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真正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千家万户”?如何有效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在冬训实践中激发青年创新活力?
今年以来,石湫街道紧密围绕“冬训三问”深入开展冬训创新实践工作,在综合考量往年冬训工作重难点问题与街道现有文化资源背景下,锐意创新,在党员思想教育领域深入开展“供给侧改革”,创造性地将党员冬训与街道团工委工作深度融合,充分发挥青年党员先锋示范作用,依托“青春石湫”青年志愿服务平台,成功创建了“微说石湫”理论宣讲平台,打造出独具特色的“石湫牌”党员冬训新模式。
“微说石湫”以小见大,由浅入深,通过“微宣讲+大建设”模式将宣讲形式做活做实,致力于推动宣讲内容的通俗性、时效性与鲜活性,真正实现理论宣讲“听有所学、学有所想、想有所悟”,激发广大青年党员创新理论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石湫“青年之力”融入民生实践之中,切实转化为打通基层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志愿动力。
当前,随着街道冬训工作的深入推进,“微说石湫”理论宣讲平台已经成功实现了优质资源的深度整合,依托街道团工委“青春石湫”志愿服务队、校地共建平台、党员先锋之家等阵地共吸引青年党员、团员与大学生志愿者近200名,以“微”入手,聚“小”着眼,“微说石湫”青年志愿者们通过讲述小故事、小经验、小感悟实现理论教育的“精准滴灌”,情理融合,形式鲜活,将“微议题”拓宽到街道基层党建、网格化治理、志愿服务、文艺活动等30多种领域,在“微”中集中体现石湫新城聚焦变革的精神与魄力,为石湫新一轮大发展、大跨越赋予“青春动能”,迸发出青年志愿者的创新活力,为石湫“大蓝图”点亮青春“新微光”。
一、聚焦群众民意诉求,精心设置“微课题”
石湫街道始终将理论学习作为“微说石湫”理论宣讲的核心任务,坚持在理论学习上先学一步、学深一步,持续引领理论学习的新热潮。为进一步满足群众的理论文化诉求,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心入理”,“微说石湫”青年志愿服务队在冬训筹备之初就集中开展了多场民情民意走访活动,通过广泛深入田间地头、村头巷尾、工厂车间,与群众开展“面对面”“心连心”式沟通交流,集中搜集民情议题,持续进行深度条目式梳理,通过召开百姓议事会、党员大会等,最终汇总确定了一批“微课题”。
为提升“微课题”的覆盖力度与传播广度,石湫街道从各村社多次集中抽调民间乡贤、百姓名嘴、致富能手与党员先锋等开展专题备课,现场交流反馈意见,通过在备课现场开设“微集训课堂”,邀请区委党校老师一对一授课指导,手把手传授宣讲经验与技巧,帮助广大宣讲员快速投入角色,深度锤炼个性化的宣讲风格,让群众们“听得入耳、学得入心、融得入情”。街道依托各村社文明实践站的“智慧石湫”平台,在冬训期间每周准时发布“微课题”,由广大青年志愿者们深入各村社宣讲引导群众进行“自助选课”,预约授课时间与地点,实现精准化的“点单服务”。如今,各村社的青年志愿者们定期前往实践站与群众展开深度沟通,根据群众反馈形成了“试听—反馈—完善”闭环点单机制,对宣讲内容持续进行动态追踪,不断完善宣讲形式,扩充宣讲领域。目前,“微课题”已收录宣讲课题50多篇,涉及乡风民俗、红色故事、道德经典、村史演绎等30多种类型,真正实现了石湫文化议题“全覆盖”“大讨论”,以“微课堂”一网打尽石湫发展“大议题”。
随着当前“微议题”的不断扩大,街道正有计划、有规模扩充青年志愿队伍,通过与街道周边高校联系,持续吸引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大学生志愿者们积极加入队伍中来,发挥专业资源优势。街道团工委也为大学生志愿者的集聚开设了专项的“绿色通道”,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选择、岗位安排、成长规划进行了详细规划、实现校园优质资源的下沉,推动优质“微议题”的共建共享。为石湫近些年来创新发展的“大历史”演绎筑牢理论根基。
