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理论专题 > 2019年度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优秀专题读书调研报告 > 正文
挺起“崛起江淮”的交通脊梁
——关于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调研思考
2020-12-25 16:01:00  作者:姚晓东  来源:理论之光

“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交通自古以来就是民生要义、经济命脉、社会基石,维系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承载着社会的发展重托。在全球化的今天,交通更是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繁荣兴衰,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重要纽带和先行条件。一个城市交通越发达,其对外交流半径就越大,获得的发展空间也就越广、发展动能也就越多、发展支撑也就越强。为了加快提升淮安城市交通通达能力,今年以来,我多次就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开展专题调研,同时还委托市委办公室成立课题组赴常州、无锡、马鞍山等地开展专题调研。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我又集中时间和精力对这一事关淮安长远发展的重要课题进行了再调研再思考。通过走访调研,我深深感到,在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区域竞争态势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淮安迫切需要把构建综合运输体系作为重要突破口,加快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推动交通与经济社会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奋力打造高质量交通强市,为实现崛起江淮梦想、重现运河之都辉煌提供强劲有力支撑。

时至机至:城市兴衰的又一个十字路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党的十九大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作出建设交通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省委、省政府在今年春节后召开的第一个全省性会议就专题部署交通工作,吹响了“率先建成交通强省”号角。这些都充分表明,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交通发展的重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高度,这也意味着当前推动交通发展已到了一个新的历史窗口期。这个历史窗口期可谓也决定城市地位、关系产业发展、影响未来几十年走势的十字路口。在这一十字路口,如果我们能够抓住宝贵机遇大力发展交通,那就会早日实现崛起江淮梦想;反之就会被其他抓住机遇的城市远远甩在后面。

——交通肩负着重塑区域版图的重要使命。历史告诉我们,区域发展版图从来都非一成不变,昨天的辉煌不代表今天的辉煌,今天的落后也不意味着永远的落后。淮安在“运河经济时代”曾经就繁荣兴盛过,只不过在近代因铁路和海运兴起而风光不再;上海在开埠之前也只是一个小城市,但海运的兴起让其成为了国际性大都市。我们要以深远的历史眼光看待城市发展,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抢抓交通发展“窗口期”,进而加快崛起振兴、重塑区域版图。当前,我们淮安正面临长三角一体化、“一区两带”建设等重大战略交汇叠加机遇,《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打造运河绿色航运,《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确立了淮安作为区域中心城市以及铁路枢纽、航空货运枢纽、成品油输储网络中心枢纽、淮河水运中心、区域物流中心的地位(可概括为“一中心五枢纽”),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推动苏北轨道建设实现突破、打造苏北交通枢纽体系,省委娄书记提出并亲自推动淮安航空货运枢纽建设,这些都为淮安新一轮交通大建设大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应当紧紧抓住国家重大战略赋予淮安的枢纽定位,用足用好省委给予淮安的政策支持,通过推动交通运输探索性、创新性、引领性发展,在城市发展格局大变迁中筑牢中心城市的动脉支撑,在区域发展大战略中畅通我市对外联通网络、搭上现代交通快车,努力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重塑“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历史辉煌。

——交通肩负着助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现代综合交通运输具有便捷快速的属性,能够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快进快出、大进大出,让交通节点城市衍变为集疏运中心城市、枢纽城市。同时,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能够直接优化区域投资环境,有力提高区域经济运行效率,使其比较优势得以更为充分发挥、区域竞争力得以明显提升。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加速推进,急需深广的腹地支撑,淮河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也急需打通出海的通道,而淮安正处在两个需求的交汇点上。面对这一大好情形,淮安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就有了更为现实的“中介”意义,犹如搭建一根“导管”,一头连接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广阔的腹地,一头连接东部沿海等长三角发达地区,这既有利于淮安将更宽更广范围的腹地资源吸引中转到沿海地区,也有利于淮安将沿海发达地区各种优质资源要素吸引中转到腹地,而在中转过程中产生的面广量大的经济关联活动对于淮安高质量发展无疑具有巨大推动作用。我们要树立当“中心”、成“高地”、做“中介”的志气,致力打造长三角区域综合交通枢纽、淮河生态经济带极核城市,让淮安成为名副其实的“转运中心”“分拨中心”“产业高地”“人才高地”,更好地促进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更有力地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从而支撑和带动淮安在区域竞争中加速崛起。

