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首页中区 > 历史 > 正文
奸与雄交织 用与杀并行
——曹操用人史话
2017-05-26 09:35:00  来源:学习时报

  乱世而有群雄并起,但谁为真雄谁为假主,往往一时真假难辨,唯智者能识。同时,乱世之豪杰,多有“风里落花谁是主”的困惑与感慨,亦往往有风闻雄主而趋奉的传奇。曹操就是这样一位乱世出产的雄主。

  不怕不出彩,就怕没出息

  最初,曹操之能,“世人未之奇也”。当时许劭和他堂兄许靖搞了一个“月旦评”,根据一些知名人士的所作所为,逐月更改评语和排序。颇有点人才排行榜的味道。曹操去拜访许劭,但许劭看不惯曹操平素的行为,不给评语、闭口不答。曹操于是威胁许劭,许劭便说了一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大喜而去。估计许劭用的是传统思路,觉得有污点便算不得什么英雄。而曹操用的是革新思维,生于乱世,不怕不出彩,就怕没出息。汉末乱世,曹操之成为奸雄,可谓恰如其分。

  曹操之为奸雄,体现在用人上,其雄在能延揽众才,而终成大业;其奸在不能容才,致使一些贤士殒命。曹操终而只能三分天下,固然有刘备、孙权之英雄当道,但或许也失在其奸,在其堂庑不够大。

  公元190年,天下豪杰纷纷起兵讨伐董卓,又推举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亦多拥戴袁绍。独有济北国相鲍信对曹操说:“夫略不世出,能拨乱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虽强必毙。君殆天之所启乎!”在众拥袁绍之际,鲍信却能看出曹操之能,盛赞其谋略超群,视其为上天专门派来拯救乱世者,足见鲍信之眼力。

  同时鲍信还见袁绍“因权专利,将自生乱”,建议曹操到黄河以南去发展以待时变。亦足见鲍信之远见。后来,黄巾军攻掠兖州,刺史刘岱战死,鲍信等迎接曹操兼任兖州刺史。但在曹操与黄巾军的战斗中,鲍信不幸战死。鲍信可谓曹操的第一位伯乐与坚定支持者。曹操悬赏寻找他的尸体而不得,便刻了一个鲍信的木像,下葬时曹操亲去祭奠,放声大哭。于曹操言,不仅是痛失人才,亦是憾失一知音。

  纷乱之际,多有“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的故事。如庸主之袁绍,其下虽众,却多庸才,或有贤才而不能善听善用。如雄主初起之曹操,其众虽寡,却渐聚英才。所以雄主能成事,就在其本身能吸引人才来附聚。

  荀彧投奔韩馥时,袁绍已经夺取韩的地位,用上宾之礼待荀彧。但荀彧看不上袁绍,认为他“终不能定大业”,“闻曹操有雄略,乃去绍从操”。这表明,雄才大略者,本身就是延揽人才的名片。而庸碌之辈虽居高位,仍然会被贤才看不起。而曹操和荀彧面谈后,高兴地说:“吾子房也!”任命他为奋武司马。把荀彧比作张良,足见其器重,而荀彧也堪当其重。然而,到头来,荀彧被曹操逼而自杀,亦见曹操之奸。

  多宽宥背叛自己的人

  曹操先东征袁术,在破袁术后,即延聘陈国人何夔为僚属。问何对袁术看法后,曹操说道:“为国失贤则亡,君不为术所用,亡,不亦宜乎!”这表明,此时的曹操,已经把人才放在头等重要位置了,这显然是治国立国的思维。当时,曹操性情严厉,部属因公事往往会受杖责,何夔便随时带毒药,“誓死不辱”,但最终也没有受过曹操责打。这说明,曹操懂得尊重人才。有的人才皮实,有的人才则脸皮薄,对不同人才用不同办法,才会笼络人才。其后,沛国人许褚率众来归,曹操高兴地说:“此吾樊哙也!”即任命他为都尉。

