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要闻要论 > 正文
“雨林”中创新,需消除各种社会壁垒
——陈宪教授在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专家论坛的演讲
2017-11-28 10:23:00  来源:解放日报

  思想者小传

  陈宪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主要社会兼职有上海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主要关注的学科领域为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服务经济与贸易。出版《跷跷板上看天下》《人本精神:经济学人的告白》《走进公共社会》《谁来关注利益失衡》《美国病,中国病》等专著。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我理解,这里的“关口”是指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攻关的动力来自哪里?党的十九大报告给出了明确答案: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就经济学概念而言,创新是美国学者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年提出的。它是指企业家改变生产要素组合的行为,是企业家在完成初始创业基础上产生的持续提高效率的行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是一种不断把生产要素组合从比较低效率的状态带到比较高效率的状态。

  熊彼特所定义的创新不是科学技术的创新,而特指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是一种革命性、破坏性重组。通常,我们将这种创新称为狭义创新。但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创新概念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延伸。时至今日,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文化创意和制度改革,都被称为创新。由此,我们将这个普遍意义上的创新称为广义创新。

  下面的演讲,主要从创新理论、创新主体和创新生态三个视角,围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大家作一些分享和交流。

  科技创新成果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企业家是试错者组织者

  说到创新,经常是与创业联系在一起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一个典型的表述。现实中,创业对于企业的成长来说,是N次的过程。而且,无论是初始创业还是内部创业,都内在包含着广义创新。因此,尽管现在没有准确的数据表明有多少创新是经由创业完成的,但可以断言,这一比例应该不会低。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是包含创业的。

  作为创新理论的鼻祖,熊彼特认为,创新不等于技术发明,只有当技术发明被应用到经济活动中才成为创新。创新者专指那些首先把发明引入经济活动并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的人。这些创新的倡导者和实行者就是企业家。在他这里,企业家既不同于发明家,也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经营管理者,而是富有冒险精神的创新者。创新是企业家的天职,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经济增长的动力是创新者——有远见卓识、有组织才能、敢于冒险的企业家。

  于是,经济增长的过程可视为创新引起竞争的过程:创新—模仿—适应。在熊彼特看来,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为了证明自己出类拔萃的才能而竭力争取事业成功的、非物质的精神力量。这一精神支配着企业家的创新活动。

  熊彼特还观察到一个即便在今天都很有意义的现象:创业才能不一定体现在某个自然人,特别是某个具体的自然人身上。熊彼特指出,创业更多的是一个团队的活动,而不是自然人的活动。通过合伙人的制度安排,可以提供更大的投入并分散风险;创业创新团队成员,在各种特质如冒险精神、组织才能和性格等方面互补,将有助于提高创业创新的成功率。

  现代创新以科技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为双核心。企业家在这里的关键性作用,是作为科技创新成果走向市场即产业化的试错者和组织者。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文化创意和制度变革的成果,都是企业家主导的产业化过程的投入要素。因此,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模式创新,都是企业家精神的产物。

  在熊彼特之后,不能不提到威廉·杰克·鲍莫尔。他把企业家细分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生产性企业家,以及很少或不推动且实际上有时还会损害经济增长的非生产性企业家。这一划分的目的是引入制度视角的创新和企业家研究。所谓创新型企业家的关键特质是对市场敏感,是能够发现并开拓市场的。鲍莫尔还通过詹姆斯·瓦特这位伟大的发明家是如何在马修·博尔特充当企业家角色后把瓦特机推向市场并用于生产性目的,来论证创新型企业家的作用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巨大贡献。

  此外,鲍莫尔详细说明某些关键性制度,如专利制度、反托拉斯法、破产保护和银行体系,推动了生产性创业活动的兴起和发展。这些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创新型生产性企业家成长。

  以专利制度为例,早期专利的使用并不是为知识产权的创造者提供保护。恰恰相反,它旨在激励知识产权转让以及帮助其他国家提高生产率。后来,专利逐步变为保护发明者的一种工具,并在推动美国等国的经济扩张乃至称霸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反托拉斯法及其导致的竞争,也在鼓励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关的法律有助于确保寡头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迫使它们持续关注新产品的销售和新生产工艺的采用。

  另一项产生了同样作用的制度是破产法。它为创业失败的企业家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护。由于创新没有先例可循,本质上是一种风险极高的活动,故破产保护无疑是一种重要鼓励,或者说成为制度意义上的容错机制。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吴鑫浩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