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当前建设新型高端军事智库,一个突出问题是国际学术话语权不足,国际影响力不够。要把提高国际学术话语权摆在重要位置,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际学术话语体系,大力增强我军事智库的学术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掌握国际学术话语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大国崛起需要有大国智库。在中国日益成长为全球大国的历程中,具有国际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国际化智库不可缺少。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新型军事智库,必须广泛参与全球军事智库竞争,在军事领域重大问题上争取更大发言权,在世界舞台上鲜明展现“中国思想”,响亮提出“中国主张”,及时发出“中国声音”。
军事智库建设的基本规律。从世界范围看,随着学术国际化深入发展,掌握学术话语权的学术主体享有垄断权威地位,能够决定国际学术的总体导向、议题设置等,为自身和本国谋取更多利益。西方知名军方背景智库普遍具备较强的国际学术话语权能力,如美国兰德公司、美国国防科学委员会、英国皇家三军联合研究所等,在国际学术界十分活跃,以强势话语权影响舆论,框定全球安全议题,定义国际威胁,制造矛盾焦点。
当前我军事智库国际学术话语权的现状
目前,我军事智库的国际学术话语权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国际知名度不高,学术存在不多。据最近几年发布的《全球智库报告》显示,全球前100名顶级智库中,美国兰德公司等军方背景智库赫然在内,中国军方智库无一入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我军事智库国际知名度的现状。一些军队智库虽然在军内乃至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但争取国际学术话语权的意识不强,掌握和运用新媒体手段的能力不够,得以在国际学术界推介认可的成果不多。在当今话语权的集散地——互联网上搜索我军大小智库,出现的英文网页寥寥无几。
话语外拓性不广,议题设置能力不强。由于传统战略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军事智库与西方军事智库相比,更倾向于封闭自守,外拓性、开放性不强,对全球化时代学术国际化的意义认识不深,学术话语体系相对狭隘。在议题设置方面,我军事智库习惯于遵循“亦步亦趋”模式,从外军输入诸如“信息战”“网络战”等概念、范畴和表述,自身主动发起与主导议题的能力不足,较少提出为国际学术界接受的原创性学术概念和话语。
应对负面议题能力不足,服务最新军事实践不够。针对海外别有用心者炒作“中国军事威胁论”等负面议题,我军事智库在国际上发声不多,应对乏力,“中国好声音”严重缺位。
提高军事智库国际学术话语权的举措
树立学术话语新思维。当前我军事智库所面临许多重大课题,如战争与和平问题,世界新军事革命问题,信息化作战及建设问题,战争预防、遏制与管控问题,等等,也是世界军事界共同面临的问题。要打破封闭狭隘的思维方式,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和视角,以世界性眼光积极构建新型军事话语体系,既着力表达中国的军事和安全观念、国家利益认知,又高度关注事关地区及全人类共同和平的议题研究;既重视中国军事文化传统的价值基底,又善于借鉴西方军事智库的话语发布体系和规则,努力建立科学合理、具有广泛感召力的学术话语体系。
推出有思想性创新成果。要将学术成果的质量水准,作为军事智库走向国际化的生命线,以国际学术规范约束研究过程,努力产出具有本土关怀和时代特色的军事学术成果。明确军事智库的高端定位,做到能出主意,持续推出新概念新思想新观点;早出主意,善于先见先知先谋。加快学术评价体系去行政化步伐,综合运用量化评价、同行评议等手段,充分发挥学术评价标准的科学导向作用。创新军事学术精品打造模式,鼓励团队协同合作,促进创新团队——重大项目——高端学术精品的良性循环,逐渐吸引国际学术界的目光。
培育国际型研究团队。要继续完善学术领军人物和创新人才的培育机制,以学术领军人物为核心,围绕重点方向和重大项目凝聚学术队伍,催生具有国际学术话语权能力的人才团队。把培养具备国际对话能力的学术精英摆在重要位置,确立国际型学术研究能力的新标准,强化多语言理论人才培养,克服国际学术交流与研究中的语言障碍。还要学习借鉴国外军事智库人才与军界交流互动的“旋转门”体制,注重发挥退役优秀高中级干部的作用,努力形成不同领域人才智力聚合的效应。
打造数字化对外学术传播平台。要重视发挥军事学术期刊等传统媒体平台的作用,努力建设一批能够代表国际水准的军事学术名刊,为中国军事智库参与国际话语权竞争创造条件。顺应信息时代特点,朝数字化媒体方向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军事学术传播平台。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建立中英文国际军事网站,以接近英语读者阅读习惯的版式和报道方式,对外传播中国军事智库的学术研究成果。
拓展对外学术交往范围与层次。要更加广泛地开展与世界知名智库的联系,推动建立实质性合作关系。不断争取高端国际学术会议的举办权或发起权,精心设置会议议题,善于表达己方观点和主张,并努力使其形成机制化。参与和创办国际学术组织,积极参与制定国际学术规则和规范,增强制度性话语权能力。探索“引进来”的科研新思路,可考虑采取客座研究、访问学者等方式,聘请外籍研究人员开展合作研究,建立起军事问题研究的国际学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