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引进来 留得住 能共赢——当前中国外资形势观察
观察一国经济活力、动力和潜力,外资是个独特的窗口。
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持续蔓延,全球贸易和投资争端加剧,国际投资者信心明显不足。中国吸引外资情况怎么样?外资对投资中国如何看?
记者近期前往多地调研,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中国,已经并且有能力持续在外资领域“引进来、留得住、能共赢”。
“中国是正确的投资方向”
7月初,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
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前,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全球主席汉斯保罗博克纳刚刚同合作伙伴进行洽谈。
“中国是正确的投资方向。”与中国有40多年交集的博克纳告诉记者,如果问中国值不值得投资、值不值得深耕,他的回答是——“绝对值得”。
博克纳的观点与不少跨国企业的行动不谋而合。
走在南国大地,记者不仅感受到盛夏的体感热度,更触动于外商的投资热度。仅广东省,前5个月实际到资超5000万美元项目就达到37个,项目金额合计58.1亿美元。埃克森美孚、巴斯夫、宝洁……从准备动工到紧张施工,认准中国的外资巨头,加快布局的脚步没有迟疑。
行至中部,外商投资热度同样不减。在湖北武汉,法国施耐德电气在原有投资基础上追加投资数条生产线。湖北自贸试验区6月份一次性签约24个重大项目,金额近300亿元,涉及产业孵化、保税维修、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医疗器械等多个领域。
向西看,成都重庆西安纷纷亮出不错的吸引外资“成绩单”,一批装备制造、现代金融、现代物流、文化创意产业外资项目有序推进。
往北走,德国宝马集团增资30亿欧元在辽宁沈阳新建工厂;石油巨头沙特阿美携手中国企业共同投资100亿美元在盘锦运营化工项目。
商务部的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3690.6亿元,同比增长6.8%,增速较去年同期加快5.5个百分点。其中,来自德国、韩国、日本的对华投资分别增长了100.8%、88.1%、18.9%,来自欧盟的投资增长了29.5%。
“中国依然是世界最大的增长机遇所在。”麦肯锡全球管理合伙人凯文斯奈德认为,市场体量大,供应链效率高,资本充足,这些都是世界投资者看好中国经济的重要因素。
“我们愿同中国经济共成长”
夏至时节,江苏张家港,一场舞狮表演让美国陶氏公司高附加值有机硅树脂工厂奠基仪式热闹非凡。半年内第二次访华的陶氏首席执行官吉姆菲特林,饶有兴致地用毛笔为狮头“点睛”。
“这是我们过去3年在张家港投资的第3条生产线。”他说,对陶氏而言,中国不仅是“战略市场”,更是生产中心、创新中心,在陶氏全球供应链中地位举足轻重。
实际上,早在半年前,菲特林就告诉记者,中国的市场机遇、转型机遇、创新机遇,也为陶氏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我们愿同中国经济共成长。”
透过现象看本质。记者发现,当前中国吸引外资,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与往常不可同日而语。
商务部的数据显示,前5个月,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1128.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4%;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41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2%;高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近70%。
外资加速向中高端集聚,恰恰与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形成共鸣。
记者调研发现,越来越多跨国企业将研发总部或研发中心设立在中国,对华投资中的研发投入也随之加大。
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尹正告诉记者,公司近3年在中国的研发投入将增长50%,研发撬动生产,愿意在研发领域加大对华投资,充分表明施耐德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对中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知识产权保护的肯定。
欧洲知名车企雷诺集团高级副总裁、中国区主席福兰已在中国生活了3年。这期间,雷诺在中国电动车市场进行了大量投资,已与中国企业建立了3家合资企业。
“我们知道中国政府出台了许多欢迎外商投资的政策,也切实感受到中国正在不断改善的营商环境。”福兰说,“未来非常希望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取得突破。”
当“世界工厂”与“世界市场”在中国交汇融合,火花自然绚丽夺目。
“对于有远见的企业而言,参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是不容错过的机遇。”博克纳说,全球跨国投资连年下滑,而中国吸引外资却逆势上扬,这是全球资本做出的市场选择。
“更多的共赢故事令人期待”
应该看到,当前世界经济风险有所上升,国际贸易投资放缓,保护主义负面影响加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
而中国,正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确定性,积极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6月末,日本大阪,中国宣布若干扩大开放重大举措:进一步开放市场;主动扩大进口;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全面实施平等待遇……
就在上半年的最后一天,中国出台新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经过5次修订,清单内容从原先190条缩减到现在全国版的40条和自贸区版的37条。当天还出台了2019年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扩大鼓励外商投资的行业和领域。
压缩与扩大之间,足见中国的开放诚意。
“在全球化遭遇逆风的背景下,这种开放姿态和行动尤为可贵。”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说,更多的共赢故事令人期待。
调研中记者了解到,外商对华投资有信心的同时,在部分政策具体落实层面,也提出了建议和期待。
更大力度保护知识产权,抓紧制定外商投资法配套法规、规章,将原来规定的2021年取消证券、期货、寿险外资股比限制提前至2020年……刚刚闭幕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传来中国履行扩大开放承诺的时代强音。
“我们对中国持续对外开放有信心,对中国的未来有信心。”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说。(新华社电)
声 音 >>>
