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前沿关注 > 正文
从“取火记”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博大情怀
——学习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随想
2017-11-15 09:18:00  来源:学习时报

原标题:从“取火记”的思想理念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博大情怀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跟我一样,有这样的感觉,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一样,在远离首都的陕北延安,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近距离地跟一位大国领袖对话,走进他丰富而具体的精神世界,探究其历练的足迹和博大的胸怀。

  任何一代领袖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土壤。

  习近平曾坦诚地说,在他的一生中,对他帮助最大的,“一是革命老前辈,一是我那陕北的老乡们”。《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所触及的内容,不仅是青年习近平感人至深的过程,更是习近平人生信仰和至高理想的形成过程。通过进一步学习,我们不难发现蕴含在这些感人故事中,在领袖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层面的内容。作为本书的受访者之一,我也是在深入学习中,有了新的发现或者新的感悟。

  1974年,时任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年仅21岁的习近平,在陕北的大山中掀起了一场波及陕西全省的沼气革命。为了配合省政府在延川召开的全省沼气推广利用现场会,县里要求写一篇关于习近平先进事迹的新闻报道。县委书记申昜说:“谷溪人熟,情况熟,掌握的资料多,这篇重点文章的采访写作任务,由他来独立完成。”

  于是,1975年9月20日,《延安通讯》头版头条发表了这篇长篇通讯“取火记”,报社总编李彬同志亲自为这一文稿撰写了社论。

  几十年后,再次回想当年采写“取火记”时与习近平的相处,我以为他的“不忘初心”的崇高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理念,应该早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经悄然萌发。

  细心的读者或许还记得“取火记”开篇的一段话。

  “火,是被人类征服的第一种自然力。从远古钻木取火的神话传说,到煤、油、天然气和太阳能的应用,人类为了火的利用、燃料的来源,曾进行了几十万年的艰辛斗争,不断换取人类的文明、进步!(短短76个汉字中,用了三个“人类”)今天,正在进行的推广利用沼气,也是这场斗争的一个新的回合。”

  如果说整篇文章记录的是青年习近平在“沼气革命”中的先进事迹,那么,这段话则体现了一种更具理性,更具思想的信息。现在看来这是一段很平常的话,如果将它回归到“全国江山一片红”的历史断面上,这段话的意义和价值更值得我们深思。

  在采访过程中,我和习近平住在一个窑洞里,两个人横躺在小土炕上,天南地北闲聊。先拉制服跳蚤的方法。近平说,将“六六六粉”撒在炕上太呛人;我说,将“六六六粉”撒在门口,把跳蚤拒之门外。近平说,一扫地不就没了?我说,先用水将门口的地面洒湿,让“六六六粉”粘在地上,药就渗进土里。撒一次就能管用好几天。

  说到沼气,平时不多言谈的习近平更像是一位满怀激情的能源专家。他说,火,是人类征服的第一种自然力。火的利用,燃料的来源,是人类永远的课题;村子里本来劳力就少,上山砍柴费时费力,特别是到了农忙,还耽误队里的生产。总不能让群众没柴做饭吧?刚来的时候,知青不会砍柴,老拿队里的庄稼秆烧火做饭,群众也有意见……

  当年的陕北,不仅吃粮困难,烧柴也同样困难。其困难的程度,在陕北流传一个“烧鞋煮面”的故事,令人心痛。七十年代,有位下乡干部到一个农户家吃派饭,女主人把面条下到锅里,柴火没有了。连牛粪、羊粪、驴粪也没有了,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这位妇女赶忙脱下自己的布鞋,投进灶口,紧拉风箱,才将待客的面条煮出来;干旱的气候,瘠薄的土地,落后的耕作方式,加上不切实际的政策,陕北的父老乡亲缺衣、少食、没柴烧。为此,不少人甚至搭上了性命。我五十八岁的父亲就是在捞“河柴”时坠身洪流而亡,乡亲们追了十五里路程才找回他的遗体……

  习近平从办沼气的现实需要,谈到能源发展的历史过程、新能源的发展趋势,以及能源利用与人类发展的关系,他说:“今天,正在进行的推广利用沼气,也是为了(换取人类的文明、进步)斗争的一个新的回合。”就是这次谈话,将这一则关于办“沼气”的新闻报道赋予了新的生命,将新能源开发上升到为了人类的文明、进步的高度。习近平的一席话让我联想到古希腊“普罗米修斯”天庭盗火的神话传说,于是将这篇报道命题为“取火记”。自然使这篇平常的新闻稿承载了更为丰富的精神寓意和思想内含。

  “取火记”如是写道:

  试建沼气池的战斗打响了,参加试建的贫下中农、沼气技术人员干劲十足,日以继夜开石备料,挖坑奠基,干得热火朝天。可是,一些思想保守的同志却在一旁说怪话:“五八年拐峁大队花一千多元办沼气没办成,这回还是劳民伤财”;在梁家河有人当着正忙活着办沼气的习近平说:“好后生哩,别逞能,四川暖,延川冷,沼气在咱这儿办不成!”有人甚至断言:“沼气过不了秦岭”、“要是沼气能点灯煮饭,除非母鸡叫鸣,公鸡下蛋!”

  一股股冷风,吹不凉每一个试建组同志开辟农村燃料新来源的热心,一个个建池中遇到的困难,挡不住他们大干快建的前进步伐。他们豪迈地说:“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

  建池需要沙子,可是梁家河没有,习近平同志就带领几个青年到十五里外的前马沟去挖;建池的水泥运不进沟,他又带头从十五里外的公社背了回来;没石灰,他们又自己办起烧灰场……

  沼气池建成装料,突然发现池子漏水跑气,如不及时清理出水粪,这口池子就有报废的危险。去四川学习过的沼气技术员刘春合和习近平一合计,就连夜用桶往外吊水粪,吊桶上的麻绳子把手勒红了、勒破了,他们全然不顾,突击一天一夜,把四十立方米的水粪全部清理出池子,装过料的池子,池壁沾满粪浆,又脏又臭,在炎热的夏天进池修理,更是憋的人喘不过气来。习近平和刘春合等同志相继跳进池内,用清水洗刷池壁,寻找裂纹,进行修补……

  七月中旬,在两三天内,梁家河、延水关和农场的三个沼气池先后产气点火,终于,粉碎了“沼气不过秦岭”的神话,陕北高原点亮了沼气灯!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曹谷溪   编辑:吴鑫浩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