——交通肩负着更好满足群众获得感的重要使命。交通运输关系国计民生、服务亿万群众,既是经济领域,也是重要的民生领域。一直以来,我们着力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解决交通运输“瓶颈制约”,交通条件的改善成为增强人民获得感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全市人民在加速冲刺全面小康、实现崛起江淮梦想的过程中,跨区域、跨方式出行日益增多,出行需求更加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交通发展也面临解决“从无到有”和“从有到好”的双重任务。可以说,当前满足群众交通需求变化既是“硬目标”,也是“好机遇”,因为这也意味着群众对发展交通的支持度极大提高。为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我们应当加快建设交通强市,加速打通对内对外交通通道,推进各种运输方式“零距离”换乘和“无缝化”衔接,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使群众出行更便捷,货物运输更高效,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他山之玉:发展现代交通运输的周边实践

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需要财力更需要决心,考验能力更考验眼光。虽然各地推进交通建设的具体方向、重点任务不尽相同,但各地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内涵要义、实现路径、现实模样等均有相似之处,特别是各地发展交通的坚定信心、长远眼光以及运作智慧,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基础在于规划带动,必须坚持以前瞻视角谋划推动交通发展。交通基础设施是永久性设施,前期投入巨大,且一旦建成就很难改变,因此,“适度超前”是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应有之义。调研发现各地谋划重大交通项目都能坚持前瞻眼光、系统思维,既顾当前发展阶段特征,更看未来发展态势。如无锡市在推进地铁项目时,初期尽管有不同声音,但无锡不算资金投入大、票务收入少的“亏本账”,而算综合效益提升的“盈利账”,用十余年时间建成地铁1、2号线,3号线一期、4号线一期和1号线南延工程也正在紧锣密鼓建设。目前该市地铁客流已从2015年7100万人次攀升到2018年1亿人次,地铁还催生了三阳广场、南禅寺等多个商业街区,地下空间开发出租收益每年远远超过票务收入。反观我市,交通建设相对滞后、先进运输方式发展不够充分,规划上的“前瞻谋划、抢占先机”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亟需我们认真研究未来五年乃至更长远的交通规划,提前谋划布局一批带动性强、辐射面广、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避免“规划批准之日即落后于实际”问题发生。

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路径在于创新驱动,必须坚持以靶向思维破解要素瓶颈制约。交通建设中,“钱从哪儿来”是困扰各地的重要瓶颈,谁能在思维上创新一筹,谁就能率先走出困境。如常州市主动应对投融资新形势,在确保合法合规前提下,对项目进行分类管理,积极探索多元化资金保障模式。充分发挥财政性资金引导作用,做好公益性项目保障,对需要长期投入巨额资金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从土地出让收入中提取15%,设立轨道交通建设基金,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项目融资;用好用活地方政府债发行政策,通过发行专项债券保障了具有一定收益的准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资金需要;充分利用市场化融资手段,鼓励支持交通产业集团加强与省内外30余家金融机构合作,打破传统贷款形成的路径依赖,有效缓解了项目建设资金供需矛盾。这启示我们,在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过程中,必须突出问题导向,不断优化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政策制度体系、组织管理体系和工作运行体系,让创新成为破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深层次矛盾和要素瓶颈制约的有效路径。

