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理论专题 >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 基地建设 > 正文
东南大学基地举办第七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层论坛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创新与实践伟力”学术研讨会
2023-12-12 14:21:00  来源:新华日报

12月9日,由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东南大学基地主办,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东南大学中华文化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中心、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第七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层论坛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创新与实践伟力”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东南大学举行,与会专家围绕会议主题“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创新与实践伟力”,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体系与原创性贡献、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与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文明意义等维度展开交流研讨。

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盛凌振主持开幕式。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兼)邢纪红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近年来,东南大学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集中资源夯实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根基,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努力建设具有东大特色、东大风格、东大气派的精品文科,切实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学校特别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以学科平台建设为支撑,着力推进学科特色方向发展。期待与会专家通过“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创新与实践伟力”这一论题的展开,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产出创新的观点和成果,为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助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魁主持主旨报告。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原督学、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丁元竹围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社会现代文明程度的重要论述,从社会现代文明程度概念提出及其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新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社会现代文明新要求等方面作主旨发言。他认为,我们要通过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等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化全民阅读活动,要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要用时代新风塑造和净化网络空间,要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要通过促进教育、强调同理心等培养习惯与文明,要尊重包容性、创造包容性的空间,要筑牢共同体意识。

武汉大学党委原副书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骆郁廷围绕“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第二个结合’”,从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本质意蕴、有效方法和时代价值等方面作主旨发言。他认为,把“两个结合”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结合起来,可以说“两个结合”是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第二个结合”更是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的特殊进路。离开了“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华文明宝库的挖掘;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赋能和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学术研究部部长、研究员彭彦华基于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贡献的考察、围绕“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崛起”,从中华文化与现代化之两难、中华文化千年轮回之考察、中华民族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考量等方面作主旨发言。她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摆脱了近代以来在固守传统还是全盘西化的两难困境,它的终极意义就是为人类打开了新的文明进步空间,重建人类文明秩序。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一个深厚的历史底蕴,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也必将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

东南大学原党委书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理事长郭广银围绕“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内涵”作主旨发言。她认为,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锚定宣传思想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具体而言,要坚持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要将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到文化工作的方方面面。第二,要坚定文化自信,夯实走自己路的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根基,构成了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坚持走自己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当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第三,要深刻理解和不断推进“第二个结合”。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的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第四,要勇担新的文化使命,在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是单纯的整理,也不是简单的用现代概念来改造传统文化表达形式的问题,而是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原先以小农为代表的自然基础,移植到现代基础上。

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双传学围绕“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从若干关键词入手作专题发言。第一,是“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文化自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是对日新月异的伟大创造的自信,也是对中华民族光明未来的自信。第二,是“两个结合”。“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对历史的深刻总结、对规律的深刻揭示,也是对未来理论发展的正确引领,代表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新的觉悟、新的认识高度。第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方略。讲文化自信,不能陷到复古主义和古教条的泥潭中去。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除糟粕,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第四,是“人文经济学”。人文经济学是对“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所以人文经济学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做好“文化+”文章。第五,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际上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是和五位一体相对应的文明。第六,是“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承认文明多样性,鼓励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第七,是“七个着力”。如何做到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体现在实践上就是“七个着力”,它是我们学思践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路径。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来斌围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有的样子作专题报告。他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现代形态、西方文明的超越形态、科学社会主义崭新形态的有机统一。作为一种美好的文明样态,应展现出全体社会成员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观念、良好的道德水准、较高的社会文明程度等文明新貌。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田鹏颖围绕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前提和方法作专题报告。他认为,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实践者,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过程当中,展现了至少三个基本的逻辑,分别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中国逻辑、世界逻辑、哲学逻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北京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维国,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曹劲松,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杨洪源,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南京大学学报》执行主编王浩斌,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戴锐,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教授刘梁剑,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亓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董键铭,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波,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孟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闫培宇,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系主任、副教授张晓,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徐昕等分别作主题报告。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主编吴玲、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硕、新华日报社新华传媒智库主任孔德信分别主持专题报告。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硕主持闭幕式。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陆永胜作会议总结。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和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出席本次会议。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徐羽蝶