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首页中区 > 军事 > 正文
杀戮与救赎:武器杀伤力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2017-06-07 09:19:00  来源:学习时报

  近日,梵蒂冈教宗方济各在与一批学生座谈时提到美国2017年4月份在阿富汗投掷打击“伊斯兰国”目标的“炸弹之母”,方济各对人们将这种大型空爆弹在世俗意义上称为“炸弹之母”提出质疑。他质问道:“母亲是孕育生命的,但这个只能带来死亡。这样的东西怎能称作母亲?”

  教宗的愤怒与质问,使得关于战争中武器杀伤力的强度与边界问题再一次引起人们思考。从战争史和军事哲学的角度看,人类关于武器杀伤力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博弈其实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这种博弈可以高度凝练为两个主题,即:杀戮与救赎。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认为,战争的目的就是消灭敌人,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充分动员一切物质和精神力量打倒敌对方。因此,自从人类有战争以来,不断追求武器的杀伤力就成为战争工具理性的重要内容。但克劳塞维茨同时也强调,“战争作为政治的继续,目的是打垮对方,让对方服从自己的意志。”如果武器的杀伤力强大到使得对方的肉体与意志都荡然无存,那么经过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循环,这种战争显然也是违反战争本质的一种僭越战争边界的暴行。所以,我们在人类战争史上发现了颇为吊诡的一幕:一边是为了追求更有效地消灭对方发明杀伤力更大的武器,另一边则是为了更大程度地限制无度的杀戮并彰显人道主义的底线,不断通过规则去限制武器杀伤能力的泛滥。如果说前者是基于战争的武器的工具理性,后者则是与之相对的价值理性,二者的博弈贯穿了近现代战争史。

  特别是人类告别冷兵器时代,进入热核武器时期,杀伤力巨大的核武器与其说是为了杀戮,不如说是为了威慑,是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最好的途径。原子弹问世后,除了二战末期美国在日本本土使用之外,其他时间包括冷战期间几次危机,实际上都是核武器达成的“杀伤力均势”避免了更大规模战争的发生。

  然而,在核武器与一般性武器中间,还存在很大的一个开阔地带。许多国家为了追求战争中更大的武器杀伤效能,在避开核武器的前提下,通过所谓的常规技术手段,不断放大着常规武器的杀伤能力。于是,这个开阔地带的许多武器,对于不特定多数人的杀戮依然远远突破了战争所能容忍的人道主义边界。譬如生化武器,像细菌弹、病毒弹、化学毒气毒剂弹等先后使用在近现代以来的战争中,子母弹、多级火箭爆破系统、凝固汽油弹以及非人道武器如达姆弹、贫铀弹等更是频频亮相。

  因此,世界各国都认识到,要达到更高质量的和平,仅仅核不扩散是不够的,还应当对常规武器的杀伤边界做出限定。1979年、1980年10月,联合国在日内瓦相继召开会议,就《特定武器公约》进行磋商,并于1981年4月开放签署,1983年12月2日开始生效。公约包括序言和11条正文,并附有5个议定书。公约主要内容是:武装冲突各方选择作战方法和手段的权利并非毫无限制,禁止使用可能引起过分杀伤或不必要痛苦的武器、弹药和作战方法,务必使平民和战斗员无论何时均受人道原则、公众良知和既定惯例的保护。中国于1981年9月14日签署了该公约,1983年12月2日对中国生效。到2015年1月,公约已有120个缔约国。

  让人诧异的是,一些大国一方面把主权国家是否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作为裁判标准,动辄挥舞大棒制裁乃至武装干涉;另一方面又在区域反恐中有恃无恐地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实在是把“强权即公理”演绎到极为淋漓尽致的地步。

  据说“炸弹之母”的设计者艾伯特威莫茨了解到自己的作品“掩体粉碎机”使得阿米里亚防空洞里的1100多位平民被炸死后,晚年良心受到折磨,郁郁而死。这个说法虽然无法证实,但是他临终前一个月,要求美国军方和其供职的军工单位从其网页中删除其个人全部资料,不留下任何痕迹,这种行为本身,是不是也是一种无声的忏悔?

  由此看来,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在军事领域的博弈还远远没有结束,杀戮与救赎还将是武器开发与限制进程中长期在场的两个主角。

  这次美军在阿富汗东部投放的所谓“炸弹之母”,其规范性名称为GBU-43/ B大型空爆弹。这枚“炸弹之母”内部装药8.2吨,冲击波杀伤半径为137米,燃烧半径超过500米,相当于11吨TNT的爆炸当量。空爆弹,又称燃烧空气弹、真空炸弹等,是一类以“燃烧”而非单纯的“爆炸”作为杀伤手段的炸弹。空爆弹里面装的不是炸药,而是高能的燃料——云爆剂。当空爆弹被投下时,先是在距离地面一人高左右初次引爆,将里面的云爆剂抛洒开来,与周围的空气混合,然后再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猛烈反应,从而产生爆炸和燃烧。由于“先混合再燃爆”,这就使得空爆弹的燃爆持续时间更长,化学反应更充分,释放的能量更大。

  首先,云爆剂燃烧爆炸会产生高温,对附近人员武器进行杀伤破坏。空爆弹形成的高温高压火球,以每秒2000米至2500米的速度迅速膨胀,所到之处寸草不留。其次,燃烧爆炸会产生超压现象,从而形成冲击波,这种冲击波在封闭空间具有更加致命的效果。再次,空爆弹爆炸之后,会迅速消耗附近空气中的氧气,同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有害呼吸气体。因此爆炸后一段时间,爆炸点附近将形成一个缺氧区域,其中的空气成分极端不适宜呼吸,附近的人员在几分钟内呼吸不到足够的氧气,很可能窒息而死。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梁军   编辑:吴鑫浩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