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首页中区 > 历史 > 正文
“不治而议论”的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列国崛起更替的基因密码(二)
2017-06-26 09:34:00  来源:学习时报

  尊重人才重视人才在战国时期已经成为政治家的共识。尊重人才是齐国的优良传统。田氏代齐之后,齐威王的父亲齐桓公田午为政时期在都城临淄创设稷下学宫这一独特的培养人才的方式“招致贤人”。什么是学宫?大体上和我们现在创办的研究中心、研究院差不多。为什么叫稷下学宫?因为齐国都城临淄西南有一座稷山,山虽不高,但影响巨大。齐国古称稷下,齐都城有“稷门”,门外办的这个学宫就叫“稷下学宫”,都因稷山而得名。

  齐威王发扬光大了他父亲创立的稷下学宫,并且把稷下学宫作为智囊机构,对学宫先生们给以大夫的尊号和待遇,让他们研究政治和学术,发表不同的议论和见解,供自己选用。齐国给学者们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和政治地位,但并不强求他们一定要为国家做事,这就是所谓“不治而议论”,也就是不担任具体的行政工作,专以议政治学为务。著名学者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荀卿等都曾游学稷下,齐皆“赐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齐威王的这种做法特别值得我们推崇。因为与魏文侯、秦孝公等君主的重用人才不同,齐国的稷下学宫没有那么强的功利心。魏文侯对段干木能够做到不为自己所用而把他养起来,但这只是个案。而齐国的稷下学宫为一大批学者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和政治地位,不是几十人、几百人,而是几千人、上万人。况且又不强求他们一定要为齐国效力,这就非常难能可贵。更难能可贵的是齐国不是一代国君这么做,而是整整六代国君持续了一百三十多年。

  稷下学宫是孕育诸子百家争鸣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温床,是促进百家思想交流、碰撞、融合、自我完善和创生新学派的文化沃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且规模最大的政、教、学集于一体的思想文化中心;是中国古代学术大师的摇篮,高等教育的先声。兼容并包、独立自由的学术精神是稷下学宫最为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稷下学宫的创建和影响与西方柏拉图创建的希腊学园,二者无论创建时间还是影响都堪称双璧。梁启超先生对战国百家争鸣的情状大加赞赏,他说:“孔北老南,对垒互峙,九流十家,继轨并作。如春雷一声,万绿齐茁于广野,如火山炸裂,热石竞飞于天外。壮哉盛哉!非特我中华学界之大观,抑亦世界学史之伟迹也。”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稷下学宫,我们引以为傲的百家争鸣要打一半的折扣。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为什么是齐国而不是别的诸侯国能够成就稷下学宫这样的文化盛事?首先是因为齐国的地理环境比较优越。齐国东有黄海,西临黄河,北有渤海,南有泰山,四面都有天然屏障,堪称“四塞之国”,不容易受到其他诸侯国的侵略。其次,齐国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农业发达;濒临海洋,享有鱼盐之利。齐国历来以富裕著称于世,一直是列国中的首富。雄厚的经济实力为稷下学宫的创办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再加上田氏代齐经过三百多年的苦心经营、收买人心,才最终完全取代了姜姓吕氏在齐国的统治。所以,他们深知“得士则昌,失士则亡”的道理。经济基础加上政治见识,这才奏响了百家争鸣的最强音。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丁万明   编辑:吴鑫浩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