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力量在于以我为主,必须坚持以奋进姿态积极应对机遇挑战。发展交通事业,等靠要思想最要不得。既需做好向上对接争取文章,积极抢抓政策机遇,主动融入上位规划,更需做好自身挖潜文章,通过自身努力变劣势为优势、变优势为胜势。如苏南硕放机场自2004年正式开通民用航班以来,14年间旅客吞吐量增长了20倍,去年达到721万人次,货邮达12.4万吨,已从当初的一个小机场成长为国内重要的大中型干线机场,也是全省目前除了南京禄口机场外唯一实现盈利的机场。依托机场发展,无锡空港经济开发区已初步形成了由航空公司、航空制造、航空物流、航空地勤等构成的航空产业链,去年空港经济开发区技工贸收入达到836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今年有望实现“千亿空港”。探究其成长壮大的秘诀就是不靠不要、创新有为,该机场集团一班人带领一群人,发扬“四千四万”精神跑市场、招人才,有力促进了空港产业发展。从我市航空货运枢纽建设来看,要克服“起步晚、基础薄”的劣势,加快打造成为在淮河生态经济带乃至更广区域具有影响力竞争力的航空货运枢纽,尤须我们各级各有关部门发扬敢打敢拼、创新实干的精神,积极化解市场、人才、航线航班等发展矛盾,有效破解机场发展瓶颈。

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核心在于区域联动,必须坚持以融合互通实现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实现区内循环畅通、区域互联互通,是各地发展交通的重中之重。打通主城区与各组团连接的快速通道,有利于实现市域同城化。如常州市金坛区(原金坛市)交通发展在苏南版块一度落后,2013年常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常金一体化”发展战略并积极推动金武快速路规划建设,2015该路建成通车,形成了“半小时”经济圈,既为常州加快产业、科技、项目及基础设施西进提供了有力保障,又为金坛主动接轨常州主城区、实现跨越崛起提供了快速通道。区域之间建立快速通道,有利于城市形成联动发展的效应。如紧挨南京的马鞍山,主动融入南京都市圈,加快东向发展,实现宁马一体,如今马鞍山到南京南站乘高铁仅需17分钟左右,驾车去禄口机场最多不超过1小时,不少马鞍山人选择“双城生活”。马鞍山与南京之间的便捷交通也让其成为南京“腾笼换鸟”的“集散地”,近五年来南京到马鞍山投资的亿元以上项目288个,到位资金680亿元,占省外投资20%;马鞍山的经济总量也从高铁开通之年(2015年)的1365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80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9%。反观我市,区域间缺乏与南京、上海等地的高铁路网,市内主城区与盱眙、金湖两座县城缺乏直达的高速公路,与洪泽区、涟水县缺乏快速公交通道,实现区域内外融合互通、各种资源要素快速流通,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交通要事。

任重道远:交通兴市便民的现实短板

纵观淮安在全省全国的交通位置,处南北之交界、扼淮海之咽喉、守运河之要道,条件不可谓不优越。近年来,淮安紧扣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积极构建“公铁水空管”综合交通枢纽,取得了明显成效,交通“先行官”作用得到较好发挥。但与淮安战略定位的支撑需要相比,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更高期盼相比,我市交通建设还存在不少差距,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仍然任重道远。

从现实基础来看,尽管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基本确立,但“短板之短”不容忽视。近年来,我市将打造综合交通枢纽作为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基础性工程,强力推进交通新一轮大规划、大建设、大发展。公路建设联网成环,全市高速公路里程全省第四、公路网人口密度全省第一,被命名为全国公路运输枢纽;淮安机场通航城市增至34个,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50万人次,成为一类航空口岸,淮河生态经济带航空货运枢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已开通首条全货机航线;内河干线航道里程全省第二,全市港口吞吐量超过1.1亿吨;徐宿淮盐铁路和连淮扬镇连淮段将于年底建成通车,初步形成内通外联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框架。虽然我市交通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仍与枢纽地位不相匹配,存在基础设施总体相对不足、局部瓶颈制约较大等矛盾。如沿淮河、通海港等高速公路横向通道不足;市内主城区与相关县区缺乏快速公交通道;干线航道网络有待完善,金宝航线、张福河航道等卡脖子航段尚未打通,亿吨大港还缺少标志性码头;350公里/小时的高铁还需要进一步争取,市民对高铁的获得感还不强等。

