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二十年,她以“一个都放不下”的心结织密一所普通乡村学校的学生资助工作,为宏伟时代的精准扶贫留下“筑梦人”一路的清晰脚印。她,就是常州市德育先进工作者,来自遥观中心小学的吴玲贤老师。
让每个孩子拥有自己的“天空之城”
13年前,吴老师的班级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儿童,他大大的脑袋,圆圆的眼睛,却搭配着极不相称的瘦弱四肢。这位叫小亮的同学患有严重的先天性脑积水,身体虚弱,病情反复,治愈困难……他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自由奔跑,他无法长时间看书写字,他甚至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吞咽咀嚼。于是,她对这个孩子给予了更多的关爱。当得知孩子之前购买过保险,她迅速协助家长联系上了保险公司,提供各种证明材料,为孩子争取到了一份最大的保额。
像小亮这样需要雪中送炭的孩子在乡村学校还有许多,想到他们,吴老师总是睡不着。后来,国家出台了完备的资助政策。她一遍遍琢磨文件中的每一句每一字,内心勾画全校贫困家庭儿童走出困境的路线图。学校领导说这项工作可能要牵涉一部分精力,关键是不能在待遇方面加以体现,吴老师却莞尔一笑。
要做的不只是唤醒,更是用心陪伴
吴老师说,资助不只是解一时之难,更要让孩子挺直胸膛站起来,这是一辈子的大事,对此她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突发疾病的小马同学休学了,高额的医疗费对于一个普通家庭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吴老师与家长取得联系,第一时间向学校汇报,在全校师生中发出倡议,在“水滴筹”上为他捐款,献出自己的爱心。对于特殊家庭的学生,她主动与家长点对点沟通,将求证后的信息向上级部门咨询反馈,寻求更专业的解答,为合理办理资助提供专业的依据。
从“牵手成长计划”“一袋牛奶公益扶助”“梦想小屋”“小雁守护”流动儿童关爱计划,到“同心关爱,温暖边疆”捐赠衣物、与新疆学生手拉手捐书活动等,她一次次陪伴受助学生,创造抚慰心灵、护佑成长的空间与平台。通过小志愿者岗位、社区服务等,让受助学生在接受帮助的同时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回馈社会。同时,她时常为受助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当中,让他们在各类活动中施展自己的特长,促进素质的全面均衡发展。
小查兄妹是众多建档立卡户较为特殊的一家,他们的父母均有残疾,家庭十分困难。从一年级开始至今连续多年吴老师都会主动为小查兄妹争取各种资助,孩子们的表现也越来越优秀,乐于助人,同情弱小。
三年前,有肢体残障的阳阳同学入校了,他家庭贫困,从小由爷爷抚养,与同学交流甚少。吴老师动员班里的小朋友帮助他领餐盒、整理课本、教他读书,他渐渐融入了集体。她每周都会找孩子聊几句,表扬他字写得好,上课认真,鼓励他主动跟长辈打招呼,把有趣的事情分享给家里人。阳阳同学改变了,脸上笑容多了,诸多的进步让他对学习有了信心,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他参与拍摄的短视频作品获得区“苏乡永助”评比二等奖。
怀揣对学生的爱心和暖心,吴玲贤老师先后获得常州市德育先进工作者、常州市关心下一代宣传工作优秀个人、常州经开区优秀资助工作者等称号,这些都成为她做好资助工作的鞭策。
这是一项事业,更是一种人生的选择
吴老师用爱心、细心、耐心,铸成一片真心,陪伴着每一位孩子成长。
2020年特殊时期,对于吴老师来说是工作17年以来最为紧张忙碌的寒假。作为一名资助工作者,她的细致入微、踏实投入也在这其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每天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全校1800名学生健康信息统计上报反馈、50个孩子的线上教学作业批改、30多个班级的活动安排......
国家为了保障受助学生的线上学习,出台了流量赠送的政策,小王同学的家长一开始打算放弃了。吴老师主动联系,得知原来家长是因为不懂又不想给学校添麻烦,正为此而发愁。她再三跟家长确认资助需求,讲清操作方法,解决了家长的燃眉之急。
脸上有微笑,眼里有光芒,心中有热爱,脚下有远方。为着那一抹天空蓝,吴玲贤老师用满满的期许无怨无悔地不断延展那根无形的丝线,好让更多孩童的心灵风筝跨越山海,飞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