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理论专题 > 2018年马克思主义·青年说 > 战队排行榜 > 中国矿业大学一队 > 辩论成果 > 正文
人工智能发展忧大于喜
2018-10-12 16:07:00  来源:理论之光

  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关于人工智能的争议也接踵而至,其中最重要的是当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对人类道德主体地位的挑战。

  纵观历史长河,人类的各种新兴技术层出不穷,在相当长时间内也曾有不少弊端,引起过恐慌和反对,然而都在技术本身的发展中予以了克服,比如汽车、电力、核技术等。那么,当下我们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担忧会不会也是一种受限于"历史眼光"和"科学前瞻"的杞人忧天?

  我方以为,不是的。

  人类有史以来从来没有哪方面的技术像"人工智能"那样,其发展趋势是侵蚀或破坏人类的主体性地位。这正是我方最根本的担忧。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且人和动物的最本质区别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和生产劳动。可见,意识、劳动和社会关系是我们区别于其他一切物的根本。

  试想,当有一天我们身边出现这样一群机器人,他们能够像正常人类一样与我们交流、建立感情链接,他们有思维能力,明白我们的哀伤,知晓我们的快乐,我们之间的一切根本区别都被抹平了。但他们还是不同于我们,我们是碳基生命,他们是硅基;我们是他们的造物主,可他们好像比我们更加强大有力。到那时我们要如何对待他们?如何看待自己?

  人类的发展和个体的进步,都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而人工智能则有可能让人类逆向而行。不久的将来,我们可能离不开扫地机器人、洗碗机器人等等智能机器人,劳动的匮乏,使得我们的肌肉在萎缩。而智能通讯工具的普及,使得知识也不被人们重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价值观正被成年人广泛推崇和实践,据东京大学统计,在日本中小学生每年级平均识字数下降了26%,甚至在大学生群体内,由于手机的语音录入功能的完善,大学生的识字数平均只有2480个,而基本日常交流是2400个左右,被社会寄予厚望的大学生,平均识字数居然仅够交流。有科学家预测,数百年后,人类的身高将降至1米左右,大脑臃肿,身材瘦小。

  我们到底怎么了?

  毋庸置疑,人工智能,正在使绝大部分人类傻瓜化,这导致人类个体的自然性和社会性萎缩,人类文明的传承不再走"心"而是走"芯"。人类逐步"物化",曾经科幻电影中的场景也许不是幻想。

  从当下来看,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是"劣迹斑斑"。它完全依靠系统控制,但技术往往存在阶段性和极限。因此在工作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系统功能突发紊乱的问题,对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以日本为例,1978年9月6日,日本广岛一家工厂的切割机器人在切钢板时突然发生异常,将一名值班工人当作钢板操作。到2016年为止,日本已有近20人死于机器人手下,致残的有8000多人。一旦系统遭遇非法劫持,机器人甚至可能被远程控制成为直接“帮凶”。就业方面,在日本,人工智能的日常职业取代率高达17%,而且正以每年3倍增长率的速度飞速发展,可以预见,未来社会人工智能将取代大量的职业,由此产生大量失业人口的安置保障也是个大问题。诸多“劣迹”可见一斑。

  既然忧大于喜,那么,我们应如何对待"人工智能的发展"?

  我方以为,人工智能的发展自然不可阻挡,这是科技进步、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停止发展决不是一个好办法,反而可能引起反弹、犯罪、地下研究等一系列不规范、不安全、不稳定的问题。但是基于其极大且不可控的风险性,应该规范其发展,冷静思考,积极研究,防患于未然。比如,增强系统设计与防范,建立最高权限的强制机制……我们必须认识到,人工智能的忧患不是其技术本身的发展可以解决的,必须运用技术之外的社会政策和法律进行调控。只有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区分开来,研究无禁区,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则应通过国家层面的政策和法制进行管控,如此我们才能在平稳中谋求发展。

  当人类自身的存在受到质疑,一切便利都没有意义。

来源:理论之光   编辑:吴鑫浩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