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理论专题 > 2019年度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优秀专题读书调研报告 > 正文
关于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调查与思考
2020-12-22 10:11:00  作者:朱立凡  来源:理论之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农村环境整治这个事,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要搞,标准可以有高有低,但最起码要给农民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习近平总书记还专门就浙江“千万工程”作出重要批示:“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起步早、方向准、成效好,不仅对全国有示范作用,在国际上也得到认可。要深入总结经验,指导督促各地朝着既定目标,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断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的新篇章。”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市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部署要求,近段时间,围绕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泰兴、兴化、高港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并组织相关部门、基层同志进行座谈交流,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形成了初步思考。

一、当前工作进展情况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我市常抓不懈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按照中央和省部署要求,坚持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环境“脏乱差”做起,到户厕改造、村道硬化、污水治理等提升农村生产生活的便利性,到实施绿化亮化、村庄综合治理提升农村形象,到实施产业培育、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美丽乡村和特色田园乡村创建提升农村生活品质,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今年,市委“一号文件”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全面小康的两项关键任务之一,明确了今明两年整治工作的目标要求和思路举措,全市上下主动作为、稳步推进,农村环境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1.生活垃圾治理成效初显。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覆盖率达到10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今年全市启动垃圾分类试点乡镇19个、已实现全域垃圾分类7个,共有671个行政村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同时,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行动,有效防止了城市垃圾、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

2.“厕所革命”稳步实施。在全面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改厕项目镇、村,制定年度计划,截至9月底,完成省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项目27015座,完成率达93.16%。

3.生活污水治理加快推进。2018年,泰兴、靖江、高港、姜堰、兴化列入省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县,全市35%的行政村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PPP项目,今年计划完成83个,预计全年完成100个左右。

4.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深入开展清洁村庄行动,全市行政村“五面清洁”完成率10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4%。继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今年以来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道路项目开工845公里、完工722公里,桥梁项目开工775座、完工738座,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覆盖率达100%,规划发展村庄等级公路通达率达100%。持续开展农村河道轮浚工程,今年疏浚农村河道1095条,土方1050万方。

5.示范引领效应逐步形成。注重树特色、培亮点,创新实施“1123”示范镇村建设工程,扎实开展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活动,建成美丽宜居乡村283个、省市特色田园乡村19个、省级绿化示范村89个,带动面上整治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存在问题

总体来讲,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期实现行动目标任务时间紧、任务重。

1.重视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部分基层干部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实质内涵和目标要求理解得还不够透彻,存在等待观望、依赖上级拨款的现象,主动思考、积极作为不够。面上工作进展不够平衡,有的已经形成声势、全面推开,并且取得了实效,但有的地方缺乏责任感、紧迫感,仍停留在一般性工作部署,推进力度不大,整治工作进展较慢。一些地方党委政府思想认识还不到位,党政一把手没有真正亲自抓部署、抓落实。部门之间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对照机构改革中工作职能调整的要求,有的地方牵头部门、责任部门的关系尚未理顺。

2.村庄规划布局还不完善。我市现有镇村总体上是数量偏多、规模偏小,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面广量大,有限的资源投入难以发挥最大效益。【我市共有70个乡镇,南通市人口比我市多260万人,但乡镇数量只有65个;淮安市人口比我市多50万人,但乡镇数量只有57个。我市乡镇平均面积约70平方公里,而扬州、盐城、淮安、南通分别是86、125、148、91平方公里。我市乡镇平均人口不足5万人,而扬州、南通、盐城分别是5.7、7.8、6.6万人。全市共有1875个村(居),其中1606个涉农村(居),人口不足1000人的约占3%,1000—2000人的约占22%,2000—3000人的约占58%,超过3000人的占17%。】目前各地均明确了规划重点发展村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但还有不少村庄尚未纳入布局,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上仍存在一些欠账。

