信共产主义实现的。从数据来看,不相信共产主义的大学生多余相信共产主义会实现的大学生,但仅是略超而已,几乎是势均力敌。

  关于“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一问题,大学生认为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占92.1%;“教条主义”的占1.2%;“怀疑主义”的占1.0%;“个人崇拜”的占0.5%;“不知道”的占5.2%。在“马克思最鲜明的政治立场”调查中,2.8%的调查对象选择“为剥削阶级利益辩护”;6.2%的“实现共产党的特殊利益”;91.0%选择“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于“您相信群众史观还是权力史观”,78.5%的调查对象选择“群众史观”;15.8%选择“权利史观”;5.7%选择“无所谓”。关于“您在生活看问题的方法论”,选择“根据自己的经验与知识”占21.6%,“从实际出发,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的占73.3%,“根据领导或师长的意见”的占5.1%。

  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政治立场、共产主义、群众史观、方法论六个方面设计问题,将答对的数据相加求平均数,正确率达到66.6%的。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通过课堂、书籍及网络等途径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魅力,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绝大多数大学生有正确的世界观,能够在方法论的指导下处理问题,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奠定良好的基础。

  2.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用的评价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了理论的作用是怎样认识的呢?调查显示,37.1%的大学生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作用很大”;51.9%的大学生认为“作用不大”;亦有9.5%的大学认为“没有作用”;仅有1.6%的大学生认为“有消极作用”。这表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用评价较低,虽然了解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理论,但是对其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作用认识不足。通过进一步数据比较我们发现,在性别的比较上,男性认为有“消极作用”的小于女性,同样男性认为有“很大作用”的也小于女性,男生更多的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作用。在学科方面,文科认为“作用不大”的占50.6%,而理科和工科选择比例分别为54.2%、51.2%;文科认为“消极作用”的7.8%,低于理科和工科。总的来说,文科生倾向于认为马克思主义能发挥作用,而工科生最不认同马克思主义。

  政治面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显著影响,调查中中共党员认为“作用很大”的所占百分比最高,为53.3%;共青团员认为作用不大的所占百分比最高,为53.4%。因而,中共党员更倾向于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作用。少数民族学生认为“没有或者有消极作用”的占27.9%,汉族学生则有7.9%的比例。说明民族对党员干部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有关,汉族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作用更认同。在汉族马克思主义魅力更容易传播,易得到认同。研究数据中发现,学习成绩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用的认识从好到坏递减。认为“作用很大”的观点在成绩三分之一、中等和后三分之一的比例分别为42.8%、36.9%和27.8%。也就是说,学习成绩越好的越倾向认为马克思主义能发挥作用。信仰重要性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作用是有关联性的。结合数据可以看出,认为信仰非常重要的认为“作用很大”占54.5%,高于比较重要、说不清、不太重要,且呈递减规律。其中认为信仰非常不重要的认为“作用很大”所占比例最小。因而,信仰重要性越重要的,越倾向于认为马克思主义能发挥作用。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程度与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作用是有关联性的。数据表明,对马克思主义非常了解则认为“作用很大”所占的百分比高于基本了解、了解较少和不了解,且呈递减规律。对马克思主义越了解程度越高的则越倾向于认为马克思主义能发挥作用。

  3. 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认知

  第一,大学生看待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态度。这一调查主要了解大学生对于社会上关于马克思过时论的评价,侧面反映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度。调查结果显示,“非常赞成”的为6.2%,“比较赞成”的为15.0%,“说不清”的占44.0%,“不赞成”的占“29.1%,“非常不赞成”的占5.7%。在性别的比较上,男性在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赞成”的为26.3%(非常赞成与比较赞成百分比合计),女性“赞成”的为18%,男性高于女性。说明男性更倾向于赞成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其次,家庭所在地不同,看待“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存在显著差异。城镇大学生在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时“赞成”的为28.1%(非常赞成与比较赞成百分比合计),城市“赞成”的为19.5%,城镇高于城市。表明城镇更倾向于赞成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另外,大学生的学科专业不同,看待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存在显著差异。理、工和文中“说不清”所占的百分比最高,其中理科“赞同”占20.0%,工科“赞同”占32.2%,文科赞同所占百分比为20.1%。说明学科为工科的更倾向于赞成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都倾向于不赞同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且中共党员更倾向于不赞同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民族与看待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也存在显著差异。数据显示,汉族和少数民族中说不清所占的百分比最高,而汉族“赞同”的占21.7%(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的合计),少数民族赞同所占百分比为36.2%。说明少数民族更倾向于赞成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少数民族相对于汉族,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较少,赞成过时论可以理解。纵向比较数据发现,信仰重要性与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相关。认为信仰重要的倾向于不赞成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而认为信仰不重要的则倾向于赞成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因此说明信仰程度越高的,越倾向于不赞同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第二,大学生看待人性是自私的态度。关于“您如何看待‘人性是自私的’”中,选择“非常赞成”的占16.2%,“比较赞成”的占52.8%,“说不清”的占20.4%,“不赞成”的占8.4%,“不赞成”的占2.2%。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肯定人性是自私的。通过比较男男生和女生的调查结果发现,男性对待人性是自私的态度比较分明,而女性的态度则比较模糊。男性选择“赞成”、“不赞成”的 比例都高于女性,而女性选择“说不清”的比例高于男性。(如图5所示)

