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人文周刊 > 新潮 > 文字 > 正文
七夕简史
2017-09-01 09:10:00  来源:新华日报

  七夕是中国传统民俗节日, 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追溯七夕的起源、探讨七夕的内涵,和当下的七夕现象进行对照,是很有意味的一件事。

  先秦时期,牵牛星、织女星即已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诗经·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睕彼牵牛,不以服箱。”这是说,织女星的位置一天移动七次,仿佛梭子穿梭,然而不能成布;牵牛星虽然皎皎当空,然而不能拉动车子。《大东》是西周时代东方诸侯国臣民怨刺周王室的诗,牵牛、织女在此处是“有名无实”的象征,诗人借以讽刺尸位素餐的周王室。

  东汉时期,文学作品中开始以隔河相望的牵牛星、织女星比喻分处异地的人间夫妻,如《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如曹丕《燕歌行》中“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也是在汉代,七夕节初现雏形;南朝时期,七夕定型为民间节日,最重要的主题是乞愿,包括乞巧、乞福、乞寿、乞子、乞求爱情等等,有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

  唐诗宋词中,七夕题材的作品非常多,很难遍览,我们只能撷取英华。杜牧的《秋夕》入选中国古代两个流行的诗歌选本《千家诗》和《唐诗三百首》。“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一、三两句描写环境、景物,色调清冷;二、四两句描写动作,表现宫女的寂寞生活和微妙心事。整首作品清淡、婉约。

  唐明皇、杨玉环是七夕题材作品中常见的典故,这源自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动人描写:“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安史之乱”,唐玄宗在马嵬坡挥泪赐死杨玉环。李商隐有《马嵬》:“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上句写今日之悲,下句写当年之乐,之间巨大的情感落差,颇为惊心。更重要的是,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惨剧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唐明皇当年沉湎于个人私情,没有提防安禄山的狼子野心。

  大量的七夕题材作品陈陈相因、了无新意,但有一首却“化臭腐为神奇”,就是宋代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人之相知,贵在知心。这首词传达了一种超越俗相、追求永恒的爱情观,令人耳目一新。

  七夕节包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在宋代的《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等笔记中都有记载。当下的七夕节却被过滤掉了民俗成分,化约为“情人节”。这是消费主义的产物,其实是大众文化,而非民俗文化。在民俗文化中,民众是文化的主体;在大众文化中,民众只是消费者。民俗文化是自发的,大众文化是强加的。大众文化的特点正如台湾学者杭之所说,是“一种都市工业社会或大众消费社会的特殊产物,是大众消费社会中透过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等大众传播媒介所承载、传递的文化产品,这是一种合成的、加工的文化产品,其明显的特征是它主要是为大众消费而制造出来的,因而它有着标准化和拟个性的特色”。七夕爱情也已变味。传统的七夕爱情具有含蓄隽永的东方特色,是心有灵犀的“企慕”,是有情人的相知相守,往往弥漫着清愁;而现代七夕节中,爱情是可以“速配”的,充斥着狂欢的气息。

  今年的七夕正好是阳历8月28日,“8·28”的谐音是一个好口彩,一大波商家广告借着七夕之名滚滚而来。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俞香顺   编辑:吴鑫浩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