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首要政治任务。南通市崇川区着力健全理论传播机制,强化受众思维,突出青年群体,创新话语表达,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精准“圈粉”基层,提升理论宣传宣讲对群众的影响力、引领力。
一是优化结构强队伍,让“青骑兵”唱响“好声音”。做好新时代基层理论宣讲,关键在人。崇川区把基层理论宣讲队伍建设作为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一环,大力建强理论名师、领导干部、先进典型、百姓名嘴等各类宣讲队伍,构建多元主体、优势互补的宣讲格局。针对主城区年轻人集中、新业态多元的特点,注重整合青年干部、社区工作者、教师、“两新”组织党员、快递小哥等群体资源,建立“青骑兵”理论宣讲队伍,以“年轻态”的视角和语言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截至目前,“青骑兵”团队共有成员297人,70%以上成员来自基层一线,其中“90”“00”后占比近九成。“青骑兵”们发挥视野开阔、思维活跃、适应新事物新技术能力强的优势,依托微宣讲走出了一条“小快灵”“精准实”“短快平”的传播新路子,让理论宣讲焕发“青春活力”。
二是因地制宜建载体,用“小场景”串联“大主题”。群众在哪里,理论宣讲阵地的触角就要延伸到哪里。作为南通市的主城区,崇川区是一座依水而建、因水而兴的生态之城。立足这一地理区位,崇川区以水为脉,因势利导,着力推进“环濠河新时代文明实践圈”“沿长江新时代文明实践带”“沿运河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建设,打造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理论“加油站”。位于五山滨江片区梵音广场旁的“滨江·幸福驿”依山傍江而建,除了为来往游客提供“一站式”生活服务,更成为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题实境课堂。像这样的实境课堂,崇川区已在全市率先打造10余个。在南通博物苑,向广大游客讲述张謇企业家精神;在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向青少年传递文化自信的好声音;在天生港镇龙湖佳苑社区,向居民展示城乡融合发展的喜人成果……越来越多的党员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热气腾腾的“理论大餐”。
三是因人而异优内容,送“百姓味”飞入“千万家”。理论宣讲只有做到“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才能让百姓坐得住、乐意听、记得牢。崇川区结合不同受众的共性和个性理论需求,创新探索“同课异构”分众化宣讲模式。宣讲前,提前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研,策划主题、打磨课件,对宣讲内容进行“精准加工”。针对企业员工,把新发展理念、政策服务融入宣讲内容;针对社区居民,推出直面群众关切的住房安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宣讲课程;针对青少年学生,开展“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青年名嘴说系列微宣讲等。近年来,累计推出《共建美好家园 共享幸福硕果》等短平快、切口小的宣讲文本近百篇。
四是创新形式提效能,以“多元化”汇聚“最强音”。善用系统思维,打破传统宣讲形式和方法的局限,能够提升理论宣讲覆盖面和影响力。崇川区将理论宣讲融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通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体验非遗技艺、开展阅读分享会等,让理论传播以更加鲜活、生动的形式走进基层。大力推进理论舆论融合传播,精心制作理论宣讲产品,推出“我是冬训主讲人”“理论名嘴说”“基层名嘴说”等理论微视频百余部。打造“习语‘崇’温”网上宣讲平台,通过“直播间+广播站”“漫步云端说二十大”抖音云课堂等形式,把理论宣讲课堂搬至“云端”、讲在“线上”,单场直播最高吸引10万人次观看。聚焦辖区互联网从业群体,启动静海云播“红色直播间”建设,引导“红色主播”亮身份、扬正气,推动直播内容与红色元素有机结合,让党的创新理论成为网上主旋律、最强音。
南通市崇川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