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理论专题 > 2018年马克思主义·青年说 > 战队排行榜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调研展示 > 正文
马克思主义的青年认同情况调研报告
2018-10-16 15:43:00  来源:理论之光

  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同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作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最新成果。习近平书记对青年深寄厚望,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当前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内容便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在青年大学生中的推广宣传,加强马克思主义的青年认同,让青年大学生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坚定的信仰,让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引青年前进的旗帜。

  为深入了解当前马克思主义在南京大学生中认同情况,项目组成员于2018年7月对南京大学生进行了展开了抽样问卷调查,足迹遍布南京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各大高校,从了解程度与认同情况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调查。项目组共分发问卷1201份,回收有效问卷1176份,有效回收率97.92%。并结合文献整合分析法与半结构式访谈法对马克思主义的青年认同进行综合调查与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的青年普及度

  青年人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青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关系到我国未来是否能拥有一批有着坚定革命思想和实事求是精神、专心致志地为人民积极工作的劳动者。青年大学生是否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普及程度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成败的首要衡量因素。经过调查,马克思主义在青年大学生中有着广泛影响,广大青年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媒介,同时结合课外阅读、新闻媒体、旁人引导等多种途径对马克思主义有所了解,但普遍程度不深。

  在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程度上,大部分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有所了解,在“您对于马克思主义是否了解”一问中,675名大学生选择了有所了解但了解不深,占总数的57.40%,105名大学生选择了有着深入了解,占8.93%,而396名大学生选择了不了解,占33.67%。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在青年大学生中的普及程度较高,但深度不足,大部分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只有较为浅显的了解,并没有深入领会。

  而在对于马克思主义认识途径方面,绝大部分青年大学生表示来自于学校教育,占总数的95.06%,同时还有18.83%的大学生表示来自于课外阅读,51.12%的大学生表示来自于新闻报道,同时也有少量大学生表示来自于身边人的普及、宣传活动等途径。说明在马克思主义的推广普及方面,我国的学校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马克思主义认识的多元性与多渠道普及性也在逐步得到加强。

  (二)马克思主义的青年认同度

  肯尼斯·伯克的“认同”理论认为现实是以符号为中介传递的,语言塑造了行为,而认同带来了人们行动中的社会性合作。马克思主义认同主要包括物质性认同和形式的认同,前者来源于主张、态度、感觉和价值观,后者来源于共同参与的事件的组织、安排和形式。

  信仰的学习需要以知识为载体,要让青年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要加强青年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相关知识的教育。当前青年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热情普遍不高。在青年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学习的兴趣方面,617名青年大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占52.47%;314名青年大学生对于学习马克思主义有着浓厚的兴趣,26.70%,而245名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学习存在抵触心理,占总人数的20.83%。

  在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方面,大学生往往依赖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原理等相关课程获取理论知识,而较少通过自我学习的方式。当被问及“您是否有阅读过马克思主义的相关书籍”时,982名大学生选择了“仅仅在课堂上阅读过”,占总人数的83.50%,178名大学生选择了“在课外阅读过”,占总人数的15.14%,另外还有16名大学生选择了“从未阅读过”,占总人数的1.36%。

  对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认同情况,认为“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我国取得了显著成就”的青年大学生有849人,占总人数的72.19%,认为“马克思主义为我国发展提供些许帮助”的青年大学生有178人,占总人数的15.14%,认为“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发展毫无帮助”的青年大学生有140人,占总人数11.90%,认为“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发展造成危害”的青年大学生有9人,占总人数0.77%。

  (三)马克思主义的青年信仰度

  在马克思主义的青年信仰方面,有992名大学生选择了“我信仰马克思主义”,占总人数的84.35%,还有163名大学生选择了“我信仰宗教”,占总人数的13.86%,这说明马克思主义信仰仍然是大学生的主导信仰,当前马克思主义青年信仰主流仍然是积极与正面的。

  在问及“您觉得马克思主义符合下列哪个特征”时,874名青年大学生选择了“有说服力,没有过时”,占总人数的74.32%,仅有211名青年大学生选择了“有说服力,但有些过时”,占总人数的17.94%,91名青年大学生选择了“没有说服力,已经过时”,占总人数的7.74%。

  而在“您认为我国应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问题上,631名大学生表示“应该”,占总人数的53.66%,344名大学生表示“不确定”,占总人数的29.25%;仅有201名大学生表示不应该,占总人数的17.09%。

  从普及度、认同度与信仰度三个层面来看,各大高校不遗余力地推行着青年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与学习。青年树立起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体共同理想,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思想作为自身成长发展的罗盘方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之风在各大高校吹拂,青年大学生普遍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熏陶。

  青年大学生认同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引导下多年来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并坚信中国应当也必将继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下一直走下去,认为这将有利于国家建设与人民幸福。随着时间的流逝,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失去它的光芒,它是一门进步的科学,是一门发展的科学,是一门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科学,哪怕是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毫不过时,发挥着强大作用。