二、打破时空地域限制,广泛架设“微课堂”
开展理论宣讲,不仅要在宣讲内容上下硬功夫,更要在宣讲载体上出巧新意。如今,随着石湫新城新一轮发展热潮的到来,新城在发展空间上也将面临崭新拓宽机遇。形势在变,理论宣讲更是要变,新城在空间发展上的急剧变化也对宣讲载体的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青年志愿者作为新城发展的主力军,对空间的拓展变化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关注意识,通过为期一个月的实地走访、现场勘查,青年志愿者们成功创建成一批理论宣讲“微课堂”,在汲取传统冬训“集训营”模式经验的基础上,推动宣讲课堂的开放化、兼容式发展,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灵活设置课堂,将宣讲课堂拓宽延伸至发展一线上,落地落实“开门办冬训”的理念。
在一大批青年志愿者躬身践行下,类型多元、风格迥异的“微课堂”在石湫大地上全面铺开,逐渐形成了“以点带线、连线成面”的区域交融模式。青年志愿者们遵循“因地、因时、因事、因人”的“四因”理念持续拓宽宣讲载体,逐步探索形成了以板凳课堂、小院课堂、民宿课堂、集市课堂、桥畔课堂、湖畔课堂、夜间课堂、掌上课堂为代表的近30种不同特色、不同风格的课堂体系。为进一步规范宣讲载体的制度化管理,“微课堂”试行“志愿组团”机制,每一节创新课堂配备一支青年志愿者队伍,分设队长与组员,统一根据群众集中需求制定课表、排定方案,队长会定期邀请群众对所属课堂进行现场评议打分,以“淘汰激励制”对课堂的发展规划进行长远布局,尝试构建形成品牌化、专业化的创新课堂体系。
冬训期间也正值疫情防控关键时期,青年志愿者因势而动,与街道卫生院联合邀请一批专业医师加入创新课堂体系,专门设置了“疫情课堂”,以视频录制、网络直播的形式定期邀请一名医师围绕疫情防控展开宣讲,普及健康安全理念,受到了街道群众的一致好评。目前,“微课堂”体系正尝试创建“线上+线下”兼容模式,将一批优质授课集中整合在网络平台上,供群众们随时交流、分享,打破时间限制,同时依托网络平台不断扩大“微课堂”的影响力与辐射力,助推思想闪耀星火在群众心畔传递。
三、发挥先锋榜样力量,聚焦讲述“微人物”
“关注普通人的石湫生活,寻找生活中的石湫榜样”是“微说石湫”理论宣讲的指导理念,更因其别具一格“小视点”逐渐成为“微说石湫”的主打特色。“我们一直希望寻找在石湫建设发展中的小人物,展现他们在新城发展中闪光动人的一面,小人物身上其实更能折射出赶超争优、奋发向前的先锋精神。”街道党工委书记樊斌说道。
有感于日常宣讲中对“高大上”榜样先锋人物的频繁宣传、部分群众对理论宣讲逐渐失去了热情、参与度一度持续降低的现实情况,青年志愿者将目光聚焦到了“微人物”身上,通过深度挖掘一批在新城建设中奋发向上、勇挑重担的普通人事迹,集中展现“石湫精神”,传递“石湫情怀”,为“微说石湫”赋予浓浓的人情味,丰富理论宣讲的人文底蕴,让“微人物”首次成为石湫冬训理论宣讲的主角,通过讲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动人点,点亮幸福石湫的“小确幸”。
在街道团工委“青春石湫”志愿服务队的引领下,青年志愿者们与各村社团干事紧密合作,相互配合,通过开展为期一个月“微走访”“微调研”行动,寻找到了以“最美网格员”李则玉为首的一批近30人的“微人物”,青年志愿者们根据“微人物”事迹细分了创业楷模、抗疫先锋、志愿标兵、致富能人、党员模范等五大版块,通过与他们深度沟通集中撰写宣讲事迹,拍摄“微人物”系列主题视频,在各村社实践站内统一播放,放大榜样效应。同时青年志愿者们还会分主题、分批次邀请“微人物”进驻道德讲堂、复兴少年宫、理论小课堂、乡情议事会等文化阵地为群众开展实景教学,在与群众的实地交流中传递榜样的力量,感悟奋斗的温暖。