  女 生                        男 生

  图 5

  家庭所在地不同,看待“人性是自私的”存在显著性差异。数据显示,农村“赞成”人性是自私的占68.1%;城镇是70.6%,城市是69.5%,城镇的数据高于城市和农村,且不赞成是城镇低于城市和农村,且递减。说明城镇更倾向于赞成人性是自私的,城市次之,农村最后。学科与如何看待人性是自私的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工科的赞成所占百分比最高(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合计)为71.1%,理科的赞成所占百分比是69.5%,文科则是67.6%,且工科的不赞同是低于理科和文科。说明学科为工科的更倾向于认为人性是自私的,理科其次,文科最后。政治面貌上,共青团员更倾向于认为人性是自私的。在年级的比较上,一年级“赞成”所占百分比高于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呈递减规律,另外一年级“不赞同”所占比例是低于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呈递增规律,这反映年级越高越不赞同人性是自私的。此外对马克思主义越了解,越不赞同人性是自私的。两个数据可以相互印证。

  第三,大学生如何看利己主义。利己主义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把个人利益看作高于一切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要深入考察马克思主义的魅力,了解大学生对理论的内化程度是十分重要的。关于“您如何看待利己主义”,6.3%的大学生选择“非常认同”,32.5%选择“比较认同”,33.7%选择“说不清”,22.4%选择“不认同”,5.1%选择“非常不认同”。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利己主义态度模糊。说不清楚利己主义的居多,这部分学生处在彷徨游移之间,如果个人碰到什么有利于个人利益的事,倒向利己主义的可能性极大。当代大学生通过网络等方式受到资本主义文化、思想的渗透,这一点或许和赞同利己主义有某种联系。大学生对利己主义的态度凸显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性别的比较上,男性在看待利己主义的态度是比较明确的,而女性的态度比较模糊。在问及“您如何看待利己主义”时,男生持赞成的占43.2%高于女生的33.7%。但是男生持不赞成的占29.4%,也高于女生的28.2%。这一方面说明男生对利己主义有一点的了解程度,另一方面也说明男生在该问题上存在着认识偏颇性。学科不同看待利己主义有显著差异。工科赞成的最高(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合计),为47.5%,文科赞成的比例为34.2%,文科则是33.1%,且工科的不赞同是低于文科和理科。说明学科为工科的更倾向于认同利己主义,文科其次,理科。比较数据发现,少数民族的大学生赞同利己主义的比例高于汉族,不赞同也高于汉族,说明少数民族在看待利己主义时观点比较明确,而汉族在看待利己主义时比较模糊。同时,信仰重要性与看待利己主义是有关联性的。数据表明,认为信仰非常重要的,认同利己主义的比例高于不赞同的;而信仰重要性为比较重要、说不清、不太重要和非常不重要的,认同比例则低于不认同的,说明认为信仰越重要的越倾向于不认同利己主义,而信仰越不重要的则越认同利己主义。这应当引起教育者的重视,在平时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信仰教育。最后,马克思主义了解程度与看待利己主义也是有关联的。认同利己主义所占的百分比是对马克思主义了解程度最低,低于基本了解、了解较少和不了解且呈递增规律,在不赞同方面则呈递增规律。则可以认为对马克思主义了解程度越高的则越不赞同利己主义的观点。

