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名家新论 > 正文
葛舒阳: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三重逻辑
2024-05-16 09:21:00  作者:葛舒阳  来源:新华日报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科学理解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正确把握其理论、实践和创新逻辑。

从理论逻辑上,要科学理解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因地制宜”出自东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旨在根据不同环境下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妥善解决问题的办法。关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体现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要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应用这一原理来阐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深入理解不同地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具体矛盾,并寻找适合其特定条件的解决策略。新发展阶段,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存在,由此导致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区域性、条件性和基础性差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具体分析和研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基础、发展现实、发展潜力,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特色和优势,努力解决当地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存在的短板问题。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确立并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新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和解决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来制定和形成指导实践发展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确定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径。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推动贯彻新时代新发展理念。新时代,我们党确定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根本遵循,不断推动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发展方法创新。要针对不同地区的特色和优势,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要面向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确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区域工作重点和主攻方向,壮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体力量;要用新技术改造赋能新质生产力区域创新,提升传统产业发展能力,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实践逻辑上,要准确把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前提,紧密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切实发展新质生产力。

坚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导向。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标要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路径。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过去的数量扩张、速度竞争转向质量效益和创新驱动,这一转变的核心是提升生产力的质量和效率。通过科技创新来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转型,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协调和均衡发展,各地区需要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策略,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推动本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

紧密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掌握和解决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问题,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要求。要通过市场调研、数据分析等手段,精准掌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色与发展需求,包括了解地方主导产业的发展现状、区域内消费者的消费偏好,以及潜在的市场需求等,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前提基础。要通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等方式,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产业升级策略,包括选择有潜力的新兴产业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制定相关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不断扩大本地新兴产业发展领域和发展效果。要通过人才培养、现代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等渠道,提升本地科技创新与科技应用能力,为因地制宜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创新、提升传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科技保障。

走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认识误区。要系统、全面理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坚决防止孤立、片面地认识和理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问题,坚决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和“模式单一”等倾向。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防止一些地区在没有充分调研和评估自身条件和市场需求的情况下,急于引进或复制其他地区的经验和项目。这种盲目性容易忽视地区之间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条件、人才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最终可能导致高投入、低产出,甚至项目失败。

从创新逻辑看,要切实推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在拓宽实践路径、培育地方特色、促进良性循环等方面积极创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拓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创新和转型,涵盖了技术、管理、业务模式等多个层面。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地区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探索并实施多元化的实践路径。一是以技术创新拓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途径,通过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人才,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二是以产业升级转型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传统制造业地区可以通过引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新模式,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三是以引才育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保障,通过建立更加开放和包容的人才政策,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要加强与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改革教育体系,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地方特色。要深挖地区独特资源和文化,结合现代科技和创新策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体系。要深化地方资源的综合利用,对于工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通过引入高新技术进行深加工和高值化转化,对于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精细农业,利用生物技术提高作物品质和产量。要挖掘和提升地方文化价值,可以将文化元素用于发展文化旅游、工艺美术品制造等产业,利用地方语言、艺术、节庆等元素,开发文化主题产品。要建设特色创新平台和园区,建立以地方特色资源为基础的科研和创新平台,集聚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形成创新集群。要利用地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优势,推动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促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性循环。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企业通过研发投入带动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又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形成积极循环。同时,以技术创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这些领域的发展又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在提供政策支持中积极营造市场环境,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实现新质生产力良性循环的重要保障。政府的政策支持通过降低创业和创新的门槛,激发了企业和个人的创新活力。随着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推进,经济的增长为政府带来更多的税收和更强的财政能力,政府又能将这些资源用于进一步的政策支持和公共服务的改善,形成政策支持、市场活力和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互动。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常州大学基地)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徐羽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