从发展视角来看,尽管战略机遇在淮安叠加交汇,但“枢纽经济”还未完全解码破题。国家和省重大战略赋予了淮安枢纽定位,为淮安发展枢纽经济、助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但就我市自身来看,高铁枢纽、航空货运枢纽刚刚启动建设,枢纽集疏运体系有待完善,枢纽的资源溢出效应还没有形成。枢纽经济发展系统性深度谋划不够,交通运输与物流业、制造业、商贸业等关联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不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交通瓶颈还不少。如淮安机场现有吞吐能力有限,二期改扩建工程竣工投运后也只能满足每年货邮1.3万吨的输送要求,加之综合保税区尚未全部封关运行,建设航空货运枢纽基础仍很薄弱。特别是在台资企业转移集聚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大量航空货运需要辗转外地机场,既增加成本又耽搁交货,台企对现代交通的需求相当迫切。

表1:2018年江苏各机场客货运吞吐量对比

机场

客运吞吐量(万/人次)

货邮吞吐量

(万吨)

南京禄口国际机场

2858

36.5

苏南硕放机场

721

12.4

常州奔牛机场

333

2.82

南通兴东机场

277

4.3

徐州观音机场

252

1.01

扬泰机场

238

1.11

盐城南洋机场

182

0.66

淮安涟水机场

152

0.63

连云港白塔埠机场

152

0.29

从群众需求关切来看,更好地出行体验逐步得到满足,但交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衔接还不到位。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包含着对便捷交通出行的美好期待。在公共交通方面,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较好满足了民生需求,特别是有轨电车以其运营时间长、发车间隔短、运行速度快、安全又准点等优点受到广大市民喜爱,2018年全年累计载客量居全国首位。在对外通达能力方面,连淮扬镇、徐宿淮盐两条高铁即将建成通车,宁淮铁路已经开工建设,沂淮、蚌淮铁路有力推进,四通八达的“米”字型铁路网正在形成,淮安人民离“高铁梦”越来越近。虽然交通环境极大改善,但离高品质民生需求仍有一定距离,还存在各种公共交通方式的功能分工不够完善、线网和站场布局不够合理、衔接换乘不够顺畅、区域交通的“毛细血管”有待进一步疏通等问题,需要逐步加以解决。

从要素保障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巨大,“钱从哪里来”还是首要问题。资金是交通建设的基本要素,也是核心要素。近年来我市相继建设了G205西绕城、S503机场连接线、北京南路等12条国省干线和7条城市道路,京杭运河天津路大桥、承德路大桥等大型桥梁11座,淮安机场、公交、有轨电车及宿淮铁路、徐宿淮盐高铁、连淮扬镇高铁(地方配套资本金)等重点工程,持续多年的高强度投入导致存量债务总额高企,有轨电车、城市公交每年需要补贴8亿元。在中央严控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形势下,交通建设资金筹集面临巨大困难。不仅如此,我市还有大量的交通重点项目亟待建设,宁淮铁路、京沪高速扩建等尚需大量资金配套,投资50亿元的机场三期扩建、投资23亿元的淮安东站综合客运枢纽等“大块头”项目也需要拿出“现钱”,如果加上规划投资百亿元的云轨示范线、快速路二期、地铁一号线等远景项目,扩大建设与地方可用财力、资金保障机制之间的矛盾将日益显现。

表2:近10年全市交通项目资金投入

 