  马克思主义在青年大学生的信仰中是当之无愧的主流,大学生们普遍树立起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马克思主义渗透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无数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并为马克思主义奋斗。

  在中国知网上以“马克思”与“青年”为关键词进行检索,2017年收录文献857篇,2016年812篇,2015年744篇,2014年624篇,截至目前为止2018年收录518篇,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青年信仰热度始终不减,广大学者针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育人的德育思想及其现实价值与马克思主义青年观进行多维度剖析与解读,更有无数专家探究着马克思主义对青年的强大魅力,在广大青年当中激起思想的浪潮。

  项目组成员针对马克思主义是如何走进青年、赢得青年这一话题,在各个高校与师生展开数次座谈会,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和马克思主义与青年之间的关系。主要观点如下:

  (一)马克思主义是新青年的信仰

  俄国的十月革命唤醒了西方的无产阶级,也给遥远的东方大国带来了清新的气息,马克思主义的光芒照亮了正压抑于黑暗中的中国劳苦大众,给当时正在困厄徘徊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带来了曙光,让他们看到了另一种发展的可能性。

  二十世纪初,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一刊,从1918年下半年起,李大钊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讲演和文章,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参与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草案的起草的瞿秋白、共和国总理周恩来、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赵世炎、发动与领导了武汉各工团学生组织支援京汉铁路工人罢工斗争的陈潭秋、北方工人运动领袖何孟雄、山东中共党组织的创始人邓恩铭、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李达等,也先后成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者。

  一众新青年如饥似渴地吸收着马克思主义,并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地上广泛传播。从这个方面来说,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青年运动的理论指导,它不仅仅是一门理论,更是中国新青年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一把钥匙,他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掘来自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的力量,建立工农联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什么?共产主义信仰是对共产主义学说和理论的信服、尊敬和崇拜。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就是要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毕生理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视角来看待世界,将共产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二)马克思主义是青年认识世界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客观世界是辩证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没有人是一座孤独的岛屿”,没有完全孤立的事物,万事万物都处于和其他事物的联系和作用之下,并因为这种相互联系和作用而获得无尽的发展动力。

  青年富有朝气,乐观向上,他们期待也需要有更为积极的世界解释论与方法论来为他们指点迷津,指引方向。他们呼唤着比起原罪论的宗教和赎罪理念的理论来说更加现世性的学说来帮助他们理解世界,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赢得青年的重要理由。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陈代谢是宇宙的基本规律之一,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鼓励青年人对具体的前进道路的曲折性、人生历程、社会发展等的复杂性要有充分的思想信念、知识技能和意志、情感等准备,乐观地面对一切前进过程中的一切可能发生的失败或挫折。

  (三)马克思主义是青年奋斗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相信创造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人民群众尤其是劳动群众是人类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是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源泉,只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实现他们的全面丰富的利益,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也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价值目标。

  马克思主义相信时间的力量,实践出真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学风。而这些观点正满足渴望通过自身努力而实现人生追求的青年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最高标准的社会发展理念鼓励青年从提高自身水平开始,综合发展各方面的素质,将个人的前途发展同祖国建设的需要相结合,坚持以促进自然生产力为前提以及人自身素质的提高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路径。

  (四)马克思对青年的个人魅力

  马克思,全名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 ,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适逢马克思诞辰两百周年,无数青年通过撰文写词、演讲朗诵等各种形式表达对这位思想伟人的崇敬之情,这位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用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折服了万千青年,指引他们走入马克思主义的殿堂,从他的手上接过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火炬。

  马克思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他出身于律师家庭,曾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法律系学习,大学期间他成为了青年黑格尔分子。他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哲学,认为无产阶级把哲学作为精神武器,同样,哲学把无产阶级作为物质武器,并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无产阶级解放事业。

  马克思的实践精神和变革意识鼓舞着青年人去打碎一切不合理的、黑暗的旧制度,他以阶级矛盾斗争来解释国家的诞生,以每个人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条件为宗旨去号召人们用实践去变革社会。同时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马克思自己秉承着发展的、变化的眼光去看待这一光辉大作,他鼓励青年去思索、去探究、去开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不断拓展延伸,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至今仍然拥有着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马克思最重要的战友恩格斯曾经说过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不一定有一个因为私人原因而成为的敌人。这位无产阶级领袖曾在各国反动政府争相的驱逐中颠沛流离,也曾在几乎西欧所有报刊的封杀中生活困苦,但他从未屈服放弃,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他打破生活困境的利器,照亮黑暗环境的灯光。艰苦的环境铸造出了他勇敢无畏的革命精神,哪怕是在这种环境下,他也从未停止过撰写的手。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道路从未停止,对于青年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也不能停止。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先进的思想,各大高校应结合马克思主义对青年的天然吸引力不断推动思想教育工作的升级,实现多渠道、多形式与多样化的教育模式,在普及中引领社会思潮,促进青年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的不断完善。

来源:理论之光   编辑:吴鑫浩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