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要闻要论 > 正文
“城市病”, 病不在物而在人
2016-10-11 08:51:00  来源:新华日报

 

  所谓的“城市病”,是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当中,首先进行了“物”的城市化,也就是说做了城市化的空间准备、产业准备和人口的集聚。实际上这种人口集聚和产业准备无论是对环境,还是对城市品质、城市生活、城市公共服务都会带来非常大的冲击。在过去三十年的城镇化当中,更多考虑的是“物”的因素。因此,中央也在未来的城镇化要求中提出了对于“人”的要求,要以人为本。

  另外,应该如何看待城市市民,也是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过去认为拥有城市户口才叫城市市民,可是如今我们有大量没拿到城市户口的人同样生活在城市,同样需要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如果城市无法提供,那就是一种城市病。这种情况下,这些人以什么样的方式成为真正的市民,是未来城市化当中应当关注的问题。

  “城市病”的解决涉及到城市公共资源配置,以及如何服务每个城市市民的问题。未来的城镇化应当是政府、市民与市场三方在达成了共同的城市价值认识的情况下,共同制定、实施公共政策的过程。任何一个城市的城市问题都不是自己能独立解决的。城市群应当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现有的城市壁垒,形成一系列的区域政策和区域共识。一个城市是全体市民的城市,在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的过程当中,应当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参与。

  过去我们强调发展城市新城,而未来的发展则更多关注城市已有空间。城市发展的空间总量实际上已经满足了我们过去若干年内城市化人口需要的土地总量,但是这个问题应该分别对待,对于某些发展快,城市动力充沛的城市来说,这种空间还是不够的;而对于没有太多城市动力而空间上又过度增长的城市来说,这种发展并没有人口的支撑,所以在发展总量上出现了区域上的不均衡。

  当然,老城作为城市发展的精神内核,也是城市规划重点要考虑的问题,这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要解决老城的宜居性、发展动力和活力的问题。一个城市的活力在于它的复杂与混合,过去的老城是能做到这一点的,而未来的老城通过不断的更新,它的复杂性和混合性会被消灭,原有的活力就会慢慢的消失。

  未来的宜居城市,首先要有好的政策,要善待所有居民,每个市民无论贫富,无论男女,都是这个城市建设的一分子;一个好的城市要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人们能够生活在自己所期望的氛围之中,拥有自己所应该拥有的生活;一个好的城市应当是一个多元并存的城市,不同的生活形态、文化形态、产业形态可以并存,这座城市才能有更大的兼容性,才会有更长远的发展前景。最后,一个好的城市应当提供充足的、良好的、完备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作者系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袁牧   编辑:韦轶婷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