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智库 > 最新推荐 > 正文
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2024-06-04 09:21:00  作者:许彤亮  来源:新华日报

江苏是鱼米之乡、农业大省,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答好乡村振兴这道“必答题”,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中,汇聚“千万力量”,焕发“万千气象”。

聚焦产业发展强引擎,绘就“硕果盈枝”新画卷。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也是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要定好调子。坚持大农业观,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方面,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丰富食物品种结构,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构建高质高效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三产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纵向上着眼全产业链建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横向上带动文旅、医疗、可再生能源等关联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要树好牌子。充分挖掘利用特色珍、野、稀、名、特物种资源,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承诺达标合格农产品,在“特”字上下功夫,追求“少而精”“精而强”,加大阳山水蜜桃、阳澄湖大闸蟹等区域公共品牌推广力度,靠品质和特色塑造特色农产品品牌优势。要闯出路子。以农业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农业创新,持续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全力突破农业“卡脖子”技术领域,做好乡村人才“留、培、强”,开展人才引流、乡村人才回流等工作,引导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推动传统农业向高科技产业转变。

聚焦生态宜居展新颜,绘就“城景交融”新画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优质的生态环境无疑是乡村最为显著的优势与珍贵资产。要始终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积极践行乡村绿色发展之道,确保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实支撑和核心动力。夯实生态底盘。不断加大对农村资源环境的保护力度,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富有生机活力的生态宜居乡村。美化环境品质。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保护和传承原始乡村景观风貌,注重现代建筑与传统风貌和谐统一。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推进乡村基础设施的巩固提升,提高乡村的宜居程度。坚持绿色发展。实施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等工艺和技术,切实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同时,引导企业走绿色化、生态化发展道路,最大限度减少排放和浪费。

聚焦乡风文明见神采,绘就“幸福和美”新画卷。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紧密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持续推动乡风文明建设走向常态化、长效化,不断深化、拓展,确保取得实效。一方面,要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大力推广积分制、道德评议会等做法,加强对不良风气治理力度,推动婚事新办、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等文明风尚更加浓厚。另一方面,要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着力以文化人、以文铸魂,积极开展“村超”“村晚”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正能量。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同时继续推进村史馆、乡土记忆馆等建设,形塑乡村社会记忆和文化记忆,激发乡村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向协调共生。

聚焦乡村治理提效能,绘就“共建共享”新画卷。当前,以乡村善治为目标,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俨然成为推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和动力引擎,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内容和重要路径。一方面,筑牢坚实的乡村治理组织基础。通过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治理与产业发展、建设的深度融合,确保党的政策和决策在乡村层面得到有效执行。这需要持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其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其成为乡村治理的坚强领导核心。另一方面,要优化“四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运用系统思维和系统方法,明确党建、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的内在关系及功能定位,建立机制衔接、载体兼容、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要素融合机制。在具体实践中,对“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进行“人、财、物、事”的统筹管理,解决乡村治理体系碎片化问题。尤其是当前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可依托数字化基层治理平台,搭建乡村治理“虚拟机构”,打造“线下机构+线上机构”结合模式,推动乡村治理体系组织重构、职能重组、流程再造,进而提升乡村治理体系综合效能。

聚焦生活富裕增福祉,绘就“共同富裕”新画卷。“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最终价值目标所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既是一个物质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精神丰实的过程。具体而言,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不断满足城乡人民日益增长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的需求。既要做到家家“仓廪实衣食足”,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民提升文化水平与技术素养,有效整合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激发农村自我“造血”能力;也要推动人人“知礼节明荣辱”,不断优化社会服务供给,兜牢社会保障底线,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共赴和美乡村“诗与远方”。

(作者为省委党校第33期乡镇党委书记进修班学员、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党委书记)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韦轶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