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2020新版 > 地市理论动态 > 正文
扬州:精讲一堂应“运”而兴的思政课
2024-06-25 09:33:00  来源:新华日报

近日,扬州市成功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思想政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实验基地,标志着扬州思政课程的研究实施在全国已形成品牌。讲好运河故事、保护好运河生态、传承好运河文化,扬州教育思政人通过“运河思政”跨学科协同育人实践探索,找到了一条具有鲜明扬州特色的思政课教研学新路径。

把上好思政课作为“头号工程”

近年来,扬州市教育局把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局长、书记工程,始终把思政学科作为“第一学科”、把思政课程作为“第一课程”、把思想政治课建设作为“第一工作”。该市组建“扬州市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指导委员会”“扬州市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开展大中小思政课百名思政优师、百节思政“金课”、百组优质思政资源、百所思政特色学校、百名校长书记上思政课的评选。

搭建“大平台”、建设“大课堂”、落实“大思政”。奔腾2500年的古运河见证了扬州的发展史,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温和、包容、开放、创新的文化特质,也是扬州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在扬州教育人的不断研究探索下,扬州“运河思政”应“运”而兴。

邵伯镇具有1600多年的历史,是大运河江苏段中完整性和延续性较高的古镇之一。邵伯中学思政课教师马英在与本地学生的沟通中发现,大家对邵伯运河文化的认知并不深刻。为此,作为“新邵伯人”的马英走访古镇各个角落,搜集古镇的人和事作为讲习资料,通过思政课激发学生对运河文化的热爱。

“越来越多的教师正自发加入推进‘运河思政’的事业中。”扬州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恒富说,扬州教育科学研究院构建了市、县、校三级培训体系,成立了一体化扬州市思政课研修核心小组,邀请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骨干教师担任导师,充分利用扬州市7个大中小学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构建高校与大中小学协同育人的新格局,形成示范引领效应;积极开展“大思政课”专项评审活动,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

“思政小课堂”深融“社会大课堂”

扬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坐落在皮市街头,这里非遗技艺随处可见,思政课教师邵秀芝常带领学生到街区探访,现场体验漆器、通草花、雕版印刷等非遗技艺,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冲泡扬州名茶绿杨春,感受扬州慢生活的高雅和精致。

和邵秀芝一样,扬州的思政课教师充分利用各类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通过室内融合课堂、实景融合课堂、微视频等形式呈现扬州地方特色,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一草一木了解运河故事,感受运河精神,将运河文化融入思政课堂。

扬州的“运河思政”注重多学科教学协同。扬州市教科院在引导思政课教学时,努力打通不同学段思政课程的堵点、断点和散点,对思政课重点内容进行一体化设计。以“青春向党 筑梦前行”为主题,该市已开展9次大中小学校思政课一体化课堂展示与研讨,授课教师40人次,参与人数近万人。同时,在全国首创并全面推进大中小学“运河思政”一体化建设和“‘运河思政’:跨学科协同育人实践”项目。开发130多节跨学科协同育人精品课程,100节“运河思政”微视频及多条“大运河思政研学”精品路线。

“运河思政”不是简单的“运河文化”+“某一学科”教学,而是要打造以思政内容为引领,以大运河文化为主题,以知识、问题等为结合点,统整主题相通、内容相联的学科,从而形成层次清晰、彼此联结、渗透互补的课程系统。

扩大“朋友圈”实现协同育人

在教学端实现育人过程有效联动,是扬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为此,扬州市教育局整合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专家学者、教研员、优秀教师力量,制定了思政工作一体化、跨学科协同育人、中小学思政课改革等相关举措,对一体化思政建设和跨学科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课程衔接、资源共享、队伍培育、评价体系等作出详细要求。

“同一个课题,首先要考虑在大中小学如何进行,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其次是对比大中小学教材的内容,思考如何在大中小学开展螺旋式上升的教学。这是我的工作室重点研究的内容。”江苏省首批网络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刘岚说,扬州的大学也参与了进来,不仅参与开课、评课,同上一节课,还开放大学的场馆。

“‘运河思政’:跨学科协同育人实践探索”作为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立项以来,扬州思政人不断扩大教研学“朋友圈”,共同挖掘大运河文化资源,探索跨学科教学设计。2019年开始,扬州市有60多位道德与法治教师参与了人教社数字公司全套道德与法治数字教学资源的创作。10多位教师的道德与法治示范课在人教社数字平台展示,人教社数字平台专家和专业拍摄人员多次来扬州思政课堂进行拍摄,多名教师参与了人教社数字平台对广东、广西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数字化教学培训和示范课展示,一大批思政教师从中受益,“运河思政”课程水平不断提高。

今年恰逢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扬州教育人希望通过“运河思政”一体化建设,推行跨学科协同育人,深耕大运河文化蕴含的“思政”要素,将文化自信、民族文化认同感、家国情怀深植于青少年的心中,同时也把大运河传承与保护的“接力棒”交到青少年手中,续写未来新的篇章。 谈雷 张晨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韦轶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