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首页中区 > 历史 > 正文
老百姓是那定盘的星
2017-02-13 11:08:00  来源:学习时报

 

  古代的圣贤,无论其派别如何,无论其身份如何,他们在治国要爱民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他们都认识到“民为邦本”的地位,都承认百姓对于国家的重要作用。 

  民为邦本,意思是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此成语出自《伪古文尚书》的《五子之歌》。夏朝的开国君主夏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继承了王位。太康继位之后,贪图享受,荒淫无度,整日沉湎于酒色,不修政事,不顾及百姓的死活,引得百姓怨声载道。后来,太康到洛水边打猎,久久不归,政事废弛,在此情况下,有穷氏的首领后羿乘机起兵,攻占了夏朝的都城。等到太康带着猎物洋洋自得地回朝之时,洛水岸边已经严阵以待,有着重兵把守。不明所以的太康派人探问,才知道后羿起兵之事,也明白了洛水岸边的重兵实际是为了阻挠自己回朝。太康为了夺回王都,赶紧联络各部落首领,希望他们可以帮助自己,支持自己。但是,太康之前的作为已经让很多人失望,各部落首领也不想为这样一个荒唐君主得罪实力雄厚的后羿,谁也不肯出面帮助太康。无奈之下的太康只好匆匆筑了一座土城,作为落脚之地。史称“太康失国”。

  治理天下应当在民怨还未形成之时就要思索;治理百姓,应该心存敬畏,不敬不怕则会招致恶果。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特别有名且特别重要的成语“民为邦本”产生的由来。

  “民为邦本”的思想,是对百姓地位的正确解释。大禹对百姓的肯定与太康对百姓的漠视,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百姓与国家关系。当然,这种关系,不仅仅适用于夏朝。成语“载舟覆舟”便是对百姓作用的形象概括。载舟覆舟指的是百姓如水一般,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用来比喻百姓是决定国家兴亡的主要力量。此成语出自《荀子·哀公》。

  孔子在论说危机时,他提到了“覆舟载舟”之说,这种观念至少在孔子之时已经很流行了,将百姓对国家的正反两个方面形象地做出了说明。以后许多有识之士也不断地肯定、引用这一论断,如唐代的魏征在其《谏太宗十思疏》就提道:“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在中国,还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语,诠释着“民为邦本”的理念,也是“载舟覆舟”观念的另一种说法,这便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去天下,最初源自孟子的论说。孟子在考察夏桀、商纣王亡国的事例时提出,国家的灭亡源自失去了百姓,失去了百姓,就失去了民心。与此相反,得到百姓就会得到天下,得到百姓的途径就是要得到百姓之心,这样就会赢得百姓的拥护(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离娄上》)。

  清代的石成金在其《谨身要法》首篇《谨始》提出,无论官职大小,在选择官员时都要以尊重老百姓、爱护老百姓为最高原则;为官伊始,就要立志做一个让老百姓满意的好官(“选有官职,无论大小,以贵民为上。当即之志,要做好官,专为百姓伸冤理枉。”《谨身要法·谨始》)。这既是为官自修的基础,也是谨身的重要原则,或许当代的公务员在入职之前也应该读一读此书。(原载《文史知识》2016年第12期)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王立群   编辑:吴鑫浩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