战略抉择:挺起交通脊梁的现实路径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面对区域发展的竞争态势,迫切需要我们以非常之决心、非常之策略、非常之机制迎接新时代“交通大考”,在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过程中推动“崛起江淮”梦想尽早实现,更好展示建好周总理家乡的“象征意义”。我们应当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积极学习借鉴周边经验,加快打造“网络通、结构优、枢纽显、品质高”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早日建成长三角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努力使交通发展更好地顺应时代要求,最大限度发挥综合经济效益。网络通,即满足交通的基本需求,对外打通开放通道,对内畅通“毛细血管”,实现市区10分钟上快速路、20分钟上高速公路、30分钟内市区重要节点之间快速通达,对外1小时到南京、2小时到上海、3小时到北京。结构优,即集疏运体系结构优化,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协调发展、衔接紧密,城乡交通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枢纽显,即长三角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正式确立,航空货运枢纽、高速铁路枢纽、淮河生态经济带内河枢纽港、综合客运枢纽构建完成,交通枢纽对淮安城市发展战略支撑作用明显。品质高,即实现交通“从无到有”向“从有到好”的跨越,建成便捷、透明、完善、绿色、安全的现代综合交通管理和服务体系,人民群众对交通运输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一)找准发力点路线图,塑交通之“形”。交通建设在不同阶段不同地域都有不同特征,也有不同工作重点。因此,找准适合自身的建设路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选择题”。我们应当秉持“适度超前、能快则快、兼顾效应”的原则,针对存在的“堵点”和瓶颈制约,扭住规划建设“牛鼻子”,找准发力点和路线图,重点应建设“一网两通道三枢纽”。“一网”就是加快构建“米字型”铁路网。“轨道上的江苏”正不断刷新着“江苏速度”,悄然改变竞争格局。我们应抓住高铁正向苏北等交通末梢效应突出城市延伸的机遇,在徐宿淮盐、连淮扬镇2条铁路即将建成通车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宁淮铁路,积极推进沂淮铁路前期工作并争取尽快开工,打通京沪高铁复线通道,实现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零突破;加快沿淮铁路规划研究,既打通淮河沿线铁路通道,又填补盱眙“手无寸铁”空白,构建以淮安为中心多向放射的“米字型”高铁网络。“两通道”就是尽快打通市—县(区)快速通道、市内循环快速通道。“堵”已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一大“心病”,“通”正在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们应参照常州“金武快速路”经验,在现有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划建设市区至洪泽、金湖、盱眙、涟水的快速通达系统,其中市区到盱眙县城可以考虑另建最近的高速连接线,淮金线应考虑改造成快速通道,到洪泽与涟水应加快轻轨建设。相邻县(区)之间尤需全部连线成网,接壤宿迁、连云港等周边市的道路应主动连接打通,并畅通进入主城区,从而加快市域范围内资源要素的集聚与流动,推动市县经济联动发展。积极推动交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构建“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网络,拓展交通设施的旅游功能,加快建设景区风景路系统,宁连高速铁山寺连接线应考虑升级为快速通道或高速路,规划建设市区特别是高铁、机场通往洪泽湖、白马湖、高邮湖等重点景区的快速通道,并重点打造环湖道路,各县区主要景点之间也应做到道路畅通。规划建设快速路二期、有轨电车2号线和市域S2线等重要功能性城市交通项目,打通市区范围交通“堵点”,畅通“微循环”。“三枢纽”就是致力打造“航空、港口、客运”三大枢纽。随着交通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全面对接,重要枢纽地带对城市发展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凸显。我们应加快完成航空货运枢纽战略规划、机场总规修编和集疏运体系规划,完善机场集疏运体系,打造名副其实的淮河生态经济带航空货运枢纽;提升“亿吨大港”地位、实现30万标箱目标,打造淮河生态经济带内河枢纽港、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水路开放窗口和航运物流中心;加快建设高铁淮安东站、涟水站和涟水机场客运枢纽,推进金湖、洪泽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建设,构建集铁路客运、公路客运、市内公共交通为一体的综合客运枢纽。

