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理论专题 > 2018年马克思主义·青年说 > 赛况 > 思辨赛 > 赛制进程 > 战队调研 > 正文
江村、小岗村、马桥村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2018-10-12 16:21:00  来源:理论之光

革命前辈讲述革命故事

制作香囊

老战士一家合影

  自十九大以来,我党充分论证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既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又必须加快破解各种难题。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农村各项改革全面展开,为“三农”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另一方面,经济增速放缓影响农产品需求增长和农民转移就业,农业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农产品价格缺乏竞争优势,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给农业农村发展带来新的重大挑战。

  就拿困扰我国已久的贫困问题而言,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总体上不断提高,经济总量位列全球第二,绝对贫困基本上消除,但人民的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由地区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相对贫困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就拿江苏省举例,苏北地区人口数量接近江苏省的50%,GDP 总量却只占全省的20%,人均 GDP 不到50%,对比全省平均水平的可见,苏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苏北地区仍是江苏省扶贫工作的重点对象。

  江苏省的相对贫困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个方面:

  其一,江苏省的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总体而言,农村生活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且差距逐渐扩大。改革开放初期,得益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带给农民的实惠,城乡差距不算大,但在20世纪末,随着承包制度的效应递减,而农村又没有形成新的有利于农民收入增长新机制。其差距维持在2.4:1左右。

  其二,农村内部的收入存在较大差异,苏南苏北地区差距鸿沟呈现扩大化趋势,苏南、苏中、苏北在人均年纯收入上的差距较大,特别是高、中、低收入组的人均年纯收入的差距存在巨大鸿沟。

  以上说明,江苏省虽然消灭了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的问题却日益严重,意味着扶贫工作进一个新的攻坚阶段。特别是随着苏北地区农村基尼系数的提高更是增加了处理农村相对贫困的难度。因此必须对于农村的相对贫困以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2012年以来,江苏省组织实施脱贫奔小康工程,重点聚焦苏北的 6 个片区、1533 个经济薄弱村、110.79 万户低收入农户和 410.53 万人,到 2015 年底,整体实现了人均年收入4000 元的目标。“十三五”时期,省委省政府继续对重点片区实施整体帮扶、连片开发战略,新设“丰县湖西老区”“涟沭泗结合部”两个片区,形成苏北地区新六大片区的扶贫格局,确保到 2020 年让低收入人口实现人均年收入达到 6000 元目标。

  我国贫困治理的模式主要是通过大规模的政策和财政投入进行区域化的扶贫,这种区域性的扶贫模式在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了一定阶段后,很难保证扶贫工作有效的契合具体的贫困群体,同时贫困策略的实施也因为需求差异而导致针对性不足的问题。2012 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面对更加复杂的反贫困任务和更加难以应对的“返贫”问题 ,创造性地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

  省财政预计将安排资金总计35.84亿元,其中:财政奖补资金25.6亿元,其他延续扶贫资金10.24亿元。与上一轮脱贫攻坚相比,新一轮扶贫开发几个新变化引人注目。

  新一轮扶贫突出了新的目标定位。提出江苏省扶贫开发已经从解决温饱、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为主,转到巩固脱贫成果、提高发展能力、减少相对贫困、促进全面小康的新阶段。

  在此基础上,大幅提高了帮扶标准。由上一轮的人均纯收入2500元提高到4000元。同时,根据《江苏省农村扶贫开发"十二五"规划纲要》规定,各市、县(市、区)可根据当地实际,按照上年农民人均收入30%-50%,制定高于省扶贫标准的地区扶贫标准。据此,苏中地区确定5000元的新扶贫标准;南京市确定6500元的新扶贫标准;镇江市确定6000元的新扶贫标准。

  新一轮扶贫还将低收入人日相对集中的苏北经济薄弱地区,特别是12个重点县(区),作为省扶贫开发重点区域。对宿迁西南岗地区、成子湖地区,淮安刘老庄地区,灌概总渠以北地区等,实行连片开发,给予重点扶持。

  在扶贫标准问题上,除了4000元的扶贫新标准外,还要求低收入人口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当地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苏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东部沿海省份平均水平。1533个经济薄弱村全面实现有群众拥护的"双强班子"、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高产高效的农业设施、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持续稳定的集体收入、先进适用的信息网络、健康向上的文明村风、村容整洁的居住环境的新"八有"目标。

  在脱贫路径上,江苏省政府要求2015年前纳入扶贫开发对象的农户,全面实现1户至少有1项増收项目或1户至少有1人实现非农产业稳定就业,力争实现每个低收入农户参加1个新型农民合作组织。

  这次暑期社会调研,我们团队在苏北地区选择了淮安市淮安区博里镇马桥村作为调研对象,主要研究马桥村的脱贫经验,发现脱贫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对苏北地区消除相对贫困的问题有一个更加细致全面的把握和深度的思考。