  第四,大学生对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评价。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每个社会成员规范自己的言行,遵守社会秩序,时刻牢记“八荣八耻”。为此我们设计了“您如何看待道德”,选择“非常重视道德”的占72.8%,选择“有用就讲道德”的占24.5%,选择“不看重道德”的占2.7%。这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重视道德。在性别的选择上,女性比男性更看重道德。男性在看待道德时“非常重视道德”的占67.2%,低于女性的74.6%,且男性在看待道德时“不看重道德”的占5%,又高于女性的2%。家庭出生地来说,城市更重视道德,次之是农村,最后是城镇。民族在看待道德有显著差异。结合数据可以看出,汉族比少数民族更看重道德。学习成绩与如何看待道德是有关联的。学习成绩越好,越看重道德。在信仰重要性与如何看待道德方面。认为信仰重要性越重要的越倾向于重视道德。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是如何理解的呢?我们提出的问题是:“您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大学生表示“非常重要”的占28.7%,“比较重要”的占40.8%,“说不清”的占26.6%,“不重要”的占3.4%,“非常不重要”的占0.6%。从数量上看,大学生肯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性的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在性别的比较上,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是重要的。在民族的比较上,汉族比少数民族更倾向于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是重要的。在成绩的比较上,结合数据可以看出,学习成绩在前三分之一的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性是重要的(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合计)占79.2%,高于中等和后三分之一,呈递减规律。且学习成绩学习成绩在前三分之一的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性是不重要的(不重要和非常不重要重要合计)占3.4%,低于中等和后三分之一,呈递增规律。因此可以认为,学习成绩越好,越是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性是重要的。最后,对马克思主义了解程度越好的,越是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性是重要的。而对马克思主义了解程度较差的,越是说不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性、重要性,认为其是不重要的。

  4.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途径

  知识是观念形成的条件,马克思主义信仰亦不例外。要深入考察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了解其获取相关知识的来源十分重要。关于“您在获取信息来源方面更相信”,10.4%的大学生通过“西方媒体报道”,43.4%通过“我国官方媒体报道”,23.8%通过“网络”,22.4%通过“自己判断”。数据表明,大学生获取马克思主义信仰相关方面的信息主要来自官方媒体报道,其次是网络、自己判断,西方媒体报道影响比较弱,处于末位之列。这反映了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同时大学生自主自发的判断方式容易脱离教育的主导范围,被不法势力渗透和误导。

  在性别的比较上,男女两性与获取信息来源有显著差异。男性与女性最主要的获取信息方法都是来源于我国官方媒体报道,其次是自己判断、网络和西方媒体报道。其中不同的是女性比男性更依赖于官方媒体报道,而男性比女性会注重自己判断与网络。父亲文化与获取信息来源相关。结合数据可以看出,父亲文化是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或中专和大专的,获取信息来源最主要都是我国官方媒体报道,而本科及以上则是自己判断所占比例最高。因此可以认为父亲文化是本科的则更倾向于通过自己判断来获取信息来源。

  四、调查结论

  通过对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调查,在数据分析与理论成果相结合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大学生信仰整体呈多元化与迷茫化共存态势

  调查发现,大学生信仰整体呈多元化与迷茫化共存态势,具体表现为信仰主体多元化与信仰意义迷茫化。在信仰主体方面,宗教信仰、西方的自由平等民主、马克思主义及其他信仰内容均成为大学生的信仰主体,这说明在当代更为开放的社会环境和新媒体的深刻作用之下,大学生信仰主体呈现出了多样化态势,大学生对于信仰有了不同的选择。在信仰认知方面,约有其三成大学生对信仰的重要性持否定态度。近一半同学坦言自己无信仰或者说不清自己的信仰是什么。由此表明,大学生对信仰本身认识存在模糊性。总之,从整体上看,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确存在着信仰危机。

  (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呈现出“弥散性”特征

  在信仰多元化与迷茫化的整体态势下,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则呈现出“弥散性”这一典型特征,即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群体性差异。这种群体性差异具体体现在不同年龄、专业、性别、政治面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态度有明显差异。例如,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是否具有指导作用的评价因学科背景而存在差异。文科大学生比理工科大学生更倾向于肯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作用。从政治面貌上来看,党员和团员身份的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理解和信仰程度明显高于群众身份的大学生。

  (三)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弥散性”特征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差异相关

  调查中发现,党员、文科生、高年级、家庭富裕等学生群体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较为坚定。这些群体的另一共性表现在其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也较高。换言之,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评价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水平呈正相关性,即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高者,其对马克思主义的评价也较高。因此,可以认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弥散性”特征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水平差异有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态度。

