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政声 > 最新推荐 > 正文
努力在强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上走在前
2024-05-23 09:41:00  来源:新华日报

本期嘉宾:淮安市金湖县委书记贺宝祥,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吕永刚

记者:如何多措并举推进富民增收,更加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吕永刚:富民增收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要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和劳动者技能水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收入分配的公正性和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分配结构加速变革,富民增收要顺势而为,广拓“活水新源”,实现“利出多孔”。稳住工资性收入。江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超56%,必须稳住增收主渠道,向新制造、新消费、数字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拓就业增量,同步提高劳动边际报酬。拓展经营性收入。当前江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经营净收入约为13%,随着硬核科技创业时代的来临,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所激发、撬动的巨大创业空间,有望为居民经营性收入打开全新增长空间。提升财产性收入。当前江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经营净收入接近11%,占比相对较低,未来要扭住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这个关键和提高中等收入群体财产性收入这个重点,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优化居民家庭金融资源配置结构,厚植居民财产性收入之基。规范转移性收入。江苏2023年人均转移净收入突破万元,规模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未来要持续提升政府转移的规范性与水平,让转移性收入成为富民增收的可靠支撑点、生长点。

贺宝祥:富民增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金湖围绕“都市圈荷美田园、新时代鱼米之乡”发展定位,坚持把乡村振兴与富民增收深度结合,不断做实“富民强村”帮促行动,推动农村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23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4%、增速全省第一,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75。以产业振兴促增收。深入挖掘“土特产”文章,大力发展龙虾、螃蟹、芡实等特色水产品深加工产业,推动“种养加销游”贯通发展,让更多产业增值收益留在乡村、留给农民。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业态,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实现“好风景”与“新经济”互融共生。以扩大就业促增收。坚持把促进农民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探索设立乡村振兴扶持资金,积极引导有意愿、有能力的农户,在适度规模种养、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领域创业创新。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大健康等主导产业,积极招引和培育一批如南高齿、中重科技等带动能力强、技术含量高、发展质态好的优质企业,为群众提供更多优质岗位,进而带动收入增长。以深化改革促增收。以全域推开公共空间治理为契机,深化“互换并地”、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等改革,因地制宜嵌入项目、导入产业。建立健全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企业采用“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让广大农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

记者:如何以基层社会治理为人民打造高品质生活?

贺宝祥: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心所在、支撑所在,是人民群众幸福安康的基础性工程。以金湖实践为例,我们坚持党建引领。健全“村党总支(党委)—网格党支部—微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个层级分级负责、一插到底的基层组织架构,推动在职党员全员下沉、精准对接,不断增加基层组织力和战斗力。积极探索政社互动、政企互动、政民互动的联动机制,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公众广泛参与社会治理,形成社会治理的“最大公约数”。我们突出精细服务。加强网格标准化建设和星级网格培育工作,推动党建、管理和服务等力量直插基层、服务百姓、惠及民生,让网格成为群众反映诉求的平台、收集民生难题的载体、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前沿。推动社会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我们深化数字赋能。深入推进“智慧金湖”三期建设,不断丰富“城市大脑”应用场景,加快打造更高标准的“一网通办”、更高起点的“一网统管”,推进社会治理信息平台向下延伸,通过数字赋能实现敏捷治理,实现社会服务“零距离”、社会管理“全覆盖”、居民诉求“全响应”。

吕永刚: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高品质生活是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样态和现实形态,既需要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也需要高效能治理的保障赋能。基层社会治理扎根一线、紧贴民生,是人民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关键和基础。促进秩序与活力的平衡。高品质生活是治理有方、行为有序、倡守礼仪的生活,也是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的生活。江苏基层主体类型多元、治理资源丰富,有条件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健全多元主体治理参与机制,促进基层政府、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同向发力,构建寓活力于秩序之中的基层治理格局,成为高品质生活的强支撑。构建服务民生的“幸福生活圈”。推动治理重心下移、治理资源下沉,构建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机制,在江苏各地建设“15分钟便民生活圈”“15分钟医保服务圈”等基础上,聚焦群众所需所盼,着力打造一批更高标准的“品质生活圈”。夯实高品质生活的平安和谐之基。主动适应社会矛盾纠纷的新特征新变化,鼓励基层治理创新探索,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让平安和谐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基础保障和显著标识。

记者:“一老一小”是重大民生关切,我省应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吕永刚:“一老一小”关系千万家庭,是决定老百姓幸福指数的重点领域,同时痛点堵点多、保障难度大,考验着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用心用情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是江苏要常抓不懈的民生工程。一是把握规律,前瞻布局。顺应人口发展新常态的内涵之新、趋势之变,适度超前谋划布局老年友好型、儿童友好型及全龄友好型公共服务设施,掌握做好“一老一小”工作的主动权。二是系统发力,重点突破。积极应对老龄化要保障全体老年人老有所养,也要让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要统筹考虑婚嫁、生育、养育、教育问题,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动、全人群覆盖、全周期保障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显著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三是专业导向,增强供给。持续提升“一老一小”服务保障的专业化水平,创新激励机制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托育市场,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供给格局。四是擦亮品牌,优化服务。做强做实供给高质量、普惠高水平、享老高品质的“苏适养老”品牌,健全“苏童成长”协同关爱机制,持续办好“一老一小”民生实事,让老年人颐养乐活,让孩子们茁壮成长。

贺宝祥:金湖人口发展少子化、老龄化问题还较为突出。在全国第7次人口普查中,金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21.4%。为此,我们把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摆在重要位置,不断强化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在推进养老事业协同发展上要扎实推进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和居家适老化改造,构建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料理、卫生保健服务、家政服务等七大类服务,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支撑。要通过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办法优化供给,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养老事业上给予更多扶持政策,切实激发内需潜力,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在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上,要在“政策友好”上下更大功夫,围绕构建全生命周期视角的生育支持体系,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推动生育政策与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打出激励相容的政策组合拳,从而有效减轻家庭后顾之忧,充分释放生育潜能。要在“环境友好”上下更大功夫,下大力气解决好教育公平问题,积极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建立健全适应学龄人口变化的学校布局调整机制,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实质性运作。深入推进“双减”工作,在落实“县中振兴”战略上出台更多可操作性的政策,切实减轻养育教育压力,提高生育意愿。本报记者 袁媛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徐羽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