  马桥村概况

  博里镇马桥村位于淮安区东南方向约30公里,全村总面积约3.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90亩,以种植水稻、小麦等普通经济作物为主,全村共8个村民小组,541户,2271人,全村在脱贫以前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水平不高。

  致贫原因分析

  前驻村第一书记谢波通过与村干部交流和逐户走访低收入农户,总结出马桥村致贫的原因有三个主要方面:

  其一,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因病因残是主要致贫原因。马桥村新一轮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97户381人。其中,一般贫困户81户325人;低保贫困户18户,69人。因病因残是主要致贫原因,疾病主要是癌症(20人)、脑梗/脑血栓(8人)、乙肝/肝硬化(4人)、糖尿病(5人)、先天性心脏病(1人)、帕金森综合症(1人)、白血病(2人)等;因残致贫有10户,11人,主要是痴呆、弱智、精神病、肢体残等。上述2种致贫原因在低收入农户中占了近46.7%,此外因学、因灾、缺乏劳动力也是农村致贫的重要原因。

  其二,村基层组织成员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马桥村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近60岁,年龄最小村支部书记也55岁;由于村干部收入严重偏低,一些能力较强、具有创新创业思想的人吸纳进来不多,村两委班子干事业的视野和思路不开阔,干劲不足。

  其三,现代农业、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缺失。“三农”问题重点是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特色农业,马桥村现在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农业、高效农业、特色农业,主要是因为马桥村缺乏技术和项目引进,缺乏能人大户带动发展,老百姓还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没有掌握一定的现代农业知识和技能。

  其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马桥村通过财政经费及扶贫资金重新翻建了部分农业基础设施,部分农田产量得到了提升,但还有一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的农业基础设施,村里交通道路狭窄,环境较差,缺乏整体规划。

  扶贫开展情况

  在前驻村第一书记谢波的带领下,马桥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与改进:

  首先是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依靠其技术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种植中草药代替稻麦普通农作物。在工作队和省委组织部60万项目资金的支持下,马桥村流转258亩土地用于发展中药材种植,帮助种植大户成立了“淮安区博里镇博草园中草药种植家庭农场”,南京中医药大学专家团队供技术支撑和技术指导,形成:“高校+企业+村级经济合作组织+低收入农户/村集体”双增收模式,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增收9万元,提供至少100人以上的用工机会。通过示范效应,未来5年可带动村农户种植药材800-1000亩,形成产值900万元,年产药材达300吨。未来博里镇还将延伸中药材产业链,推动中药材产业向基地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园区化带动、品牌化培育转变,做到在产业发展中促进生态建设,在生态保护中增强产业价值。

  积极推进鸽舍投资项目。在工作队的统一安排下,利用后方单位省委组织部帮扶资金30万和区财政资金20万元,由工作队统筹在淮安区钦工镇投资建设鸽舍,租赁给江苏天裔鸽业有限公司使用,资金年回报率不低于14%,保证村集体年收益7.2万多元。

  其他项目。在省委工作队和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马桥村先后争取到温氏集团现代化猪舍建设项目(村集体增收6.3万元/年,已签合同);风能发电项目(村集体增收21.5万元/年,已签合同);自动售货机(村集体增收0.6万元/年,已签合同);省级标准化粮食仓储帮扶项目(村集体增收18.5万元/年)。同时两年内,还为我村争取到淮安区美丽乡村建设和区农委产业扶持等项目立项。这些项目和产业已在稳步推进,全部建成后,马桥村的集体经济将每年至少稳定增收66万元以上。

  列宁说:不仅在工业中,而且在农业中,大生产在技术方面和经营方面都比小生产占优势。经过这些项目建设,马桥村将原本村民手中零碎的土地整合了起来,提高了生产效率,扩大了再生产,为村集体提供了可观的收入,从村集体的层面上完成了基本的脱贫任务。

  在民生实事,群众福祉上,马桥村通过“一事一议”,发展基础设施。为解决马桥村群众生产生活和出行困难,南京中医药大学出资配套帮扶资金11万元,帮助村里争取区财政“一事一议”奖补资金65万元,对村内“断头路”、“公共路”全部硬化,村道路全部亮化(220盏路灯),从而解决了村民长久以来的出行难问题,并极大丰富村民的娱乐内容。

  马桥村还争取到了省环保厅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对村综合服务中心、主要道路、公共用地、河道进行绿化美化,并修建垃圾收集站,购买垃圾车,全面提升村民人居环境和村民的幸福感。

  马桥村的脱贫情况大抵如此。但在整个苏北地区脱贫过程与最终结果中,我们仍然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由于村干部年收入低下,虽然由原来的9800元增加至2.6万元,这样的工资待遇还是难以吸引青年才干参与到村集体的建设中来。在马桥村已有的47名党员中,60岁以上者占了绝大多数,且多年未发展新党员,造血能力严重不足,导致村集体工作思想僵化、缺乏活力,在脱贫工作上相对缺乏干劲。现在中药基地等项目还未见稳定持续的盈利,在江苏省派遣的帮扶对走后马桥村是否会返贫的问题上显得信心不足。

