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智库周刊 > 正文
推动高校思政课创新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24-05-21 09:18:00  作者:张 凯  来源:新华日报

立德树人是高校办学治校的根本任务。思政课作为高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从内涵来看,高校思政课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二者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教育的根本问题,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等方面体现出相同的价值导向。

高校思政课的落脚点在于“立德树人”,在近年来不断创新改革中已取得较大进展,形成“课程思政”“大思政课”等协同育人的新格局,切实推动了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然而,当前高校思政课还存在重视程度有待提高、课程内容有待完善、教师素养有待提升等改进空间,应从具体实践环节入手,探索高校思政课创新改革的发展路径,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优化教学环节,真正将思政课备“实”

高校思政课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不断推进高校思政课创新改革,充分发挥其作为基础课程与关键课程的引领作用。从现阶段思政课的教育实践来看,思政课堂教学依旧是主渠道,可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各环节、各要素的创新优化。

宏观上,将立德树人贯穿于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全过程。当前,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有时会出现盲目追求课题热点的问题,导致思政课堂教学陷入形式化困境。为此,应从落到实处的教学设计出发,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价值导向,真正将思政课备“实”。

微观上,要以立德树人为指导不断优化各教学环节。一方面要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突出价值引领。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需要在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实现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同时,高校应结合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统筹考虑“立德树人”在不同学段、各个节点的有效衔接,设置阶梯性的教学目标,进而强化教学实践育人效果。

另一方面要丰富思政教学内容,融入文化素材。思政课教师需要聚焦时代热点与学生学习需求,不断更新优化内容体系,将思政教学内容“讲深、讲透、讲活”,引导学生真正理解与内化教学内容,达到以文化人、以情动人的教学效果。例如,站在国家战略资源角度,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依托传统文化底蕴激发学生内在的民族情感,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推动技术赋能,提升思政课的创新性

近年来,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入发展,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依托数字技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迎来全新发展机遇,将进一步促进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落实。因此,高校要开放创新思维,深入挖掘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优势所在,推动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改革,从而提升思政课程的时代性与创新性。

开放资源共享,实现课内课外有效衔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思政课实现协同育人、共建共治共享提供了便捷的技术条件。一方面,高校可以搭建在线育人平台,创建开放性的思政教育教学电子资源库,丰富学生思政学习内容。例如,当下的慕课、思政微课等都成为新时代学生自主学习、拓展思政知识面的重要渠道。同时,思政课教师能够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用户的行为数据,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兴趣及困惑所在,进而通过关键词筛选高效收集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即时化、个性化的线上线下思政课指导。

另一方面,依托资源共享,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能够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凝聚协同育人主体同向同行的育人共识。在学生学习数据共享、资源开放的前提下,思政课教师能够主动牵头,积极与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进行沟通交流,帮助多元教育主体全方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发展诉求,进而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互补。由此,获得更加全面的思政数据,促进思政课协同育人工作见行见效。

打造智慧教室,实现线上线下交互发展。在数字技术赋能下,高校思政课创新改革不应局限于传统线下的课堂教学活动,还应将数字技术看作全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其跨时空性、虚拟性等优势,进一步优化思政课建设。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虚拟仿真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智慧教室、虚拟教学场景等的建设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新思路。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创设虚拟空间、模拟教学情境等,与线下课堂教学相互搭配,全方位提升学生思政素养。例如,在讲授红色专题时,利用VR技术创设抗日遗迹、历史事件等智慧场景,带领学生在体验式、沉浸式学习中深化学习认知。由此丰富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构建真实的、有温度的思政课堂新生态,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提升教师素养,为创新提供持续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在推动高校思政课创新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进程中,高校教师是具体的实践者。但分析当前思政教学实践发现,部分思政课教师存在教育理念不清晰、知识功底不扎实、教学能力不突出等问题,影响着思政课的最终效果。因此,高校应重视思政教师的主体地位,从教育理念、师德师风、教学能力等方面入手,提升思政课教师综合素养,进而为强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效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持续的内在动力。

坚定政治信仰,夯实教育理念。高校思政课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知识理念,还要传递科学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这是“教师”这一角色的独特定位。思政课创新改革过程不可避免地面临较多的风险考验,思政课教师必须坚定政治信仰,引领学生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由此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内化。

强化师风建设,发挥榜样作用。学生群体具有向师性特征。教师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对于当前开放、多元、复杂信息社会背景下的高校学生而言,更需要教师以身作则,成为“立德树人”的现实示范。高校应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将思想政治素质与师德师风作为教师招聘、资格审查、评优评先中的硬性指标,进而实现常态化培养与建设。由此,通过教师主体素养提升,潜移默化中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提高教学能力,统一育才育德。思政课教师主体的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思政课的实施效果,影响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情况。因此,高校应组织教师参加与思政、立德树人等主题相关的专家讲座、实践研修、现场观摩等活动。针对现实思政课教学中的难点疑点问题进行培训提升,进而逐步增强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的意识与能力。

(作者单位:商丘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徐羽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