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理论专题 > 全会精神宣讲·思政一课 > 正文
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陈硕:如何看待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2020-12-16 16:29:00  来源:“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

编者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描绘了我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作出了应对变局、开辟新局的顶层设计,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全局意义、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即日起推出“全会精神宣讲·思政一课”特别策划,邀请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老师“同上一堂思政课”,积极推动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进课堂、到基层。

下面让我们走进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陈硕的课堂,听他讲一讲《如何看待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问:陈教授您好!五中全会建议里多次提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请问城乡区域问题为何如此重要?

答:城乡、区域问题是现代社会的基本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长期关注的重大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探讨的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城乡和区域关系问题,比如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指出,资产阶级“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简而言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然会带来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集中化,带来城市对乡村、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剥夺关系。

问:想请教您,我们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如何处理城乡和区域关系问题的呢?这次五中全会提出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理念和战略,还是新近才提出来的呢?

答: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城乡和区域关系问题,但我们党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的政党,它所秉持的理念和战略与资本主义有着本质的不同。革命时期,我们党正是通过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即从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和落后地区出发,展开武装斗争、建立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才能不断积累优势,最终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们党就十分清晰地认识到城乡、区域关系的辩证平衡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重要性。毛泽东同志《论十大关系》的第一、第二条,讲的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以及“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这两条究其实质也就是城乡区域关系。文革结束后,为了彻底走出动乱带来的挫折、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要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由此,中国经济发展走上了快车道,与此同时,城市对乡村、东部沿海地区对中西部内陆地区也积累起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优势。但我们党始终重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先后提出了包括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城乡一体化等理念和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问:既然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我们党长期贯彻的理念和战略,那么这次五中全会再次提出这个问题,又有哪些创新之处呢?

答:的确,我们党长期关注这个问题,但也要看到,五中全会提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有其新的现实语境。首先便是十九大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尽管仍然不够充分,但是与“不充分”相比,不平衡已经上升为更加突出的问题,正如五中全会指出的那样,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这种趋势如果不加扭转,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第二个重要背景是,经过长期努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特别是脱贫攻坚以及乡村振兴都取得重大成果,这些历史性成就为下一阶段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再次,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证明,一味集中发展中心城市的思路、做法除了会带来“大城市病”之外,还潜藏着许多其他风险,比如生物安全上的风险;而在城乡区域平衡发展的条件下,无论是生活品质、产业结构,还是生态保护、生物安全都更有保证。最后,世界范围内特别是疫情叠加大选年的美国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乱象充分说明了一点,即城乡区域发展的失衡终将导致社会撕裂、阶层分化等一系列复杂问题。对于这种失衡状况,我们必须警惕和防范。

除了现实语境的“新”之外,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战略任务也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首先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全会提出,2035年“要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而要实现这一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题中应有之义。其次是新发展格局的现实要求。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城乡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有序循环,正是推动国内大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最后是共同富裕的价值要求。全会数次强调共同富裕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说明》中更是直接点明:“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要实现共同富裕,首要的就是解决“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

此外,还表现为目标和内涵上的“新”。全会提出了明确的“五年目标”和“远景目标”,即十四五时期要实现“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到2035年实现“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为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同时提出一系列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以及要坚持和健全一系列重要的制度和体制机制,这些都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和制度支撑。

问:能否请您展望一下中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之路的前景?

答:毫无疑问,我对这一前景充满信心。从理论上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能够为中国特色的城乡协调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引。从道路上讲,只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共同富裕道路,中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就一定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从制度上讲,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拥有的包括集中力量办大事、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等巨大特点和优势,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保障。从文化上讲,中华民族拥有强烈的共同体意识和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文化本身也崇尚“协和”与“公平”,这些都将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丰厚的精神支撑和文化滋养。从更具体的技术层面看,过去的经济学理论认为,只有集中才能带来经济效应,但是随着互联网、新基建、生态农业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这一理论已经并不完全正确,实际上,淘宝村、乡村振兴等中国本土实践已经有力地证明,在相对落后的地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高质量发展是完全可能的。我坚信,中国未来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乃至人类文明史上的又一大奇迹。(对话记者:中国江苏网·新江苏客户端 张苏宁)

来源:“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   编辑:黄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