  (四)影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因素

  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真正的理论内涵知之甚少。大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了解不够全面和正确,多数认识仍然来源于课本概念,还仍然是一种碎片化的、教条的理解。极少有大学生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社会现实的能力,对于马克思主义“批判性”的精神内核的理解也有所偏颇。其之所以如此,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课堂教育难以展现马克思主义魅力。在大学环境中,大学生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知识的最直接方式是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于学校所开设的理论教育课的态度不一,尤其是对于理论课的具体开始方式有许多意见。比如,这当中提及最多的意见就是:理论教育课中所呈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现实的关注不足,理论的解题功能不强。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大多数内容都由表达欠生动活泼,缺乏吸引力的教材所呈现,简单化、低龄化的授课方式导致在很多为大学生所开展的理论教育课上,老师所关注的仍然是知识层面的掌握情况,而非学生运用理论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度和思考力。学生没有充分的机会了解马克思主义对现实的批判力,自然不会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坚定的信仰。

  其次,高校学科建设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功能。不同高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视程度也直接向学生传达了明显的价值导向。在调查中发现,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厚传统的学校往往能够从学校层面自觉重视这一学科,各类活动的开展、对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视都为学生营造了潜移默化的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环境,从而有助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视。而一些“重理轻文”的高校则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功能,使其学生也很难感染到马克思主义的魅力。

  再次,家庭教育影响了学生的理论认知能力。调查中发现,在家庭中,父母的社会地位、文化水平、信仰态度直接影响了孩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在一些较为贫困的家庭中,孩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与逻辑判断能力都相对较弱,容易在多元化信仰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出现偏差。

  最后,新媒体环境导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呈现碎片化。开放的社会环境和多样的新媒体渠道使得当代大学生了解理论、学习理论的渠道不再单一化。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获取马克思主义方面信息的主要渠道来自与新媒体。不同的媒介往往具有不同的话语内容和注意力关注点,且各个媒介之间有时还会出现话语表述相左的情况。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呈现出碎片化,缺乏系统性。

  五、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与困境,本小组拟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建议性对策:

  (一)根据不同群体特征,分层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呈现出的“弥散性”特征,提示我们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应分层次进行教育。授课时,应先了解不同群体的内在差异、特点及需求。例如,理科生在面对马克思主义时,其基本特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薄弱,更习惯以实证主义思维考量马克思主义,即以马克思主义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来评价马克思主义的魅力。因此,在授课时,一方面,应强化理科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应重点强调马克思主义在现实生活的解释力,以便使学生感受到马克思的魅力。

  (二)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课堂魅力,全面优化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应提升课堂魅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当代大学生认识、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窗口,从理论本身的阐述,到老师所呈现出的风貌与水平,都全方位地影响着大学生信仰的确立。因此,理论教育授课老师必须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在课堂上改变教育方式,不仅要克服只关注知识技能教育的片面教育观,高度重视人文知识特别是其中起灵魂作用的信仰教育,增强大学生是非善恶的辨别能力,减少其困惑,为学生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给予指导,为心灵的安宁寻找到精神居所。而且在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要更侧重于方法论的教育,方法论更能够显示马克思主义的实际指导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魅力。

  另一方面,高校要全面优化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大学生的思想、理想与信仰是社会环境尤其学校环境塑造的结果,特别是高校的办学标准应避免经济化,决不能把高校办成企业,把学生培养成经济动物。一个缺乏健康高尚人文精神和正确的政治理想的高校,绝不可能培养出来真正能够为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和获得真正幸福的人才。在具体实践中,要让校园环境参与教育的过程中,让校园环境成为教育的重要力量。高校应该加强校园环境的建设,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以校风、校训为表现形式进行精神渲染,结合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推动学生的个性和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相关专业也应适当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活动,加强跨学科的交流与互动,打破学生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刻板印象,在整个校园中传播马克思主义文化。

  (三)注重家庭与社会教育,全面营造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土壤

  家庭和社会环境对于大学生信仰的培育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当前,我们应该关注大学生的家庭环境,利用家庭的力量推动学生的政治成熟,倡导与社会一致的家庭教育方法和内容,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知识结构和政治理想等具体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信仰教育。要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需要在学校大方向的引导下进行的家庭教育,将学校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需建立科学的教育机制,这样才能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在社会环境的改善中,要将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结合,从多方面方面优化环境,遏制社会环境负面因素,为大学生营造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社会环境。

  (四)净化新媒体环境,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

  多媒体环境同样也是推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确立的重地。建构信仰教育网络环境,必须要改变教育者教育理念,树立新型的理念,真正发挥网络的优势,占据网络阵地,整合网络资源,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效果。 并且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有效抵制西方媒体的意识形态渗透。

  总之,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群体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所呈现出的“弥散性”特征深刻反映出了当前社会环境中信仰教育所面对的新挑战。传统的以制度性方式所确立起的信仰教育正在面对着日益发散到日常生活各个角落的信仰现状。当代大学生树立起牢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具有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马克思主义信仰可以引导和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生活世界的指导思想,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统一的重要方式。因此,在面对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时,也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才能在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魅力的过程中使大学生自觉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坚定信仰。

  六、附件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查问卷

  1.您的性别?

