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目标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是高校教育育人的核心。因此,为更好地落实育人目标,需要高校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渗透融合并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推进路径,以便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优质人才。
营造“浸润式”育人学习环境
环境氛围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一定的隐性教育作用,以校园文化为基础,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在校园中积极营造出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路径。例如:高校充分挖掘传统节日、传统民俗艺术中的教育内涵,组织开展传统礼仪大会、传统民俗展演、优秀传统文化宣讲等活动;充分利用校院二级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平台分享《百家讲坛》《典籍里的中国》《经典咏流传》等优质文化类节目,上传名校名师或学界专家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微课、慕课资源;在学校图书馆、食堂、走廊、园路等公共空间利用展板、海报、电子屏等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通过上述措施,既能够在校园中营造出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又能够潜移默化地向学生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无私奉献、精益求精、坚持不懈等民族精神,引导学生通古今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从而有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渗透融合。
强化“嵌入式”社会实践教育
思政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需要重视教学实践环节,夯实社会实践教育,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步入社会,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知识的理解与感悟。例如:高校应积极开发当地的德育教育资源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如革命遗址、名胜古迹、历史文化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与相关机构、管理人或传承人合作建立校外教育基地,并鼓励大学生通过担当讲解员、开展研学活动、文化创业等实践性学习方式,深入校外教育基地进行学习。同时,高校可利用假期组织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社会调研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层面对某个传统文化进行实地调研,撰写相关实践报告。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和践行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等精神,夯实思政教育成果,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文系2023年度省教育纪检监察学会重点研究课题“新时代医学生廉洁教育课程化建设研究”〈JJXHZD2023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