为持续发挥“微人物”的带头示范作用,青年志愿队在冬训期间专门设置了“实干日”,在邀请本土“微人物”外,积极邀请其他街道、村社的种植大户、致富能手与创业骨干在实践所开展“实干沙龙”,通过现场传授“致富经”“种植经”等,进一步增强群众创业实干的热情,通过榜样示范带头作用引领乡村振兴的新风尚。目前,青年志愿服务队已邀请“微人物”开展专题宣讲30多场,开展“实干日”6次,覆盖群众达2000余人,真正实现了以实干故事激励人、创业经历鼓舞人、奋斗情怀感染人,激励越来越多的群众争当新城建设的“微人物”。
四、动态追踪民情反馈,持续夯实“微保障”
冬训质量高不高,要看群众反馈好不好;冬训效果强不强,要看群众
反响热不热。长期以来,石湫街道都将民情民意反馈作为衡量冬训质效的标尺,始终根据群众反馈对冬训开展“事后调整”“会后总结”,有时会导致出现创新项目与群众需求错位失衡现象。为精准“切脉”民意诉求,让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在冬训中获得真正解决,彰显成效,“微说石湫”青年志愿服务队在今年专门设置“微保障”志愿服务小队,负责对“微说石湫”开展情况进行每周评估,同时不定期深入群众搜集反馈意见,统一汇总,在志愿者会议上公开讨论,帮助“微说石湫”逐步实现成熟化、常态化运作,为冬训创新奠定制度保障,真正实现冬训民情“一线牵”。
目前,“微保障”志愿服务小队已经形成了初步化的组建方案与计划,小队临时办公地点设在街道文明实践所内,人员组成采取“轮岗制”,每周由各村社派出3-5名志愿者前往实践所值勤,开展民情收集、走访调查、实地评测、现场跟踪等工作,有效迸发出冬训保障机制的活力。据了解,“轮岗制”是由青年志愿队的志愿者们集体讨论决议形成,凝聚了青年志愿者的心血与智慧。一方面,针对“微说石湫”试行“轮岗制”,可以让各个村社同时兼具创新者、监督者的“双重角色”,推动保障机制的常态化运行,为“微保障”时刻注入新鲜血液,激活机制创新生机;另一方面,“轮岗制”打破了单一性的创新思维,让每个村社都有机会跳出思维局限,通过督查、走访形式学习先进经验,强化对标找差,在全街道范围里形成一股“相互学习、相互比拼、相互激励”的浓厚创新氛围,为冬训实践持续提供创新动力。目前,“轮岗制”初步试行已取得明显成效,14个村社已完成了首轮轮岗,近70名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召开现场讨论会议20余场,现场搜集反馈信息达700余条,采录500余条,极大提升了“微说石湫”冬训创新实践的质量,实现了各村社在冬训实践中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意识转变。为进一步增强与群众的沟通联系,第一时间搜集、汇总群众的反馈意见,“微保障”志愿服务小分队在各村社同步设置了“微驿站”“微信箱”,群众可以通过信箱投递、上门反映等形式反馈冬训意见,青年志愿者每周围绕群众意见明确会议主题,集中召开志愿会议,现场制定创新完善方案,逐步构建起“点面结合,全面覆盖”的民情反馈机制,将“微保障”驻扎到了群众家门口,让群众真正享受到了冬训创新实践的参与感、获得感与满足感。
“‘微说石湫’是我们石湫在今年冬训创新中的一次有益尝试,基本上达到了预期效果。在紧密结合当前石湫新城发展的大主题下,我们致力于将冬训创新成果转化为新城建设的热情与动力,让思想教育在新城大地上落地成实,彰显成效。”石湫街道党工委书记樊斌介绍道。随着“微说石湫”理论宣讲平台的深度拓宽,青年志愿者们广泛深入新城建设的各个领域,在文明城市创建、农业生产、疫情防控、网格化治理、舆论宣传等多领域中广泛凝聚青年志愿的冲锋力量,充分发挥青年志愿的带头作用,在“青春之力”的强大引导下,为新城建设持续灌注创新活力与实践动能。在青年志愿者们看来,一方小小的“微平台”,在创新之风的充分引领下,融合着“大发展”,紧跟着“大变化”,演绎着“大历史”,彰显着“大情怀”,在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中书写石湫变化发展的新历史时,更成风化俗、以文润心,以“大情怀”滋养着青年一代的成长,为青年志愿者的砺练成长提供了一方创新实践的大舞台,为新城发展的深入推进培育了一批茁壮成长的“新青年”。
通讯员:李逸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