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理论专题 > 马克思主义青年说 > 创作大赛 > 征文 > 正文
马克思《资本论》中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
尹超凡
2017-11-08 15:45:00  来源:理论之光

  近30年来,世界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作为人口大国,中国经济增长同样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大量消耗能源,透支环境。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大气污染、全球温室效应、水土流失、能源供应危机与生态恶化等问题和多重制约。

  为解决生态与环境问题,中国共产党不断更新理论认识。党的十二大至十七大历次党代会报告将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分为三个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注重经济效益、提倡节约资源、降低物质消耗发展的第一阶段到90年代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第二阶段,以及目前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建设生态文明的第三阶段。从十七大开始,党中央提出与“工业文明”相对的“生态文明”的概念,将生态环境问题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理论高度。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审议通过标志着生态文明改革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领域的改革一同成为改革系统工程的重要方面。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也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成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的必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党不断探寻有效措施的同时,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汲取解决现实问题的养分也十分必要。马克思《资本论》中就对生态文明这一重大现实问题理应做出了理论回应,他的关于自然与社会关系的科学论述为解决当代社会生态问题指明了方向,对指导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

  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围绕资本这个中心,马克思构建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关于生态方面,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写道:“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在各个资本家都是为了直接的利润而从事生产和交换的地方,他们首先考虑的只能是最近的最直接的结果。”他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就在于资本的扩张性,资本的扩张带来了资源的开发,资本家们只考虑经济利益,无视了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由此产生。

  这个理论虽然拘泥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时代局限性,但是揭示了资本增长和生态危机之间的因果关系。无论是哪个时代,资本的所有者为了使自己增值,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取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而这种盲目追求剩余价值的行为却建立在对自然界的过度开发和利用的基础上,生产力的发展同样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从而产生了资本与环境、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对立,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资本增值的源头入手,有效限制资本扩张,创新经济模式。

  《资本论》中基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研究生态的思想阐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分析了生态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即对于资本的过度扩张,提出了人类发展与生态持续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些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认识和解决生态问题的基本路径,即把握资本的运行规律,将社会发展放在第一位,使经济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缓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制度和发展模式,适应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除了生态问题产生的源头,《资本论》中也从生产方式的角度揭示了与生态问题有关的制度因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可见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可以合理调配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资源的重复浪费。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启示,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制度和分配制度对于资源掌控具有超过资本主义社会的巨大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于解决生态问题具有优势。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才能有效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

  借鉴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生态思想,对于当代的生态建设,我们可以得出很多启示。对于党和国家来说,对于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置于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从优化资源开发格局、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等方面出发,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对于环境污染早防治早解决,推进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最后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对于个人来说,我们要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做好自然环境保护工作和节能减排工作,从日常小事入手,践行生态理念,合理节约资源,积极参加更多有益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生态文明建设活动,为国家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理论之光   编辑:吴鑫浩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