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特别推荐 > 正文
【智库网】江苏促进智能制造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2017-09-15 10:01:00  来源:江苏智库网

  原标题:江苏促进智能制造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对策建议

  摘要:我省重点培育智库、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成长春、陈晓峰指出,江苏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好、起点高、市场前景广阔,但在内涵把握、目标导向、自主创新、平台构建以及人才储备、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仍存在诸多瓶颈。因此,各界应破除“急于求成、好高骛远、表里不一”的思想误区,捋顺政府与企业、技术需求与解决方案、技术标准与个性化需求、机器与工人之间的辩证关系,统筹协调、分类指导、梯次推进、精准施策,抢占智能制造发展的先机和主导权,全力推进江苏智能制造发展迈上新台阶。

  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对于江苏全面建设“一中心、一基地”,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关于“发展具有领先优势的智能制造”精神具有深远的战略指向与实践意义。得益于良好的产业基础、丰富的科教资源以及“两化融合”进程的纵深推进,江苏智能制造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日益提升,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智能制造示范基地脱颖而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智能制造企业快速成长,示范引领效应日益凸显。近年来,各级政府也主动作为,顶层设计引导越发清晰,各项扶持政策持续跟进,全面吹响了推进智能制造的“集结号”,体现了江苏“高度”、形成了江苏“标志”、作出了江苏“示范”。

  一、江苏智能制造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对智能制造的内涵把握及目标导向上仍有误区。把智能制造同工厂自动化、数字化工厂等概念混为一谈,形式主义、碎片化思想盛行,绝大多数企业还都存有套取各种专项资金扶持的内在冲动,导致“花瓶设备”和“纸上流程”大量冗余。同时,技术与管理双向脱节现象较为突出。传统生产组织方式留下的烙印很深,尽管绝大部分企业对引进智能制造设备有需要,但一半以上的企业使用智能设备的初衷是“替代人力”或“降低成本”,只有少部分企业认为是“生产流程必须”和“企业管理升级需要”,以智能制造整合价值链和商业模式的企业少之又少,面向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服务理念更是鲜见。

  2. 地区与行业层面推进不平衡,系统性、协调性有待提升。江苏智能制造的突出优势更多还是囿于一隅,星星之火未成燎原之势。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都在积极布局,抢占未来制造业制高点,但对智能制造的实现路径和政府角色定位不够明晰,地区与行业的非均衡、不协调现象较为突出。同时,现阶段的各类资金扶持模式效果欠佳,乘数效应与加速效应尚未显现,也并未能真正激发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社会资本的持续跟进。而且,智能制造发展的宏观协调和管理工作有待加强,体制机制改革与营商环境优化等工作也明显滞后于智能制造发展的实践需求。

  3. 龙头企业研发投入不够、积极性不高,中小企业基础能力薄弱、危机感不足。江苏已有的一批智能制造行业领军企业和重点骨干企业已快速成长,但像华为、中兴一样重视研发投入,掌握核心技术和产业主导权的仍是凤毛麟角。一方面体现在一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的研发投入比例偏低,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给也处于中低端水平;另一方面体现在江苏点多面广的优质中小企业由于受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等因素制约难以找到合适的智能制造技术。而且,很多中小企业在智能化改造中也存在盲目“追高求快”的乱象,并未真正从数据、传感、客户需求等基础做起,能力提升工作仍是浅尝辄止。

  4. 关键制造技术及核心基础部件对外依存度高、整体创新能力不强。智能制造的发展侧重技术追随和引进,原始创新匮乏。诸如以“大云物移智”为主要内容的新型技术领域,江苏所掌握的核心技术仍十分有限,各个企业技术研发往往各自为政,缺乏资源共享与合作平台。而且,受制于传统外向型经济的路径依赖,智能制造发展的相关人才储备及技术标准建设工作也明显有所滞后。此外,在互联网时代,用户需求日趋多样化、定制化。目前,江苏还缺乏一批既能开发工业软件和互联网应用系统,又熟悉细分行业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研发、制造、集成的工程服务公司或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

  二、智能制造发展中尚需厘清的几大关系

  1. 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同样也是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的主体。相关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准确把握智能制造发展的最佳时机与突出优势,做好智能制造知识(技术)储备以及生产、服务模式集成与创新,并充分考虑智能制造的投入产出、当前需求、远期规划。诚然,企业主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政府的正确引导,但政府不应越俎代庖,只须在营造氛围、优化环境、提供支撑上下足功夫,充分激发各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尤其是要加大对中小企业服务、研发平台的支持力度,并进一步发挥已有扶持资金的杠杆效应。