(二)注重发挥综合效应,释交通之“能”。交通是城市和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在构建现代交通运输综合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交通对一个地区、一座城市发展的先导作用,树立“交通兴则城市兴”的理念,将综合交通置于城市振兴崛起大战略维度摆布。以枢纽聚产业。注重发挥交通的经济效应,推动资金、人才、项目等各种资源要素向淮安加速涌入,依托交通枢纽大力招引、培育和发展交通偏好型产业,促进我市产业在做大做强中实现转型提质。如高位推进航空货运枢纽建设,大力发展临空产业和航空经济,培育临空高科技产业、航空制造业、临空现代服务业等带动产业集群,谋划以“流经济”为特征的物联网、大数据、金融结算等高端服务业发展;紧扣高铁建成通车节点,发展东站周边商务商贸、旅游集散等业态,完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提升高铁商务区人气商气,带动周边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集聚;围绕打造内河航运中心目标,全面推进新港配套项目建设,发展集散分拨、仓储配送等高附加值产业,满足盐化、食品、冶金等产业发展需求。以交通兴城市。交通是城市发展的血脉与骨架。在当今时代,先进交通运输方式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的时空尺度,成为引导生产力布局和人口空间分布变迁,进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塑造区域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支撑。我们应当加快补齐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短板,“全链条”构筑“外联内通”的快速交通网络,显著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推动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功能显著提升。着力提升交通服务国家和省重大发展战略能力,重点推进与“一区两带”沿线地区以及长三角城市的互联互通,实现与区域主要城市间的“同城效应”,更好地推动淮安参与区域分工与协作。如积极推动京沪通道建设,进一步拉近淮安与一线城市的时空距离;加快宁淮连通道建设,推动淮安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江苏沿海大开发;加快沿淮河通道规划建设,支撑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以交通惠民生。交通是基本民生。我们必须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等重要论述,牢牢把握建设人民满意交通这一根本目的,努力提供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交通运输服务,让交通便民、惠民、富民成效更加显著。特别是积极推进主城区与各县区的快速通道规划建设,打通“断头路”、“中梗路”,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建设“四好农村路”的部署要求,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和覆盖范围,改善农村地区出行条件,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三)打通关键堵点,破交通之“局”。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一个或者几个关键的“难点”“堵点”就可能阻碍体系的正常启动运行。发展综合交通,首先应排出横亘在攻坚道路上的几个关键“堵点”,逐个予以“歼灭”。从网络角度看,亟待打通的堵点是“宁淮与沂淮”高铁。根据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2030),京沪高铁“第二通道”的线路确定为北京-天津-东营-潍坊-临沂-淮安-扬州-南通-上海高速铁路。宁淮铁路与沂淮铁路建设已列入江苏省“十三五”铁路发展规划,这将使得“第二通道”从新沂近距离直线引入淮安,经宁淮高铁到达南京,接北沿江高铁到达上海,宁淮铁路与沂淮铁路如按350公里时速设计,将形成全线均为350公里时速的完整快速通道。如今,宁淮高铁已开工建设,而沂淮高铁仍需继续争取,力争与合宿新铁路同步立项、审批。从战略角度看,亟待打通的堵点是“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叠加二级航道”。淮河入海水道是纳入《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中的重要港口集疏运航道,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叠加实施航运工程建成后,将充分发挥淮河沿线的资源禀赋优势,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沿海开发等国家战略,实现淮河生态经济带的联动发展。目前,各项审批前置要件基本完成,即将进入国家发改委审批程序;省水利厅厅长办公会已部署先导段准备工作,明确先导段具体实施范围为徐宿淮盐、连淮扬镇并线高铁跨淮河入海水道桥梁上下游各1公里;省交通厅正在编制入海水道二级航道工程可研报告。可以说,建设条件已基本具备,到了临门一脚的关键时期,市各相关部门尤须持续加大向上争取对接力度,争取河道与航道工程同步实施。

(四)强化统筹协调,造交通之“势”。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支撑城市崛起的一盘“大棋局”,涉及到各个子系统、各个规划、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深度融合和系统集成,做好统筹协调、顶层设计至关重要。交通建设绝不仅仅是交通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全市上下合力攻坚、共同推进。市级层面应加强统筹调度,把交通建设作为落实“三项机制”重要领域,通过“有强度”的激励手段和“有底线”的包容举措,推动形成“全市一盘棋”、上下齐努力的交通建设生动局面。我们不能因财政困难而不作为,也不能不顾自身实力而乱作为,必须更大力度解放思想、突破思维束缚,秉持“适度超前、能快则快、兼顾效益”的原则,抓紧规划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过去谈交通往往着眼于交通建设本身,新时代交通建设更强调整体协同、体系优化,需要把视角从“交通本身”提升到“交通体系”层面来谋划。具体而言,既需加强运输体系上的系统融合,加快建设内联外畅、城乡一体的交通大网络,完善集疏运体系,着力提升组合效率和整体效能;也需推动交通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民生保障、生态保护等方方面面的系统融合,特别是要推动交通与我市“433”现代产业体系互动发展,加快建设“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努力让交通更好地支撑城市发展、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

来源:理论之光   编辑:黄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