  男() 女()

  2.您所在年级?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3.您来自于?

  城镇() 农村()

  4.您的民族为?

  汉族() 其他少数民族()

  5.您是否为党员或预备党员?

  是() 否()

  6.您的家庭经济状况?

  非常富裕() 较富裕() 不太富裕() 不富裕() 很不富裕()

  7.您的学科归属?

  文科() 理科() 工科()

  8.您的成绩在全专业中的排名?

  排在前三分之一() 排在中间位置() 排在后三分之一()

  9.您认为信仰重要吗?

  非常重要() 比较重要() 不重要() 非常不重要()

  10.您有何种信仰?

  信仰宗教() 信仰西方自由民主() 信仰马克思主义()

  没有信仰() 说不清楚()

  11.您对马克思主义了解吗?

  非常了解() 基本了解()了解较少() 不了解()

  12.您认为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是什么?

  虚假的意识形态控制() 宗教迷信()

  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不知道()

  13.您对共产主义如何看待?

  共产主义是一定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

  共产主义是有可能实现的社会()

  共产主义是不太可能实现的乌托邦()

  共产主义是永远不可能实现()

  1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

  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条主义()

  怀疑主义()

  个人崇拜()

  不知道()

  15.马克思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为剥削阶级利益辩护()

  实现共产党的特殊利益()

  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6.您相信群众史观还是权力史观?

  群众史观() 权利史观() 无所谓()

  17.您在生活看问题的方法论是什么?

  根据自己的经验与知识()

  从实际出发,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根据领导或师长的意见()

  18.您认为当前党员干部中,有多少人是在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绝大多数() 多数() 部分() 少数() 极少数()

  19.您愿意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吗?

  非常愿意() 愿意() 不愿意()

  20.您对马克思主义了理论的作用是怎样认识的呢?

  作用很大() 作用不大() 没有作用()

  21.您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态度?

  非常赞成() 比较赞成()不赞成()

  非常不赞成() 说不清()

  22.您如何看待“人性是自私的”?

  非常赞成() 比较赞成()不赞成()

  非常不赞成() 说不清()

  23.您如何看待利己主义?

  非常认同()比较认同()不认同()

  非常不认同() 说不清()

  24.您如何看待道德?

  非常重视道德()有用就讲道德()不看重道德()

  25.您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非常重要() 比较重要()不重要()

  非常不重要() 说不清()

  26.您认为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吗?

  全部信仰() 大多数信仰() 少数信仰()全部不信仰()

  27.您认为造成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主要原因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自身缺少被信仰的魅力()

  高校领导对马克思主义教育不重视()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信仰存在问题()

  马克思主义教育中存在“假大空”问题()

  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分化加剧()

  政府腐败现象严重()

  其他_________________

  28.您是否相信,大学生中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将越来越多?

  相信() 不相信()说不清()

  29.您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老师信仰马克思主义吗?

  全部信仰() 大多数信仰() 少数信仰()全部不信仰()

  30.您在获取信息来源方面更相信?

  我国主流官方媒体报道()西方媒体报道()

  非主流网络媒体报道() 自己判断()

  31.您怎样看待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

  赞同() 反对() 说不清()

  32.您对“中国崩溃论”如何看待?

  相信() 不相信() 说不清()

  33.您认为当前一些国家“敌视中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政府专职腐败和忽视人权()

  国力日益强大()

  国际竞争中不遵守国际规则()

  其他_________________

  34.您对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什么?

  应当不加怀疑地信仰()

  应当信仰它,但不能盲目信仰()

  35.您认为增强公民马克思主义信仰最根本的路径是什么?

  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彻底根治腐败,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民主()

  发展生产力,壮大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基础()

  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36.您认为当前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威信怎么样?

  非常高() 比较高() 比较低() 非常低() 说不清()

  问卷已完成,谢谢您的配合!

来源:理论之光   编辑:吴鑫浩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