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组数据可以很好说明PPP中的“Private”,也就是民营经济在中国的地位,即“567899”:“5”,就是中国国家税收的50%由民营经济创造;“6”就是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67.67万亿元中的60%由民营经济创造;“7”,就是国家的创新能力70%掌握在民营经济手中;“8”,就是国家16岁至59岁就业人口中的80%在民营经济下的企业工作;“99”,就是中国规模以上经济企业仅占1%,99%是中小微民营企业。一言以蔽之,探讨PPP模式,需要探讨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的地位平等、机会平等和规则平等问题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出通知,推出24条措施激励地方真抓实干。在鼓励促进发展的激励措施中提到,对推广PPP(Public-Private Partner ship)模式成效明显的地方,优先安排以奖代补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PPP前期工作专项补助。
PPP模式指的是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合作,是二者基于各自优势建立的一种长期合作关系。近年来,PPP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供给方式,在我国得到大力推广,并被视为积极财政政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工具。当前,在各地PPP项目陆续推进之际,有必要进一步思考和把握PPP模式的内涵,提升金融创新水平和法律风险防控力,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PPP项目呈加速落地趋势
2016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政协民建、工商联政协委员联组讨论,就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民营经济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基本经济制度的不变,强调对民营经济的政策和鼓励不变,更重要的是指出“三个平等”,即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地位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令人倍感振奋。
PPP主要有三种类型:公私合营、公私合作、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融合。有一组数据可以很好说明PPP中的“Private”,也就是民营经济在中国的地位,即“567899”:“5”,就是中国国家税收的50%由民营经济创造;“6”就是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67.67万亿元中的60%由民营经济创造;“7”,就是国家的创新能力70%掌握在民营经济手中;“8”,就是国家16岁至59岁就业人口中的80%在民营经济下的企业工作;“99”,就是中国规模以上经济企业仅占1%,99%是中小微民营企业。一言以蔽之,探讨PPP模式,需要探讨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的地位平等、机会平等和规则平等问题。
截至今年9月,国家财政部推出两批PPP 示范项目,共232个,总金额达7866.3亿元,目前落地率58.1%。值得关注的是,一方面,PPP 项目呈加速落地趋势;另一方面,我国民间投资却出现大幅下降。去年12月,我国民营经济的投资增长率是10%,今年1月至7月降至2.4%,8月略有回升达到2.5%。在此背景下,PPP项目逆势上涨,第三批示范项目较前两批,无论是项目数量、总投资规模还是覆盖区域均有大幅增长,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平等”有直接关联。可见,推动PPP模式的发展,最核心的任务就是将“三个平等”落到实处,这是必要前提。
民营经济融入四大国家战略
当下,PPP模式发展面临良好机遇。2012年开始,国家相继推出了四大战略。
第一个是自贸试验区战略。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正式运行;2014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十二届常委会十二次会议决定上海自贸区扩区,涵盖陆家嘴、金桥、张江,同时批准广东、福建、天津分别设立三个自贸区。上海自贸区的面积在四个自贸区中最大,占到上海总面积的五十分之一、浦东总面积的十分之一。去年,这十分之一的面积创下了75%的浦东GDP,五十分之一的面积创下上海经济总量的25%。目前,自贸区已由1.0版升级到2016年8月31日再设7个自贸区的3.0版,包括中原大地的河南,东北的辽宁,西北的陕西,长江上游的重庆、四川,中游的湖北,中下游的浙江。
第二个战略就是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为了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在两个直辖市和整个河北11个地级市展开,面积21.5万平方公里,人口覆盖1亿1千万人。
第三个战略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涉及沿江9个省和2个直辖市,人口占全国的40%,GDP占国家经济总量的40%,旨在使长江这一世界第三大江由内河成为“外河”,使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
第四个战略是“一带一路”倡议,包括积极规划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六大经济走廊建设。其中,中巴经济走廊,从乌鲁木齐出发到瓜达尔港,全长4625公里,总投资超过460亿美元。在我看来,PPP模式是加快建设中巴经济走廊的最佳模式。
同时,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金融业“三箭齐发”,包括亚投行、金砖五国银行和丝路基金。丝路基金目前由国家投资,参与的三个企业都是国企,我们完全可以将丝路基金拓展为PPP模式的典范,鼓励更多的民企(包括海外民企)、国企共襄盛举。而且,丝路基金还可借助已经成型的、运作良好的世界其他金融组织、机构、联盟来设立独特的中国基金,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PPP模式的运行核心在于金融领域要有不断的创新,创新要素之一就是要让更多的民企参与。随着四大战略加速推进,应当引导民企紧紧跟上,用PPP模式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不断拓宽参与面,更好地容纳民营经济。
别忽略法治保障和监管布局
PPP模式不仅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也属于相对较新的模式。纵观其他国家的经验,如英国的PPP模式、澳大利亚的PPP模式以及美国的PPP模式等,从导入到成长,从成长到成熟,都强调一个基本点,就是以法治为保障。目前,国家正在草拟PPP法,引发了法学界、法律界的广泛讨论,制定一部专门法或是在其他法制中体现,何种为佳,尚无定论。
PPP模式既然是合作,实施过程体现的就是一种契约精神,因此需要做好法律风险防控,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特别要关注五大问题:一是地位平等,确保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地位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二是契约保障,契约保障实质上也是地位平等的反映;三是长期管理,持续时间较长是PPP模式的基本形态,长期管理基于的是长期合作,反对的是急功近利;四是权责明晰,也就是契约的条款要严整、周详、可操作;五是法治配套,中国PPP相关法规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需要成文配套而不是单打独斗,否则就无法形成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六是立足自身,基于中国的现实,参照世界其他国家经验,在国际比较中体现中国特色。
在大力推广、加速发展PPP之际,绝不能忽略相关法治的紧紧跟上和相关监管的周密布局。PPP模式要向前推进,就环境而言应当考虑五大方面:一是规避政治风险。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其他国家的PPP模式,在政治上不仅要关注政权更迭,也要重视国有化、征收、征用、没收等问题。二是促进有序规范。“双十一”的交易量瞬息可以突破百亿元大关只是个例,中国经济发展需要活跃,更需要有序。三是关注文化差异。在服务国家战略走向世界中,必须清楚了解文化多元这一客观现实。四是强化政府监管。PPP模式无论在中国还是走向世界,政府的作用必须非常明确地发挥出来,也就是要高举公平和正义的大旗。五是完善法治建设。仅举一例,我国改革开放38年来,在利用外资上的成就,包括外资三法如何建立、配套和转型,就是最鲜活的历史。
总之,PPP模式不仅是公共服务的新供给机制,还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念实践和应用,是政府转变发展思路、创新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手段。随着PPP模式的不断推广,必将呈现诸多新特点以及随之而来的新问题,需要创新理念,从持续性、系统性、综合性改革的角度,协同推进、规范操作,为PPP健康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作者为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