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特别是其中的尊民贵民、爱民情怀、倾听民意、举贤用能、富民利民、恕民教民等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芒。
本固邦宁的民贵思想。《尚书·多方》记载,“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讲的是天意以民为主;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国家才能安宁,强调执政为民,人民才是治国理政的根本。《孟子·尽心章句下》记载“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说的是人民是最尊贵的,国家还在其次,君主是最轻的,把人民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上。《荀子·王制》记载“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鲜明地指出人民可拥护君主,也可以推翻君主。《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教育儿子,要尊民敬民。有一次吃饭,太宗问太子,你知道饭的道理吗?太子说不知道。唐太宗说,农民辛勤劳作,好不容易才打下粮食,要役民以时,不要横征暴敛,才能吃上这样的好饭。太子乘船,唐太宗又问,你知道船的道理吗?太子又说不知道。他说,君主好比船,人民就像水,水可以承载舟,也可以颠覆舟。唐太宗待民为善,开启了贞观之治。
开诚重民的爱民思想。商周时期,周文王曾问姜太公治国之道。太公答“爱民”。他说“善为国者,御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慈弟,见之饥寒,则为之哀,见之劳苦,则为之悲。”《典语》称“王所以称天子者,以其号令政治,法天而行故也”。天有好生之德、仁爱之心,天是万物的保护伞。《管子·形势解》记载,“人主能安其民,则民事其主,如事其父母”,说只有让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就会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戴;“故主有忧则忧之,有难则死之”,如果君主遇到忧困,人民会为他感到忧伤,国家有了危难,人民也会拼死效力。所以说“莫乐之,则莫哀之,莫生之,则莫死之。”尊重民意和纳谏。《管子》记载,齐桓公请教管仲,如何才能不失去天下?管仲说“黄帝立明台之议者”,黄帝设立明台,让群臣议论国事;“尧有衢室之问者”,尧设立衢室,主动听取人民意见;“舜有告善之旌”,舜设立进谏旌旗;“禹立谏鼓于朝”,禹设立进谏的鼓;“汤有总街之庭”,汤设立汇总民意的庭堂,“以观民诽也”,来听取人民的意见。
选贤举能的用人思想。《新序》记载,有一个官员遇事请示齐桓公,齐桓公说你去问管仲;这个人又来请示,齐桓公还是让他找管仲,如此三次。旁边人问,“一则告仲父,二则告仲父,易哉为君”。这就是齐桓公倚仗贤臣,所以能垂手而治。“故王者劳于求贤,逸于得人”,所以君王求贤时辛苦,像刘备三顾茅庐,求贤诸葛亮,真的不容易。但是,“逸于得人”,得到大量人才之后,治国就轻松安逸了。“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舜在位时,举荐德才兼备之人,结果他就可以垂衣拱手,不用做什么事,却能天下太平。“汤文用伊吕,成王任周邵,刑措不用,兵偃而不动,用众贤也。”历史证明,凡是选贤用能,就会形成政治清明、民富邦安、军事强盛、四方来朝的良好局面。
藏富于民的利民思想。《孔子家语》记载,鲁哀公问孔子,如何理政?孔子说“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就是说政治最急迫的事情,就是让人民富裕并且长寿。哀公又问:如何才能做到呢?孔子说“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就是征徭役不要太多,税不要太重;要重视礼乐教化,让人民远离疾病和犯罪。鲁哀公说,照你这么说,国家会穷成什么样啦!孔子回答说,《诗经》上有这样一句话,“恺悌君子,民之父母”,说平易近人的君主是百姓父母,哪有儿子富裕父母贫穷的呢?哪有百姓富裕了,国君会贫穷的呢?《贞观政要》记载,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仁恕善德的育民思想。《孔子家语》记载,对犯罪平民百姓,要“既陈道德以先服之”,还要宣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道理,让人明白是非善恶美丑,就不会轻易作恶了。如果讲了道德还不行怎么办?“则尚贤以劝之”,要用品德高尚的人为标杆模范,让众人看齐,劝勉向善;“又不可,则废不能以惮之”,要是还不行,就贬退那些不守道德规范的人,形成震慑;“若是,百姓正矣”,如果这些都做到了,百姓自然就端正了;“其有邪民不从化者,然后待之以刑,则民咸知罪矣”,对那些顽固不化、邪曲不正的,施以刑罚,众人就知道他为什么犯罪、罪在何处了;“是以威厉而不诫,刑措而不用也”,所以不用靠严厉警戒和刑罚。这就是古人所注重的以文化人,以仁恕民,仁恕善德,不苛于民,爱民如子。(曲奕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