  2. 技术需求与解决方案之间的关系。技术需求企业在发展不同阶段对智能制造的需求也将发生变化,解决方案提供方能否及时跟进也是技术需求方要面临的问题。现阶段,江苏还没有出现能够打通整个架构体系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商。如何在技术需求与解决方案之间进行无缝对接将会更加依赖于工业软件开发和行业解决方案的提供能力,尤其是要注重对数据进行更为深刻的洞察和分析处理。因此,如何培育江苏在软件集成和综合服务优势,形成与国内外巨头相抗衡的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是江苏智造制胜的焦点所在。

  3. 技术标准与个性化需求之间的关系。要推进智能制造深度发展,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应在技术标准与个性化需求之间的转换和对接方面做好支撑协调工作,尤其是在设备互联、数据信息接口标准化的前提下,开发个性化定制智能制造单元,切不能将智能制造单元做成“设备孤岛”、“信息孤岛”,使其失去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衍生价值的功能。对于企业而言,除了智能工厂(车间)建设之外,还需要从更透彻地感知客户需求,更全面地整合上下游产业链等角度加快智能制造生态系统的建设,并实现创新的快速商业化,不断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4. 智能制造装备与工人之间的关系。“机器换人”并不意味着“人”真的从生产过程中消失,而是说“人”要实现从“一线操作”向“二线操控”的技能(管理)升级。这其中更应充分发挥人的价值,提高人的创造力。而且,对广大中小企业而言,应慎提“机器换人”,智能制造是一个发展大方向,不可急于求成、盲目跟风,也不可瞻前顾后、坐失良机。客观而言,自动化、数字化应是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现实追求,而即使有条件的“智能化”从也要从“工业强基”开始,真正从数据、传感、客户需求等基础性工作做起,注重自主研发和创新,打造持续优化升级的智能生态系统。

  三、促进江苏智能制造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1. 坚持规划引领、分类指导,营造健康有序发展环境。高起点推进智能制造园区建设, 尤其是在引进国内外智能制造重点企业在江苏布局,在做好项目筛选甄别方面要做足、做透文章,避免低端重复。同时,也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区域间政策衔接与产业融合,统筹和引领区域智能制造一体化发展。此外,应积极为智能制造供需企业搭建无缝对接平台。现阶段,可尝试对已有的一些公共实验室、技术平台进行功能改造与服务拓展,并通过多方参股、市场化运作等灵活方式打通“上游-下游-终端”之间的联系通道,便捷高效地为企业提供“交钥匙工程”和“一站式服务” ,使企业能降低成本、少走弯路。

  2. 突出重点环节、主攻关键技术,加快推进示范推广应用。在智能车间建设的基础上,选择有条件的企业向智能工厂发展,并以现场会、推介会等形式对相关行业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应用。也鼓励企业在解决自身智能发展的同时,为跨行业、地区推广树立标杆。现阶段,应加快建设一批自主安全可控的智能制造示范应用项目,并同步推进实施“智能制造信息技术及装备创新计划” ,尤其是要加快推进电子、轻工、纺织、包装等领域智能成套装备及系统的创新研制,形成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 进而促使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加快向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信息集成服务商转型。

  3. 注重科学规范、灵活高效,制定精准化财税扶持政策。优化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结构, 全方位、 多渠道为智能制造企业 “减负” 。加大对智能制造技术创新、首台(套)技术装备研制、推广使用、互联网提升、创新创业等环节支持力度,尤其是对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以及主导制定标准的企业。对于初创期的中小企业,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对处于发展壮大期的企业,采取由政府投入部分引导资金,按市场化运作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并支持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各类资本参与智能制造项目。

  4. 强化激励、注重落实,创新人才“内培外引”的相关体制机制。积极拓宽智能制造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渠道,为海内外人才(团队)创新、创业营造优质服务环境;协同省内高校及社会培训机构建立面向中低端产业工人的技能提升教育与培训计划,促使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整体素质转变和创新意识增强,并逐步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支持智能制造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核心技术人才柔性工作, 组建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专家队伍,并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全面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南通大学党委书记、 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 成长春;南通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陈晓峰)

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韦轶婷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