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着眼赓续中华文脉、推动文化繁荣的重大使命,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重大任务,为新时代新征程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全国唯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区坚持以改革统领全局,着力推进文化挖掘阐释、创新转化、传播推广,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谱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姑苏新篇章。
聚焦文化挖掘阐释,奋力描绘姑苏文脉赓续“新图景”。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姑苏区以珍爱之心、尊崇之心、敬畏之心善待历史遗存,坚持系统思考、整体谋划、分步实施,赓续千年姑苏文脉。多维度挖潜文化资源。做好古城保护“续、多、新”三篇文章,深入实施“典籍里的姑苏”“百景百事”等项目,发挥“文化名家单霁翔工作室”示范效应,办好“姑苏·大家说”,激励姑苏干部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立体式呈现历史文脉。实施好古城细胞解剖工程、CIM+“数字孪生古城”等项目,用好人工智能等数字新技术,解剖式梳理古城历史人文信息,活态呈现典籍中的姑苏、文物中的姑苏、遗迹中的姑苏。系统性加强保护传承。把文化工作置于古城保护大局,压茬推进虎丘综改、32号街坊、桃花坞片区、五卅路子城片区等保护更新项目,围绕“天地人、水木园、城街坊”理念,探索将“文化保护—研究—展示—宣介—开发—产业”全流程导入古城保护,以点带面实现“文化赋能古城保护”与“古城保护彰显文化”双向奔赴。
聚焦文化转化发展,精心织就文化传承发展“双面绣”。历史文化“活”起来的关键,在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姑苏区按照“传统现代化、古典潮流化”思路,积极探索人文经济共生共荣的发展之道。促进文化创新发展。创新打造“苏”系列、“古”系列、“名”系列主题文化名片,探索非遗产品产业化路径,让国粹变国潮、非遗焕新生。聚焦元宇宙等数字技术,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加快推动十全街、葑门横街等网红街市发展。推动文化产业繁荣。深入开展全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律、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布局的研究,编制文化产业图谱,坚持分类指导、分区定位、分级塑造,努力打造数字经济、科技创意等产业集聚区。推进文旅深度融合。迭代升级“府学之旅”“碑刻之旅”等精品文旅路线,全力构建“点、线、圈、面”空间格局,试点打造“元宇宙+文商旅”示范场景,让“食四时之鲜、居园林之秀、听昆曲之雅、用苏工之美”的美好愿景变成现实图景。
聚焦文化传播推广,用情勾勒古城现代文明“繁华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姑苏区用活一批能讲好故事的传播平台,塑造一批地方网红,培育一批活动品牌,用心打造“诗与当下”兼具的人间天堂。在丰富“文化供给”上精准发力。以创作生产优秀文艺作品为目标,创作推广“一首歌、一部剧、一本书、一套标识”,用一句话叫响一座城。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发挥全国“文艺两新”集聚区实践基地示范引领作用,实施公共文化服务配送工程,实现文化惠民。在彰显“苏式典范”上持续用力。统筹推进文明创建、文明培育、文明实践,率先探索中心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路径,推进“文明细胞工程”,推动“净美街巷”“绿意姑苏”“好人选树”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固本增量、提质升级,真正实现古城人、物、景的有机融合、一团和气。在擦亮“古城名片”上集聚合力。以前瞻眼光推出一批具有全局性、引领性的对外宣传拳头产品,持续办好大运河姑苏民俗文化系列活动,办优办亮“在十全 遇见爱”原创征文大赛、姑苏原创歌曲征集大赛,创新实施“名人名园名诗”文化展示工程,向世界展示中国风、江南韵、苏州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