3.整治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提升。前期的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有的地方打的是“突击战”,整体面貌好看了,但村内河道、沟渠、坡面还有积存垃圾或杂物堆放;垃圾清走了,污水治理的效果还不明显,户厕改造还有大量工作要做。部分地区整治工作还处在抓点示范上,尚未达到整镇推进、全域治理的要求。不少地方垃圾乱放、污水乱排、杂物乱堆现象仍然存在,有的镇村结合部、村庄结合部的“脏乱差”问题还比较突出。部分农民群众对农村环境整治认可度高、但参与度不高,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4.整治方式方法不够科学。有的地方环境整治的思路单一、方法简单,存在城市化倾向,搞灌木草坪、用塑胶栅栏围菜地、满村墙画等,代价大、华而不实,不接地气。有的地方环境整治设施建设不合理,或工艺过于简易,无法发挥实际效用,反而产生新的污染;或工艺贪大求新,成本高、运维难,超出实际承受能力和管理水平;或设计规模与实际处理量不匹配,导致投资浪费。

5.资金投入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目前,我市大部分镇村财力比较薄弱,全市年集体经营性收入18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还有137个。无论是垃圾清运、分类的设备购置,还是污水管网的铺设、村庄环境的长效保洁等,都亟需足够的资金支持。跟周边地区相比,投入上的差距也比较大。据了解,扬州市今年拿出6000万元,对全市范围内创建的150个美丽宜居村庄按40万元/村的标准进行奖补;南通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排名靠前的先进乡镇进行奖补,最多奖补200万元/镇、最少120万元/镇,同时按省补标准对“百村示范”验收合格的村进行奖补。

6.长效管护压力较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已经开展了多年,前期投入建设的一些硬件设施(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已经滞后于农村的发展需要,长期运行更让人堪忧。近年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资金多用于项目建设,没有配备相应的运维资金,一些地方存在“重建轻管”现象。目前村庄垃圾收集、河塘保洁、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等运维资金,主要以镇村两级投入为主。一线人员急待充实和培训,从业人员的待遇需要提高。目前农村保洁人员工资普遍不高,有的只有几百元,对中青年人没有吸引力,基本上都是65岁左右的老年人。在日常调研督查中,部分农村群众对农村环境整治认可度高、但参与度不高,仍然存在随手乱扔垃圾、乱堆乱放杂物等不良习惯,主体作用发挥不够。随着整治工作在面上推开,长效管护难度大,环境问题容易出现反弹。

三、对策与建议

如期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今年是关键之年,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今年要力争完成三年整治行动目标任务的70%以上,确保明年全面完成整治任务并抓好巩固提升。下一步工作总的打算,就是以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不断深化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前期,组织市农业农村局赴浙江省衢州市的江山市、开化县和湖州市安吉县进行了考察调研。这里,结合学好用活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1.坚持规划先行,为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夯实基础。浙江“千万工程”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搞建设。建议充分发挥规划在引领发展、配置资源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结合明后年镇村换届,指导、推动和支持各地抓紧编制好镇村布局和建设规划。一方面,城乡一体编制镇村布局规划。根据新型城镇化进程,结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加强与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村土地利用规划、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等相衔接,统筹考虑镇村规模、社会治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等因素,推动镇村布局优化组合。前期,针对镇村规划布局进行了专题研究,明确由市自然资源规划局牵头,编办、发改委、民政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配合,形成指导性意见。建议根据《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优化完善技术指南》,推动各市(区)把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摆上重要议程,打破求稳怕乱的思想,下大气力优化镇村空间布局,明确各类村庄分类与布局,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建设发展提供规划依据。另一方面,因村制宜编制镇村建设规划。推进实用性镇村规划设计,不搞千村一面,注重体现地方特色、文化特色,融传统建筑风貌、田园风光、人文景观和现代文明于一体,并把村庄道路、污水和垃圾处理、饮水安全工程等设施建设纳入相关专项规划,形成“一张蓝图、一本规划”,实现镇村规划管理基本覆盖。

