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人文周刊 > 记录 > 文字 > 正文
让被屠戮的冤魂站出来讲话
2017-12-01 09:04:00  来源:新华日报

  讲述人:吴为山

  身 份:中国美术馆馆长

  著名雕塑家

  作 品:

  南京大屠杀雕塑

  创作时间:

  2005年

  无论阴晴雨雪,位于南京市水西门大街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参观人流总是络绎不绝。在入口处,每一个观众的目光都会被门前水池中一组雕塑所吸引,雕塑的形象是南京大屠杀中承受了苦难的中国人的形象,他们心中巨大的悲痛、对战争的控诉和对和平的渴望,在雕塑中展露无遗。

  这组雕塑,由著名雕塑家、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创作,已经成为同类题材的经典作品。细心的观众还会发现,很多雕塑上有刀砍、棒击、棍敲等痕迹,那是苦难的记忆,也是暴行的记录。

  “2005年我接到创作委托,反复思考后确定了创意,那就是让30万被屠戮的冤魂和被战争摧残的无辜者的灵魂站出来讲话,凝固平民悲怆的形象,表现祖国母亲蒙难,呼唤民族精神崛起,祈望和平应当是整个作品的表现核心,于是就有了出现在人们眼前的这四个篇章。”吴为山回忆起10多年前的创作经历依然心潮起伏。

  现在人们在纪念馆门口看见的那件11.5米高的雕塑,就是第一篇章《家破人亡》,一位悲痛至极被凌辱的母亲,双手无力地托着死去的婴孩,仰天呼号。这是一位悲怆的母亲,也象征着受屈辱、被践踏的祖国母亲。第二篇章《逃难》则将雕塑置于一条寓意逃难之路的水池中,塑造了一组因血腥屠杀而逃离家园的人。最让吴为山动容的是一个婴儿趴在死去母亲的胸前吮吸乳汁的雕塑:“这些雕塑都有真实的原型,但这一组尤其让人心痛。它源自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一家的悲惨遭遇,当时他的三个弟弟被刺刀刺死,妈妈被刺穿肺部,他哭着把最小的弟弟抱到妈妈身边,小弟弟爬到妈妈胸前吃奶,这最后一滴奶水,是生命的结束也是生命的希望。第二天,幸存的人们发现母子俩已经被严寒冻凝在一起,再也分不开,年迈的常志强每次讲到这里总是老泪纵横。”

  展览馆的入口就是第三篇章《冤魂的呐喊》,那是一座被劈开的山,一边的山顶上一只手直指苍穹,一边的山体上被绳索捆绑的人群密密麻麻,即将被屠杀。人们通过这道死亡之门、屠杀之门,走进那段历史。而纪念馆主体的门口那堵120米长的“胜利之墙”就是第四篇章,8米高的墙上一个大大的“V”字贯串始终,底部昂首吹军号的中国军人脚踏日军的钢刀和头盔,“V”字一边是黄河在咆哮,中国军民“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另一边是滚滚长江奔腾不息,胜利的部队凯旋南京。

  10年前的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70周年纪念日,这组雕塑正式亮相,建筑大师吴良镛院士评价道:这组群雕将当时的人间浩劫展现在拜谒者眼前……这里没有一点多余的笔墨,只是苦难同胞在野兽奴役下的恐惧悲号与死亡前的挣扎,展现了人类罕见的历史悲剧,是雕塑的史诗。

  今天,人们走进庄严肃穆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会感觉这四组雕塑组成了波澜起伏的乐章。它们表现苦难,控诉罪行,但又从全人类的立场上表达正义必胜的信念以及呼唤和平的心声。

  吴为山说:“今天我们再现历史、控诉罪行,批判侵略,表现的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切,对于全人类前途的关切。2014年这组作品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时,展名被定为‘塑魂鉴史’,这就是我想传达给观众的创作主题。”

  本报记者 王宏伟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王宏伟   编辑:吴鑫浩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