  此时的曹操,对人才的吸附能力,可谓方兴未艾。他在用人的心胸气量上也今非昔比,对那些背叛自己的人,亦能多宽宥之。擒获吕布、陈宫后,虽绞杀了他们,但赡养陈宫之母、嫁其女、抚养其家属,比当初陈宫跟随自己时还要丰厚。吕布军中还有前任尚书令陈纪与其子陈群,曹操皆礼用之。张辽率众归降,亦被任命为中郎将。徐翕、毛晖都是其部下将领,兖州大乱时皆背叛曹操,但仍把两人用为太守。这等用人的肚量,于曹操可谓极一时之盛,也正因此能使各类人才,无论有私仇公怨前嫌,无论亲疏贵贱,仅以贤能为唯一标准,皆能为我所用。

  袁绍消灭公孙瓒后,更加骄横,准备攻打许都,双方驻守官渡。袁绍去拉拢张绣,张绣谋士贾诩说了三条投奔曹操的理由,第三条即看重的是曹操的气度:“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对于此时的曹操来说,可谓一语中的。曹操即任命张绣为扬武将军。

  袁曹之争进入关键阶段,在相当意义上说,这一战,乃是双方一善纳建言、一刚愎自用的见证。双方相持半年,曹操欲退回许都而致信荀彧,荀彧回信“情见势竭,必将有变”,建议坚壁持之;袁绍幕下许攸投奔曹操献计,终焚袁绍辎重。至此,曹操锁定胜局。司马光的评价甚为中肯:“绍为人宽雅,有局度,喜怒不形于色,而性矜愎自高,短于从善,故至此败。”

  当初,袁绍和曹操共同起兵讨伐董卓,袁绍问曹操说:假如大事不成,有什么地方可以据守?曹操先反问他:足下意以为何如?袁绍说:我南据黄河,北方依靠燕、代地区,召集北方蛮族兵力,向南争夺天下,大概可以成功吧!曹操则说道:“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显然,在袁绍眼里,没有用人一说,只是机械笨拙地据守一地以为胜。而在曹操看来,只要能用人,在哪都一样能成。

  曹操的败笔

  曹操占领荆州时,益州牧刘璋派别驾张松去祝贺。此时的曹操可谓志得意满,刚平定荆州,打得刘备狼狈逃走,不再像以前对待贤士那样亲切接待张松。主簿杨修建议曹操征聘张松为僚属,曹操不采纳。结果张松便心怀怨恨,回去后便“劝刘璋绝操,与刘备相结”。

  东晋史学家习凿齿说:“昔齐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国;曹操暂自骄伐而天下三分。皆勤之于数十年之内而弃之于俯仰之顷,岂不惜乎!”这一评价,深刻指明为雄主者,骄不可纵,胜不可骄。一骄则易自负,看不到危险处。更易自得,听不进人才的良言。

  公元212年,曹操率军东征孙权。此前,董昭和其他人商议认为,曹操应当封爵为国公,加九锡。荀彧表示反对。曹操很不高兴,到东征孙权时,便让荀彧到谯县来慰问军队,而借机留下他。后荀彧服毒而死。时人皆惜之。

  司马光就此写过一段很长的“臣光曰”,对荀彧的评价甚高。这一大段议论,以示荀彧的才华仁德与气节非同常人,亦是对此千古贤才逝去的追憾,于曹操言则是有愧于追随自己而立大功者。其所以为奸雄,乃因其奸而不欲他人阻其奸道也,必以挡我者死,顺我者生。

  在公元214年,荀彧的侄子荀攸,时任魏尚书令去世。与荀彧相比,荀攸深觉而明智,善于保护自己。一门两贤才,可谓为曹操的大业立下大功劳。曹操曾称赞说:荀彧进献好的建议,不被采纳不罢休;荀攸劝谏错误的行为,不达目的不停止。又说:荀彧和荀攸两位尚书令,对人物的评论,时间愈久,愈显出他们的观点中肯,我终生都不会忘却。这说明曹操深知贤才,然而存在不能容纳人才的若干死角,这是曹操一大败笔。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陈家兴   编辑:吴鑫浩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