2.深化整治内容,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顺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聚焦短板不足,结合实际情况,下大气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一是突出重点攻坚。当前人居环境矛盾最突出的就是垃圾污水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脏乱差”问题。建议持续深入实施村庄清洁行动,全面清理农户家前屋后生活垃圾,清理村庄内部塘沟,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积极推广高港区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与减量化资源化试点经验,今年各市(区)至少选择2个乡镇开展全域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全市20%的行政村初步建立“户分类投放、村分捡收集、有机垃圾就地生态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模式。鼓励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方式,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设、运行、管理全过程一体化试点示范,确保今年全市40%的行政村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深化农村厕所革命,推进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建设改造,同步实施粪污治理,确保今年完成改厕2.9万座。开展农村道路、村容村貌和乡镇集镇区环境综合整治,确保整治效果全覆盖。二是分层分类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与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浙江的“千万工程”先后经历了示范引领、整体推进、深化提升、转型升级4个阶段,不断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进步。我市各地情况不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必须坚持分层次、分类别梯次推进。建议结合“1123”示范镇村建设工程,对于每个乡镇规划建设的1个示范引领村(含特色田园乡村)、2个特色发展村进行重点打造,向着生态宜居的目标迈进。对于集聚提升村,加大在垃圾收集、污水治理、基础设施等方面投入,尽快提档升级;对于其他一般村,落实“四清一治一改”要求,还群众一个干净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三是注重与产业发展相融合。通过改善村容村貌、做美村庄环境,推动农旅结合、文旅结合、工旅结合,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让乡村美、产业兴、农民富成为良性循环,造福一方百姓。

3.广泛宣传引导,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大格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农户等各方面协作配合。前期调研中发现,一些村庄自身实力不足,但通过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实现了村庄环境大变样。【比如,泰兴市新街镇的吴岱村,属于经济薄弱村。该村发动了“主人”,动员村民积极参与、融入其中;请来了“名人”,在外赚钱的回来捐助;激励了“能人”,发挥奇思妙想,以各种小创意美化环境;关键靠的是“带头人”,发挥村党组织和党组织书记的组织力、引领力、凝聚力,齐心协力开展整治工作。】因此,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必须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上下功夫,形成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的治理模式。建议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强化党员意识、标杆意识,带领农民群众推进移风易俗、改进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大力开展政策宣传,鼓励能人乡贤等各方力量投入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创新农民参与机制,鼓励采取以工代赈、以奖代补、“一事一议”等方式,引导农民参与农村环境整治,支持农村“工匠”带头人、乡土人才等承接村内环境整治、村内道路、植树造林等小型涉农工程项目。加强教育引导,完善村规民约,激励引导农民群众主动爱护和积极维护环境卫生,培养良好的卫生意识和文明生活习惯。开展文明村、文明农户评选活动,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形成良好示范效应。

4.健全长效机制,确保整治工作健康有序推进。落实“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五有”要求,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一是完善整治标准。进一步细化村庄保洁、污水处理、绿化亮化、道路维修、河塘河道、公共设施维护等方面的标准,并依据管护模式的不同,定人定岗定责,建立相应的常态化管护制度。同时,建立环卫保洁员队伍,构建村庄保洁长效机制,强化日常监督。二是建立多元投入机制。一方面,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相关涉农资金,设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资金并纳入预算。另一方面,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及其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三是强化督查考核机制。层层压实责任,市级层面每季度进行一次督查考核、每半年组织一次现场推进会议【今年4月下旬,市委、市政府在靖江召开了现场推进会,实地查看了靖江、泰兴、高港等地工作情况。拟于近期再召开一次现场推进会,重点查看兴化、海陵、姜堰等地工作情况】,各市(区)对乡镇每月进行督查考核,乡镇每周对村级实行督查考核。严格实行执纪问责,对未能完成人居环境整治季度目标任务的市(区),进行约谈或提醒谈话;未能完成年度整治目标任务的,取消当年乡村振兴绩效评估获奖资格,并追究有关负责人责任。

泰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朱立凡

来源:理论之光   编辑:黄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