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智库 > 最新推荐 > 正文
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书写美丽江苏建设新答卷
2023-09-27 09:35:00  作者:勇 强  来源:新华日报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决策。二十年来,浙江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推进,推动乡村整体变革和全面振兴,实现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的融合发展,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2023年6月,中央财办等部门印发《关于有力有序有效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指导意见》,对各地学深悟透用好“千万工程”经验提出明确要求。林业高校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学深悟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载体“千万工程”,牢牢把握其精髓要义和理念方法,主动融入国家战略,以一流的人才和科技成果赋能美丽江苏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

“千万工程”经验的内涵启示

“千万工程”作为一项造福亿万农民的民生工程,不仅开启了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的新时代,催生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新理念,还凝聚了农民共建共享美好家园的新共识,建构了一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千万工程”的成功经验为推进美丽江苏建设提供了重要经验启示。

坚持人民立场,精准发力增进民生福祉。“千万工程”之所以得到农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展现出旺盛且持久的生命力,是因为从一开始便坚守群众立场、坚持农民主体。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浙江始终坚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根本出发点,把“政府想做的”和“农民需要的”结合起来,从而使“千万工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推进美丽江苏建设,同样需要坚持人民立场,始终把农民需要作为思考问题、谋划政策、推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农民。

坚持问题导向,调查研究助力科学施策。“千万工程”是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立足浙江省情农情和发展阶段特征作出的重大决策。二十年来,浙江始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工作方法,以调研开局、以调研开路,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等关键问题,由表及里科学分析,形成符合实际情况、客观规律和科学精神的顶层设计。推进美丽江苏建设,同样需要坚持问题导向,持续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方法,深入基层、掌握实情、把脉问诊,谋划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不断破解矛盾瓶颈,推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挖掘发展动力。在“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浙江与时俱进深化内涵目标,围绕土地制度改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公共服务制度改革、乡村建设机制改革等,推进一系列制度改革创新,为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实现从整治垃圾村到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再到向未来乡村和共富乡村的迭代升级。推进美丽江苏建设,同样需要坚持市场化、渐进式改革道路,推动“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既要为基层赋能,鼓励基层通过局部试点先行探索,积累改革经验思路,也要及时将有效的改革经验转化为顶层设计,进而由点及面推开各项工作。

坚持绿色发展,勇担使命建设生态文明。浙江在推进“千万工程”过程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穿于“千万工程”的各项工作任务,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多元价值,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提升可持续内生动力,实现“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的精彩蝶变。推进美丽江苏建设,同样需要正确处理速度和质量、发展和生态等重大关系,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绿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完善乡村治理等相结合,实现美丽乡村和美丽经济的互促共进,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绿色发展之路。

坚持系统治理,统筹部署强化城乡联动。浙江实施“千万工程”二十年来,始终坚持系统治理、统筹城乡发展,顺应城乡发展趋势和群众需求,通过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使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革。实践证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统筹考虑,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美丽城市和美丽乡村协同并进。推进美丽江苏建设,同样需要强化系统观念,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建设美丽江苏的路径选择

近年来,江苏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生态保护、污染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取得了巨大发展成效。但对标美丽江苏建设要求,目前还存在生态宜居环境建设不均衡、乡村产业生态融合深度浅、绿色低碳农业发展体系不完善等短板。林业高校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人才、学科、科研和文化高地,肩负神圣的绿色使命,面对美丽江苏建设与“碳达峰、碳中和”的新形势新要求,以科学研究回应现实问题、提出科学方案,是林业院校必须思考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南京林业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林业特色高校,必将根据学校发展实际和林业功能定位,发挥多学科交叉集成力量,持续贡献南林智慧,争做服务美丽江苏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排头兵”。

聚焦自然生态之美,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深刻把握“千万工程”的精髓要义,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水平持续提升。目前,已累计建成省级生态宜居美丽示范村75个、特色田园乡村71个、市级特色精品乡村92个、特色康居乡村4100个,乡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对标美丽江苏建设目标,仍需在“沟渠田林路”综合规划整治、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河湖建设、农村垃圾污水治理等方面持续发力。近年来,学校主动对接时代命题,积极推动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方面的供给侧改革,围绕绿色理念传播、生态公益服务、生态社会实践等组织校内外活动,引导全校师生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根植于心、力践于行。未来,学校将继续秉承“为了碧水青山”的初心使命,发挥林科优势,积极探索服务江苏美丽生态环境建设新途径。

聚焦城乡宜居之美,积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新时代以来,江苏深入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研究出台《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围绕“集体经营性用地入市”“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重点任务展开实践探索,为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对标城乡融合发展目标,仍需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以都市圈和城市群为主体,以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为支撑,着力形成城乡融合、有机贯通的空间形态。近年来,学校立足城乡融合发展现实需求,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体系,聚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艺术设计、农林经济管理等重点专业,培养了一大批服务城乡融合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未来,学校将持续聚焦产业融合、城乡规划等领域,不断提升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水平,为江苏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聚焦绿色发展之美,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型。江苏以推广“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全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要实现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需要进一步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近年来,学校不断推进前沿关键技术攻坚,对照绿色低碳发展所需的产业、技术、产品需求,围绕林木良种、智慧林业、生物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开展林业生态技术集成创新,产出了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未来,学校将继续围绕林业生态全产业链,聚焦生物质能源、生物质先进功能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助力江苏实现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聚焦人文特色之美,聚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江苏借鉴“千万工程”宝贵经验,立足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聚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不断开发农业产业新功能、农村生态新价值。目前,已基本建成“4+13+N”乡村全产业链体系,2022年江苏963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额达8236亿元,4家企业入选全国头部企业百强榜。做强优势特色产业,需要进一步依托乡村红色资源、自然风光、人文底蕴等,分类推进优势特色产业科学布局,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文化旅游、研学旅游等业态。近年来,学校聚焦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牵头创建“两山双碳”“党建+”服务战略联盟,与江苏省林业局等二十余家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组建党建联盟,整合资源开展团组服务,每年面向农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带头人、文旅工作干部等开展培训交流,围绕高效生态农业、特色林草产业,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等培养专业人才。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深化联盟合作,开展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的服务江苏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行动。

聚焦文明和谐之美,绘就和美乡村幸福底色。江苏以“千万工程”经验为指导,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等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高水平全域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目前全省已创成29个全国文明城市、273个全国文明村镇,基本形成城市社区“15分钟文化圈”、乡村“十里文化圈”。建设文明和谐乡村,需要继续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丰富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学校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一方面,从乡村文明建设的角度出发,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暑期社会实践、组建红色宣讲团,以及建设乡村振兴培训基地、组建专门培训团队等方式,助力农民提升文化素养,涵育文明乡风;另一方面,面向乡村善治需求,在宣导“三农”工作精神、高校基层党组织引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培养新时代乡村治理人才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助力提升基层组织善治能力。未来,学校将结合高水平建设人文江苏要求,围绕繁荣兴盛乡村文化、传承保护优秀农耕文化、提升新时代农民精神风貌和完善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强化科研创新能力、拓宽社会服务渠道,为江苏美丽乡村注入美丽灵魂。

(作者为南京林业大学校长)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徐羽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