  第二,对于精准扶贫的村户、个人层面的落实上并不精细。在对村民的走访调查中发现,许多村民的收入来源仍然是传统的小麦、水稻种植,偶尔打打零工,收入水平并没有显著提高,许多村民在将土地承包出去后选择去往外地务工,也带来了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由于村里的教育水平落后,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良好教育,易滋生安全问题。走访还发现,许多村民的卫生习惯不佳,容易引发疾病。据村民反映,村集体脱贫后村内基础设施相比以前更加完善,但生活质量没有较大改善,重大疾病医治、教育问题仍然长期存在。

  第三,集体收入如何使用。将土地流转给企业、个人是苏北地区村集体脱贫的常见方法,但从某种程度上集体收入的增加也会带来集体收入怎么用的问题。苏北地区的农村大多是散户,贫困村长期没有集体收入,对于集体收入的使用上只知道修桥补路,缺乏创新。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根据在苏州江村的调研,做了一些借鉴。

  江村地处苏南,苏南地区属于江苏省先富起来的地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镇企业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在苏南农村。乡镇工业的经济总量迅速增长,1982年的苏、锡、常地区总产值从1978年的26亿元,增加到70亿元,4年中增加44亿(1970-1978年的8年中只增加了23亿元),成为推动苏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费孝通在对苏南的苏州、无锡、常州地区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苏南模式”这个词,并将其解释为“以发展工业为主,集体经济为主,参与市场调节为主,由县、乡政府直接领导为主”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

  但自1997年对传统的集体经济的改制浪潮之后,苏南农村的集体经济并没有消失,而是出现了新的形式。这些年苏南农村一直不断地探索集体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效实现形式,重点是推进村镇、社区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努力发展合作经济和股份经济,使集体经济的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制度变革,所有制形式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了苏南农村经济繁荣、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其规模的不断壮大,为全面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增添了新的基础。

  根据调研归纳,苏南农村所探索的村级新集体经济发展,主要有以下四种途径:

  一是通过房地产物业建设和出租,收取资产的租金收入。这是苏南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也是其收入增长的主要渠道。

  二是原来的乡镇企业在改制时,留下了村集体经济的股份,又在后来的发展中不断增资扩股、日益壮大。

  三是通过村内农户承包土地的合法流转,按照现代农业、都市农业的要求组建农地股份合作社,由村委会聘用种地能人负责实现高增值农业的开发。

  四是避开集体经济在竞争性领域和产业中的劣势,主动投资集体企业的优势领域,为属区内民营企业提供半公共产品和服务,弥补和纠正市场失败。

  目前苏北农村对于集体经济的理解,仅仅局限于如何使用,而没有想到如何发展。马桥村村长在与我们的交谈中曾说道:苏北农村没有工业,很难发展起来,脱贫很可能只是暂时的。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借鉴新苏南模式对集体经济的发展经验,建立现代化的农业合作社、利用村优势资源,主动投资优势领域。以马桥村为例,地处几大水库中央,可以充分利用水源进行工业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与升级。

  对于苏北农村,加快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促进集群集约发展是可行的道路。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同时,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开展产品、技术和管理创新,推动农业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健全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对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完善农产品加工补助政策,实施农民合作社产品品牌培育工程,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整体推进县行动,加快发展“苏合”农产品销售合作联社,支持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销。

  通过江村的案例,可以试着在苏北农村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优化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空间布局,发展一批乡村旅游集聚区、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魅力村庄和宜游宜养的乡村旅游景区,推进农家乐集聚村建设。突出本地文化特色,彰显地方民俗风情,丰富乡村旅游内涵,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切实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经济方面,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改善基础服务设施,建立以农民为主体、农民参与和受益的公平合理运行机制,扶持农民发展休闲旅游合作社,探索乡村旅游发展市场化运作机制。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更重要的是引导农民开发乡土、乡风、乡韵、乡音产品,完善推广营销体系,引导农民多角度、多层次分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收益。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林地、湿地、水面等资产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强农耕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开发和推介,保护农耕文化遗产资源。

  对于集体经济的运用,教育是一个极其关键的环节,用于改善农民创业就业服务。完善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城乡一体的职业培训补贴制度和就业援助制度,落实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长效机制。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免费接受基本职业技能培训行动,引导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按需培训、适岗提升。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还要注重引导农民在家门口创业就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要让苏北农村的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活”起来,扶贫不应当是一时的脱贫,而是长久强村的第一步。

  总的来说,如何增加集体收入、发展有活力的集体经济是苏北地区贫困村脱贫的过程中必须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苏北地区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战略时所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刘起帆 茆译凡 盛淳汇

  (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青年说团队)

来源:理论之光   编辑:吴鑫浩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