“谁也不愿放弃中国大市场”
—— 表达“扎根”信心,许多外企扩大在华布局
“撤离中国?能去哪儿?”坐在简约实用风格的办公室里,面对记者“是否考虑撤离中国”的问题,德资企业克恩-里伯斯(太仓)有限公司行政总裁张臻伟反问记者。
太仓距离上海市区仅50公里,1993年,汽车零配件生产商克恩-里伯斯成为太仓第一家德企。20多年来,习惯抱团发展的德国中小企业陆续落户。如今,这座江南小城已聚集318家德资企业,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30家左右的速度增长。
1995年进入克恩-里伯斯工作的张臻伟,也见证了太仓公司从9人到1000多人的发展。随着中国汽车行业迅猛发展,这家工厂90%以上的产品销往国内,而在10多年前,出口占了总销量的一半。
中国市场广阔,购买力日益增强,虽然这两年乘用车市场面临压力,张臻伟对中国汽车市场远景仍然充满信心。
“中国人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需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这与德国制造的理念契合,是德国企业的好机会,所以我们从没想过离开。”张臻伟说。
近日,新华社多路经济基层调研小分队奔赴各地。在长三角地区调研中,许多跨国企业表达了相似看法,不少企业正扩大在华布局,以实际行动表达扎根中国的信心。
就在今年5月,太仓最大的德资企业舍弗勒与当地签约电驱动及航空部件项目,投资总额3亿美元。
前不久,陶氏公司中国高附加值有机硅树脂工厂在江苏张家港市举行了奠基仪式。去年,这家总部位于美国的跨国巨头在中国成都的涂料材料工厂和位于张家港的聚醚多元醇工厂先后开工。
“中国不仅是有战略意义的市场和生产研发基地,也是陶氏公司在全球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陶氏公司首席执行官吉姆菲特林说。
在贸易保护主义“逆风”下,记者所见所闻,是对一段时间以来“外资企业相继撤离中国”论调的有力回应。
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6460家,实际使用外资3690.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8%。
调研中,不少企业高管都提到,中国强大的国内市场让外资难以割舍,而完整的产业链、日益优化的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是外资深耕中国市场的深层动力。
总部位于伦敦的跨国制药巨头阿斯利康1993年进入中国,在中国拥有约13000名员工,2018年在华销售额近38亿美元。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张,阿斯利康预计在年底前新增3000个工作岗位。
“中国的医疗还有很大增长空间,谁也不愿放弃中国大市场。”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王磊告诉记者,“我们的目标是把中国变成阿斯利康全球最主要的生产基地之一。”
47岁的王磊小时候患有哮喘。2013年,王磊进入阿斯利康工作后,在上海的医院看到很多哮喘患者专程从外地赶来,只因当地基层没有雾化治疗室。震惊之余,王磊与跨界伙伴合作,打造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雾化中心,用于改善基层医疗机构条件。目前,阿斯利康在全国建成的儿童雾化室数量已超过17000家。
这个项目是阿斯利康主动融入中国发展的努力之一。和诸多跨国企业一样,阿斯利康希望借助中国创新优势,打造基于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诊疗一体化全病程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制药售药。
“中国在科技创新上优势突出,在商业创新氛围方面领先全球,这是外资企业在华二次创业的好机会。”王磊说。
在菲特林看来,中国城镇化持续推进,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将给陶氏公司带来巨大商机。
“未来20年,预计还有3亿人将进城居住,中国需要为他们提供节能舒适的房屋、先进的基础设施、清洁的水和空气。陶氏公司的产品与这些愿景相契合。”菲特林说。 (新华社电)
关 注 >>>
外国投资者渴望与 中国新兴产业合作
来自爱尔兰的一家数据安全企业创始人莱斯利日前在参加夏季达沃斯论坛相关会议时说,他的公司虽然尚未进入中国市场,但他表示:“中国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数据安全领域拥有巨大市场空间,我们非常渴望与中国企业进行深入合作。”
合作共赢,分享中国市场不断释放的新机遇成为本次夏季达沃斯论坛多数与会者的共识,相比以往,外国投资者越来越关心中国新兴产业发展带来的投资机会。“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已超过120万辆,而根据市场预测,到2025年,中国电动汽车市场销量将超过700万辆。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着雷诺集团投资中国电动车市场。雷诺将成为中国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公司的重要股东。”雷诺集团高级副总裁福兰说。
外资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投资质量也不断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就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举办期间,近期有望实质性落户本次论坛举办城市大连的16个项目进行集体签约。16个项目中有10个外资项目和6个内资项目,总投资额236亿元,涉及信息科技、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多个领域。
商务部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为417亿元和63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2%和68.9%。
“日本企业在中国正进行多元化投资,并希望在科技领域和服务业与中国进行更多合作。”日本对外经济机构总裁赤星康特别提到,中国面临老龄化问题,而日本企业在养老服务、医疗等产业积累了很多经验,双方有巨大的合作前景。
中国“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的转变驱动外国投资者更加关注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丁远说,外商在中国的投资已经发生变化,“过去是在中国建立一个生产基地,但随着中国在越来越多领域成为全球最大消费国,外商更愿意参与到中国市场中,不仅仅在中国生产制造,更在中国进行产品研发、品牌拓展等。”
从深化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开放到更大力度保护知识产权,中国在本届夏季达沃斯论坛释放的扩大开放积极信号,更加强化了与会外国投资者分享中国新兴产业发展机遇的信心。一家英国金融科技企业联合创始人莱克斯表达了其加速进入中国市场的愿望,“目前进展顺利,希望年底可以运营。”他认为中国正向世界展示其越来越开放的一面。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