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首页中区 > 历史 > 正文
东晋桓温:危险的胜利
2017-12-22 09:39:00  来源:学习时报

  东晋永和二年(公元346年)十一月,35岁的桓温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开始了征伐西蜀成汉之旅,此时,他就任荆州刺史仅仅一年。桓温出身世家,获得辅政大臣何充和会稽王司马昱的支持,从徐州刺史转任荆州刺史,代替镇守荆州多年的庾氏家族。荆州是东晋门户重地,“户口百万,北控强胡,西邻劲蜀”,是剑拔弩张的军事前沿,荆州刺史是责任最为重大的地方长官。

  桓温少有才名,成年之后也有大志。就任荆州后,很快顺利接收了前任庾翼的团队,把周抚、袁乔、周楚、龚护等骨干之臣都团结在身边,稳定了局势。当时,西蜀成汉政权衰落,时有内讧。桓温继承了庾亮、庾翼“先易后难”的思路,决定先伐蜀,再破北胡。

  荆州地广,但兵将不多。桓温虽然节制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但是可以征调的兵力也仅仅只有三万左右。桓温和主要参谋袁乔商议后,决定采取“闪击战”伐蜀,轻兵急进,快去快回。桓温留下主力镇守荆州,率领直属军团七千余人会同益州刺史周抚军团,合约一万人马,由袁乔担任先锋,出征西蜀。

  永和三年(347年)三月,桓温率部攻克了西蜀彭模。桓温本欲分兵两路,先锋袁乔及时劝阻了这一极其危险的想法,建议桓温集中精兵,直扑成都。于是,晋军留下粮草辎重和老弱部队,再选精兵,“弃去釜甑,但赍三日干粮”,绕过蜀军的防线,从小路飞速进军成都。决战异常激烈,桓温的参军龚护阵亡,连桓温、袁乔也险被流矢所中。晋军畏惧,想要下令退兵。但桓温的“司号员”慌乱之间,居然把退兵指令变成了进军之鼓。稀里糊涂中,晋军再振精神,拼死而进,终于击溃了蜀军,获得全胜。

  纵观桓温伐蜀,策划方面,虽然“先易后难”的总体方向是对的,但是荆州根本未固,而希望采取“闪击战”长途奔袭,毕其功于一役,是近乎疯狂的举动;情报方面,对于蜀军实力了解并不扎实准确,蜀军战力不弱,兵力不少,大大超出了桓温的预计,东晋侥幸险胜;执行方面,主帅桓温临场决断不明,几番险失战机,若没有袁乔的策略和司号员恰到好处的错误,伐蜀可能就会功亏一篑。

  桓温在伐蜀前只有一次行伍经历,曾短暂在庾翼帐下为偏锋小将。桓温敢于伐蜀,既有一股英雄气概,也带有强烈的豪赌意味。年少之时,桓温曾经好赌,和好友“赌神”袁耽志趣相投,桓温的连襟刘惔深知其本性。桓温伐蜀后,朝中大臣都十分担忧,“虑温兵少无继,骤入险地,恐难成功”,刘惔恰恰认为桓温敢于豪赌,或有机会胜出。

  糊里糊涂的胜利总是令人不安,也难以持久。伐蜀成功可能让桓温有了路径依赖,希望北伐也能通过“闪击战”取得简单而痛快的胜利。但是,北胡战略纵深辽阔,骑兵强悍,又岂是西蜀成汉可比。后来,桓温三次北伐,最后失利,也在情理之中了。

  胜利固然是好事,但是糊里糊涂的胜利却比明明白白的失败更加危险。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崔庆   编辑:吴鑫浩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